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逆水行周

逆水行周 第2631节


因为来自中游的大量河水,被两条运河分流,那么下游水位上涨的速度就不会那么快,黄河大堤承受的压力就没那么大,受灾地区面积必然变小。

当然,若处置不当,不要说分洪,两条运河自己也会水位骤增,导致沿岸地区爆发水灾。

第三,抗洪、赈灾的粮食及物资储备。

这一点倒不用担心,因为经过十余年的努力,周国的粮食产量大增,河南、河北地区的主要几个大型官仓都存储有大量粮食以及布帛,遇到灾年可以就地开仓赈灾。

这些大型官仓在选址时经过认真勘测,虽然建在水运便利之处,但全都建在地势较高之处,即便四周沦为一片汪洋,仓库也会安然无恙。

储粮充裕,而外粮同样充裕:因为有一个巨大的粮食产地毗邻河南,那就是山南荆襄的汉沔地区。

汉沔地区的大开发已经历经十余年,当年开辟出来的大量农田,如今已由生田变熟田,正是粮食产量快速增长的时候,每年都有大量粮食外销,销往河南。

今年长江流域地区降雨正常,汉沔地区亦是如此,所以秋天必然丰收,届时,大量粮食完全可以通过叶宛运河大规模输入河南以及河北(南部地区)。

与此同时,荆襄地区的官仓也存储着大量粮食,如有需要,也可以用于赈灾。

不仅如此,洞庭湖区、彭蠡湖区的粮食有盈余,同样可以借助便利的水运输入河南,所以,在河南大部、河北南部大规模受灾、粮食几近于绝收的情况下,朝廷也有能力外调粮食赈灾。

河南、河北本地官仓储粮,来自荆襄(包括汉沔地区)的粮食,加上淮南、江南(包括彭蠡湖区、洞庭湖区)粮食的支援,至少从纸面数字上看,完全有能力养活河南、河北的灾民。

一直撑到明年秋收。

这样的底气,来自于十余年的开荒种地,来自于已成规模的火轮船船队。

更别说还有交州稻米可以北运,赈济河南、河北东部以及青齐之地(黄河下游地区)的部分灾民。

朝廷手中有充裕的粮食,有充裕的运力,赈灾能力是很强的。

无数的数字,一一列成表格,展现在宰执面前,看着这些密密麻麻的数字,宰执们忽然觉得有些错愕。

虽然有关数字对于他们来说并不是机密,而这十几年来,国力的发展有目共睹,但真要仔细一看,却发现有些不一样。

正如自家孩儿天天见,不觉得个子长得快,但拿出不同时期的身高尺寸一比,才猛然发现:原来儿子长得这么高了!

现在,看着工部提供的统计数字,宰执们有同样的感觉:

原来,大周的国力已经增长到如此地步了!

第四百一十六章 成色

一张巨大的舆图,悬挂在政事堂内,上面绘制着黄河下游地区的草图,但和常见的草图不同,这张图上都是许多闭合的圈状图案。

配合插着大量彩旗的几块沙盘,此刻,工部官员向天子及宰执们陈述大概的泄洪区在何处。

泄洪即排泄洪水,是个治水术语,一般指由于持续性强降雨导致堰坝(水库大坝)超水位,为避免水漫洪溢,或堰坝溃塌而造成严重的灾害,这个时候就要开闸向下游地区排水。

同理,当黄河发生大水灾时,为了保住某个河段周边地区不受洪水侵袭,必须依靠别的地区分流洪水,以牺牲这些地区为代价,保住重要地区。

此即为丢兵保帅,这些被牺牲的地区,就是泄洪区。

虽然黄河流域水利工程规模很大,但谁也不能保证各地黄河大堤都能将急剧上涨的水位挡住,一旦水位超过极限,与其大家一起倒霉,不如牺牲一些地方,保其他地区平安。

这就涉及到泄洪区的划定,届时这些地区将会变成一片汪洋,建筑受损甚至被摧毁,而农田也随之淹没。

被洪水淹没的农田,可能接下来数年都恢复不了,导致农业生产大受影响。

从明德元年起,针对黄河流域的水利工程,是在工部的统一规划下,按照一个整体来建设的,所以,泄洪区也是提前规划好的。

这些泄洪区,不是随意划定,而是根据现场勘查结果,综合史料,经过认真比对、讨论,最后才确定。

随着今年爆发大水灾的可能性越来越大,宰执们必须知道这些泄洪区的情况,然后尽早做布置,疏散泄洪区的百姓。

不疏散不行,明知道这些地区会被洪水淹没,却任由百姓在原地生活而不作为,到时候洪水铺天盖地而来,生灵涂炭,这就是作孽。

可是,万一事态没有严重到必须开闸泄洪的时候,就提前把泄洪区的百姓疏散走了,就会造成劳动力短缺,抗洪时没有充足的劳力征调,本来不会垮塌的河堤垮了,这责任算谁的?

对此,工部当然有“预案”,那就是在泄洪区进行勘察,测量各地的“等高线”,标定出“海拔较高”的地区,作为各地百姓的避难营地地址。

为什么说是“海拔较高”而不是“地势较高”?因为这涉及到一个技术问题。

因为参照物的不同,各地区地势的高低是相对而言,若要从全局来判断某几个地区之间的地势高低,这个时候就需要统一的参照物,那就是海平面。

水往低处流,无论是长江黄河还是淮水,最后都流入大海,此即海纳百川,说明海的“地势”是最低的。

那么,以海平面为统一参照物,在各地测出来的“海拔高度”,对于从全局来判断黄河中下游流域哪里“高”、哪里“低”,是很有帮助的。

自明德元年来,工部的勘测队伍,走遍河南、河北,将黄河中下游流域及其主要支流流域的地区进行了“摸底”,初步将各地的海拔高度测量出来,并且绘制了“等高线”。

等高线,就是某个地区海拔高度相同的区域,用闭合的线连起来,这种线就是等高线,宛若树的年轮一般。

有了这种等高线地图,人们可以轻易判断出大片区域内,其中哪几个地区的地势(海拔)较高,真的发生大洪水,人们到了这个地区避难就会万无一失。

道理听起来很简单,但要实现却很难,因为这必须建立在大量有效的现场勘查数据之上,而现在,天子和宰执们看着的册子、挂着的舆图还有沙盘上插着旗帜的地区,都是无数勘测人员多年心血的结晶。

有备无患,正是多年来的认真准备,所以当险情到来时,政事堂会议上,工部官员能拿出详实的数据,让天子和宰执们在拟定防汛、抗洪、救灾政策时,有第一手的可靠资料。

早已规划好的泄洪区,也有了早已规划好的避难区域,又称“避水高地”,当地州郡县官府可以提前调集人力物力,在避水高地建立临时避难处,然后将百姓提前疏散到这些地方进行安置。
首节 上一节 2631/3032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开艘航母去抗日

下一篇:贞观唐钱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