首页 > 军事历史 > 逆水行周

逆水行周 第2825节


“此是其一,其二,铁路延伸到哪里,哪里的庄园经济就会瓦解,因为低廉的货运成本,会让外地商品大规模涌入沿线地区,无数物美价廉的商品大规模倾销,足以彻底动摇庄园经济的根基。”

“与此同时,随着铁路出现的铁路客运,让沿线百姓可以数日内抵达千里之外的地方务工,养活自己和家人,而四等车厢的车票其实不算贵,这就会进一步促进人口流动。”

“持续二十年的粮价、布(麻布)价走低,让务工的人可以靠工钱养活自己甚至一家人,那么,与其给地主种地、做牛做马,甚至还要让妻女陪睡,不如拖家带口去外地务工。”

“那些大地主们,会面对佃农、雇工大规模流失的风险,想要要留住佃农、雇工,就得减轻压榨,于是成本上涨、收益继续下滑,旧庄园更加无力和新式农场竞争。”

宇文温所说的内容,其实来自于后世一段耳熟能详的控诉:帝国主义的铁路修到哪里,帝国主义的霸权就延伸到哪里。

铁路运输,不仅仅是交通运输方式的进步,也是势力扩张的强有力工具,这一点,这个时代的人们基本上都还没有意识到。

西方列强在别国修建铁路,然后依靠铁路倾销商品,摧毁当地经济,又以保护铁路运输安全为借口,派兵沿着铁路布防,派驻人员进行管理,接着得寸进尺,要求治外法权。

一步步将该国的主权践踏,将铁路沿线地区变成殖民地或半殖民地。

可以说,在西方列强横行的时代,铁路就是帝国主义为非作歹的工具,无论是修建过程还是使用过程,都充满着罪恶。

但是,把“帝国主义”换成“中央朝廷”,这“画风”就不一样了。

中央朝廷可以依靠火轮船、火车,将自己对地方的控制能力进一步加强,瓦解许多地方的庄园经济,连带着加速瓦解世家、豪强的经济基础。

火轮船、火车的出现,加快人口流动,蓬勃发展的工商业,让许多百姓不需要种田、靠务工也能养活自己和家人,于是有越来越多的人摆脱对地主、宗族的人身依附。

杨济当然不知道什么“帝国主义”、“西方列强”,但他很快就明白宇文温的意思。

铁路(火车)运输,是比火轮船运输还要犀利的工具,朝廷完全可以借口保证铁路安全为由,强化对铁路沿线地区的控制,然后将地头蛇们好好的收拾一顿。

这样的好处,可比卖车票赚的钱多多了。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第五百七十章 巧合

傍晚,皇宫,刚视察完玉米地归来的宇文温百无聊赖,正等着吃晚饭,因为饭菜是现做,要花一点时间,他便想看些资料打发时间。

转到书案前坐下,从案上堆着的资料里随手一抽,抽出一张规划图。

这是太子宇文维城所呈天下铁路规划图,若能够实现,一个初步完善的铁路网就会将天下各地笼罩,所以这规划图能让人看过之后心旷神怡。

但是,若要实现,大概要一甲子。

六十年一甲子,以二十五年一代人计,至少要过两代人再多十年的时间。

为什么这么久呢?

道理很简单,国力撑不住,财政没钱,铁产量也紧张,只能想办法筹钱慢慢修,一段一段的修,修个六十年,也就能修出来了。

对此,宇文温想得很明白,太子也想得很明白,这是几代人接力才能完成的事,若是好大喜功,为了赶在自己“任内”完工,强征百姓服劳役、赶工修铁路,铁路修好了,天下也乱了。

到时候遍地烽烟,修好的铁路被人拆了熔掉打造兵器,攻入长安来个“玉石俱焚”,有意思么?

宇文温收回思绪,继续看规划图。

人总要有个念想,人生路上才不会迷茫,他身体健康,大概还能活许多年,于是太子距离继位遥遥无期,所以处境总是有些尴尬。

现在好了,太子全权负责铁路建设,并且一心一意改进火车、为火车提速,还能锻炼管理能力、组织能力,又有一众佐官可以差遣,一身精力有了发泄的地方,就不会胡思乱想。

宇文温不想闹到父子相残的地步,所以要给太子定个“小目标”,太子很争气,定下了宏伟的目标,分几个阶段实行,为此还构思了许多可行性极高的方案。

朝廷财政不支持大规模修建铁路,又不可能无限制发行国债,所以采用“官督商办”的方式,筹集民间资金修铁路,由朝廷居中规划,官商合力修铁路,进度比预期要快。

等关中铁路(东起渭口、西抵洛邑)修好,就要将其向东延长,将长安和洛阳连接起来,而为了照顾黄河中下游航运,太子认为“客货分离”能够照顾多方利益。

所谓“客货分离”,就是一旦长安至洛阳铁路建成通车,在一定期限内只进行客运,货运依旧由火轮船承担(渭口至洛阳河段),而这个期限,名为“缓冲期”。

等缓冲期结束,铁路运输会逐步增加货运量,慢慢让三门峡地区航运让路,让从事航运的船行、轮船招商局有调整的时间。

之所以要这么规划,是为了照顾航运的利益团体,毕竟三门峡天险才克服没几年,许多人购置了新式火轮船跑航运,若一下子被铁路运输冲击,会让这些人亏得倾家荡产。

除去海运不说,江河航运肯定比不上铁路运输,朝廷将来必然倚重铁路,所以要给一个缓冲期,让大部分从事航运的人能够规避风险。

太子能想到这一点,说明眼界不错,宇文温很满意。

再有,太子拟定了一个方案,要在长安之外,建设一个天下铁路“副枢纽”,承担关东地区的铁路网调度职责,这个副枢纽,将会是一个十字形铁路网的中心。

这个十字形铁路网,由一横(东起东海之滨、西抵河西的铁路)、一竖(北起幽燕、南抵两广)两条铁路构成,而其中心,不在洛阳。

按照太子组织相关人员的初步论证,这十字形铁路网的交汇点(副枢纽),在荧州或汴州一带会比较合适,一旦铁路网成形,其繁荣程度,必然不亚于洛阳。

宇文温看到这个铁路规划时颇为惊讶,因为这个构思,很像后世的“事实”:横跨南北的京汉铁路(还有后来的京广铁路),以及横跨东西的陇海铁路,交错在一起就是个十字形。

其交汇点是郑州,而郑州就是因为成为铁路枢纽,才快速发展起来,最后取代开封的位置,成为河南省省会。

宇文温曾经为此琢磨了一阵子,觉得后世的郑州,应该大概位于现在的荧州和汴州之间。

这是巧合么?宇文温认为不是,因为这是基于现实的铁路建设最优结果。

太子不是拍脑袋就想出来这种方案,而是大量技术官员经过多方论证之后,初步拟定的一个规划方案,计划大概用三十年时间完成。
首节 上一节 2825/3032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开艘航母去抗日

下一篇:贞观唐钱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