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逆水行周

逆水行周 第2498节


而当皇朝分桂管为桂、容、邕三管之后,开始加强管辖,许多峒主就不乐意了,加上官府组织大量百姓入三管之地开荒种地,矛盾激化,叛乱此起彼伏,时称“峒乱”。

其中,尤以潭水、郁水交汇之处的浔州大藤峡为甚。

大藤峡地势险要,行船不易,便有峒兵盘踞峡谷,拦截过往官船、商船,又聚众围攻郡县城池,气焰十分嚣张。

那时,岭南未有火轮船,所以船只穿梭大藤峡十分危险,而各地峒乱宛若燎原野火,让平叛官军疲于奔命。

所幸,这样的局势没有持续多久,大量携带火器的援军,还有许多“义兵”(捕奴队)的加入,使得官军接连击败乱军,化解对方的攻势。

然后官军采取分而化之的策略,许以切切实实的好处(供应食盐、手工业制品),拉拢摇摆不定的一些峒主,然后集中兵力攻打冥顽不灵之辈,很快便平定峒乱。

陪同宇文维乾的浔州刺史陈龙树,说起当年的战事,依旧感慨不已:“那时还未有火轮船,船只通行峡谷异常艰难,为了剿灭盘踞大藤峡的峒兵,可真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

“为了说服一些峒主和官府合作,下官等花大力气从广州运来食盐、布帛,以及各类手工制品,才分化了许多峒主,再以其为马前卒,翻山越岭包抄,最后将元凶及其党羽剿灭干净。”

“官军平乱辛苦,但此为守土之职,再辛苦也得做。”宇文维乾说着,维持着剪刀手的姿势,一动不动。

“陈使君,如今三管之地的官员依旧要辛苦些,毕竟蔗糖的订单源源不断,如何尽可能多的开荒种甘蔗、种粮食,使君可要多上心。”

“縠下说得是,下官等必定狠抓糖业生产....”

“必须抓紧,使君是知道的,如今蔗糖多少都不够,不要说中原各地的需求,突厥的大小可汗,如今也习惯了蔗糖,你们不多种甘蔗多榨糖,订单都要排到后年了!”

“是,下官明白!!”

縠下,是地方官对朝廷使者的称呼,宇文维乾作为观察使,陈龙树如此称呼倒也贴切。

陈龙树为陈佛智之子,作为泷州陈氏新生代中的代表人物,为朝廷任用,任浔州刺史,曾经随父亲到长安觐见天子,所以是见过皇子宇文维乾的。

陈龙树说话带着浓重的岭南口音,宇文维乾说话带着关中口音,两人勉强听得懂对方所说,所以交谈不需要通事。

这十几年来,岭南有了巨大的变化,陈龙树对此感受颇深,泷州陈氏先前的处境有些微妙,虽然是西江流域的豪族,但想要发展却受限颇多,周围都是山区,唯有向东南发展会比较好。

但东南方向是冯氏、冼氏的地盘,所以即便陈龙树之父陈佛智和冯氏的当家之一冯暄关系不错,但私交弥补不了两个(三个)家族之间的利益冲突。

矛盾迟早会激化,然后翻脸。

先前,有冼太夫人在,加上广州总管府盯得紧,两家(三家)的矛盾还能勉强协调,后来冼太夫人去世,总管府又公事公办,不好偏袒哪边过多,所以泷州陈氏的发展愈发举步维艰。

族中子弟众多,都想置下家业,虽说可以参与各种贸易,同样能赚大钱,但泷州那地方已经人满为患,总得有新地皮给众多子弟们置业。

所幸,朝廷经营岭南的力度大大加强,分岭南为东西二道,又从桂管分出容管、邕管,特许岭南东道的各地豪强、酋帅到三管开荒种地、安家落户,泷州陈氏便是其一。

陈龙树任浔州刺史,陈氏子弟不畏艰险来到岭南西道,用火器“开荒”,保卫定居点,随后开始大规模开垦荒地,种植甘蔗、水稻,在新天地干得有声有色。

族人们先前因为发展受限产生的种种不满,都已烟消云散。

面对峒乱,陈氏子弟冲在平乱第一线,用鲜血保卫着自己开垦出来的庄园、种植园,然后有更多的人赶来,继续开荒种地、安家落户。

族里的叔伯子侄,都在新天地有了自己的大庄园,靠着蔗糖、食盐等买卖赚得盆满钵满,一个个的脸色,可比以前好看得多。

陈氏是这样,冯冼氏也是如此,冯家得了吕州刺史一职,冯冼氏子弟除了做海贸,大多赶往涨海东面大岛的吕州,在那里开荒、定居。

而钦州宁氏也有了自己的新天地,那就是邕管所在的西原地区,宁氏子弟和陈氏子弟一样,赶往邕管地区,用火器“开荒”,然后经营起种植园。

因为有了火轮船这一航运利器,又得朝廷恩准可以持有火器,越来越多的人涌入岭南西道,各主要水系沿岸地区,有越来越多的种植园和定居点出现,食盐、蔗糖、生口以及香药买卖,越来越红火。

前景如此美好,于公于私,陈龙树都要努力表现。

谁要敢在岭南西道搞事,就是和朝廷过不去,和泷州陈氏过不去!

第三百零五章 大藤峡(续)

大藤峡中段,河畔武靖城,码头边靠泊着数艘火轮船,许多苦力正在往船场运煤,以便让船只能够继续下一段行程,船上船员监工的同时,打量起眼前这座新城。

前些年的峒乱,使得大藤峡地区烽烟四起,航运遭到严重威胁,当时往来大藤峡南北的船只,要通行这近百里的河谷,风险很大。

官军花了好大功夫才平定峒乱,而在平乱期间,作为大藤峡中段要地的武靖,由最重要的军事据点,演变为一座大城。

武靖二字,就代表着“武力靖乱”,所以依山而筑的武靖城驻扎着大量官军,城防有火炮,河边码头旁又有官军水寨,拥有大量战船。

其中就包括三艘火轮船。

来自潭水上游地区的煤炭,囤积在码头煤场,供应官军战船及过往船只所需,但因为目前煤炭囤积数量不是很充裕,所以往来大藤峡的火轮船相对较少。

此次,搭载观察使巡视岭南西道的火轮船船队,从邕州返回桂平,然后入大藤峡北上去严州,途径武靖靠泊,必须在武靖加煤。

因为上游严、柳二州地区的煤矿不多,基本处于新开采状态,煤产量不足,所以为了凑够船队所需煤炭,武靖码头的存煤怕是要消耗大半。

这倒无所谓,就怕误了驿使乘坐的火轮船北上。

看守煤场的士兵,议论着存煤量,虽然眼前是码头处的繁忙景象,但注意力却集中在河面,如今临近入秋,算算日子,也该是家乡书信抵达的时候。

驿使携带书信过来时是顺流,所以不需要火轮船,回程时就是逆流,若没了火轮船,就得多耗一些时日,对于士兵们来说,这多耽搁数日,总是不好的。

戍守武靖的士兵,来自潭州总管府,他们远离家乡,要在这大藤峡的武靖城待上一年多,期间只能靠书信和家乡联系,所以十分关心邮路是否通畅。

官府为了稳定军心,开通邮路,确保戍卒能和家乡通书信,缓解思乡之情,为此不惜投入人力物力,确保书信每两月一送达。
首节 上一节 2498/3032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开艘航母去抗日

下一篇:贞观唐钱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