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逆水行周

逆水行周 第2632节


这些避水高地大多在本州、郡、县境内,所以,官府疏散百姓后,依旧可以将青壮组织起来,投入到防汛、抗洪避难区域。

与此同时,各州郡县的治所,全都有城墙,即便多为夯土城墙,但墙基经过加固,即便被洪水浸泡,短时间内也不会垮塌,所以同样可以作为居民避水的去处。

而各州、郡治所的库房,经过新建、扩建、改建,全都位于地势较高之处,甚至还人工堆起高台,抬高地基。

这些库房所处位置都标定过“海拔高度”,防的就是大洪水浸泡。

仓库安全、家属得到妥善安置,青壮们才会安心,官府组织青壮抗洪,粮食、物资充足,大家才没有后顾之忧。

这一切,都是整个黄河中下游流域抗洪体系的一部分,历经十余年建设,才有了如今的成果,但这是纸面上的数据,虽然有司历年都有检查,但真实情况如何,需要确认。

正如军队自古有吃空饷的陋习一样,库房管理同样存在假账的问题,可能一座粮仓,账面上存储粮食十万石,可实际上里面只有三万石。

可能某粮仓账面上登记仓里存储的是去年入库的好米,可实际上极有可能是放了七八年的陈米,其中还有许多霉变,根本就不能吃。

这都是极有可能存在的问题,虽然有司每年都会抽查,但今时不同往日,若不仔细过一遍,那么基层贪官污吏的欺瞒行为,会直接导致政事堂诸公在决策时出现重大偏差。

按账面上的数字,宰执们会以为某州存粮五十万石,足够救济灾民,于是决定不需要调集外粮救急,结果等到灾民饥肠辘辘,排队等着粮仓放粮时,却发现粮仓里空空如也。

如此一来,很容易出事,一出事就是大事,所以在防汛的同时,必须抓紧时间进行排查,看看可能受灾州郡的库房实情如何。

一旦发现问题,必须及时补救。

也许,在排查过程中,会出现诸如“火龙烧仓”、“阴兵借粮”的诡异事件,但这种龌龊行为可以事后追查,当务之急就是要摸底,做到“知己”。

宇文温对吏治不敢掉以轻心,他当然不会认为这些汇总上来的数字一个个都没问题,但十余年的励精图治,他不认为实际情况会差得太多。

为了抗洪,自明德元年起,朝廷就开始大兴水利,不仅黄河流域,还有长江及淮河流域也是如此,宇文温觉得自己投入了那么多钱粮,搞出来的水利工程不可能是豆腐渣工程。

但一切都以事实说话,他要好好看看,明德年间大规模新建的抗洪水利体系,究竟成色如何。

如果,真要是豆腐渣工程...

好,我认错,下罪己诏!

届时那些大大小小的狗官,一个两个都别想活!!

第四百一十七章 广而告之

清晨,细雨绵绵,洛阳街头,奔走的报童一手撑伞,一手举着手中报纸奋力挥舞着,与此同时高声呼喊:“号外,号外!黄河水情危急!”

此起彼伏的呼喊声,让行人们纷纷停下脚步,有人掏出铜钱,从报童手中买下一份报纸,立刻看起来。

看着看着,眉头紧锁。

旁人见了心生不安,而面对询问,买报人却大多不吭声:花钱买的报纸,凭什么免费给陌生人看。

当然,也有大方的,将“号外”的头条新闻简要说出来:“官府说,这段时间各地老是下雨,再这么下去,黄河下游怕是要发大水了。”

“发大水!”

听到这新闻的人大吃一惊,想要追问,却见买报人不愿多说,心中焦躁之下,索性喊那报童近前,自己掏钱买一份报纸来看。

自入夏以来,不要说其他地方,就是洛州地区,下雨就很频繁就很多,且不管黄河水位上涨,就是洛阳城外洛水,其水位大涨也是人所共睹。

现在,听得报社正式刊载新闻,说朝廷都认为黄河发生水患的可能性很高,不由得斗升小民不关注。

随着报童冒雨在街头巷尾奔走,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这个大新闻,而“黄河可能发生水患”的消息,很快就被过往行人传向四方。

私第,正在吃早餐的郑通看着刚送到的报纸,报纸上“黄河水患风险增大”的标题分外显眼。

作为尚书右仆射,郑通位列宰执,是皇朝国策的决策者之一,所以对于这个形同“旧闻”的“新闻”不感兴趣,但这消息能够刊载在报纸上公开发行,是政事堂的决议之一。

经过数日讨论,朝廷已经拟定了一系列的防汛、抗洪、赈灾应对方案,并且立刻布置下去,还对如何让黄河中下游地区百姓知道可能发大水的消息,进行了激烈讨论。

一种看法认为,如果大规模宣传“黄河极可能发大水”的消息,会导致各地恐慌,届时带来的一连串问题,会对朝廷防汛、抗洪工作造成何种影响,不得而知。

为了稳妥起见,有人认为目前不宜宣传,只需要让各地官府心里有数即可。

若接下来黄河水位确实上涨到了危险限值,那么各地官府张榜公告也不迟,不会耽误百姓转移,也不会给流言以发酵的时间。

正所谓三人成虎,若朝廷现在就公布消息,可能消息传来传去,由一开始的“黄河可能发生水灾”,变成后来的“黄河发大水,淹没中下游无数良田,无数百姓丧生。”

这样一来,会造成不必要的恐慌,严重影响官府开展防汛、抗洪工作。

而另一种看法认为,如此随着交通便利(航运)、各种消息渠道的完善,朝廷完全有能力将正确的消息快速发布出去,并让大量百姓知道正确的消息。

以朝廷诏令和邸报、各地官府张榜公告的“官方消息渠道”,加上报纸、商会、行会、商队镖队以及各城池酒肆、食肆说书人等“民间消息渠道”,将黄河水情广而告之。

“官民结合”,这样的消息传播渠道是很可靠的。

消息越早公布,就能尽可能挽回许多不必要的损失,而朝廷主导舆论,在短时间内就把消息传递给百姓,如此便不会让那些流言蜚语有扩散的机会。

也是从一个方面向百姓展示朝廷的信心:黄河水位尽在朝廷掌控之中,无论是防汛还是抗洪,朝廷都胸有成竹,大家没必要惊慌。

朝廷要展示信心,这样百姓才会对朝廷有信心,若朝廷行事遮遮掩掩,讳莫如深,那就不要怪百姓疑窦丛生,到处传谣言。

这是天子的说法,所以三高官官们很快达成共识,决定有策略的公布消息,让各地官府和百姓重视防汛和抗灾。
首节 上一节 2632/3032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开艘航母去抗日

下一篇:贞观唐钱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