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逆水行周

逆水行周 第2345节


如今年景好,所以公债到期后朝廷似乎有能力连本带利兑现,可万一接下来几年有什么闪失,导致财政收入不理想,届时公债到期无法兑现,那该如何是好?

谁能保证接下来数年,朝廷财政收入盈余,足以支付到期公债的本金和利息?

要是到时出了纰漏,激得民怨沸腾,到时候,要杀多少人,才能平息民怨?

尚书令位高权重,在政事堂诸公里,是最接近宰相一职的职位,尚书令李允信的质问,郝吴伯和郑通是无法巧言令色或者回避不答,而他们也确实没那资格作保证,自己的脑袋也无法平民怨。

这两位“哑火”,有议事权的门下侍郎刘炫同样也无法反驳,道理相同,至于刘焯,因为作为礼部尚书主管学政,今日连进议事堂的资格都没有,更别说反驳。

最后一个为宇文温把关的大将、中书令李德林,面对“发行公债一旦出事,谁负得起责任”的质问,拿出一副时下流行的老花眼镜带上,从面前案上厚厚的卷宗中拿出一些资料。

“非常之事,行非常之道,尚书令所言,确实为国为民,却是过虑了...”

李德林不和李允信纠结举债后到底谁能承担责任,而是针对“风险”二字。

首先,朝廷举债修运河,确实会让不明真相百姓心里犯嘀咕,觉得朝廷情况不妙,但实际上只要朝廷能确保官军将士粮草充足,确保百官俸禄足额发放,出现灾情能赈灾,那么天下就乱不起来。

些许愚民的庸人自扰,不足以干扰中枢决策。

第二,朝廷发行公债,向民间举债募集资金,开的利息是二分,为期四年,这已经算是不错的利息,即便是民间柜坊以此利息揽存都不怕揽不到储户,信誉一直很好的朝廷,难道还怕没人来买公债?

说抓到这里,李德林反问:“莫非尚书令以为,朝廷的信誉不佳,以至于百姓不会踊跃购买公债?”

这种事情李允信哪里可能说是,于是回答:“此言差矣,朝廷信誉自然是好的。”

“既如此,尚书令的忧虑,可以放一放了。”

李德林的反问,可以说是结束了这个问题,李允信当然知道朝廷((天子)信誉好,而即便朝廷信誉不好,他也不可能当面说出来。

以上两点,郝吴伯、郑通、刘炫其实是可以说的,但他们品级不够,面对位高权重的尚书令李允信,不可能反问“莫非尚书令以为,朝廷的信誉不佳?”。

所以只能默然无语,不然锋芒太过,怕是要被人诟病。

所以三人的“败退”,实际上是为了让中书令李德林出来对阵。

前两点质疑,现在算上有了解释,李德林接着说下去。

第三点,朝廷无法还债的风险,实际上不存在。

李德林拿着厚厚的资料,开始摆事实、讲数据:自明德元年以来,朝廷开支与日剧增,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平定并经营南中,拓宽益州入交州道。

第二,汉沔开发,组织百姓入汉沔开荒种田;第三,修建叶宛运河:第四,讨伐突厥,并在陇右、并朔等地修筑新式堡寨,加强边防。

第五,出兵辽东,讨伐高句丽;第六,修建永济渠。

以上这六点,自明德元年以来,占了大部分朝廷财政开支,确实造成了沉重的负担。

但到了今年,南中局势已经稳定,需要朝廷投入的资金不再像前几年那样多。

随着益州入交州道的全线贯通,沿途官府不再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去修路,而且海可以靠着收取商税,增加收入。

汉沔大开发已经初见成效,随着粮食产出增加,随着越来越多的百姓定居汉沔,朝廷不需要如前几年那样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相反,已经开始有收益了。

叶宛运河已经运营数年,虽然从运营上来说还是亏损,但亏得不多,再过几年就能收支平衡甚至实现些许盈利,不需要朝廷再投钱。

永济渠也是如此,而比起叶宛运河,永济渠在未来几年给朝廷带来的收入必然是逐年递增。

至于对突厥、高句丽用兵,经过头几年的有效打击,这两处边患已经变弱了,而该建的新式堡寨,也基本建设完毕。

突厥的都蓝可汗,因为屡战屡败,众叛亲离,为部下所杀;达头可汗接连遭受惨败,如今正忙着站稳脚跟,一时半会无力东犯。

可以预见,未来数年,突厥无力主动进犯。

至于高句丽,就更不用说了,朝廷不需要像前两年那样,对草原及辽东大规模用兵,所以军费开支不增反降。

也就是说,未来四年,朝廷实际上没什么额外的重大开支,每年岁入必然有可观盈余,积累四年,怎么会还不起到期的公债?

“天灾呢?”李允信反问,“天灾,非人力所能抗拒,谁也不能保证,这接下来四年,天下都是风调雨顺。”

“即便各地都在修建水利设施,又有蒸汽抽水机,但天灾不一定是旱灾、涝灾,一旦发生虫灾,漫天飞虫过境,赤地千里,届时赈灾都可能会耗尽国库,何以有盈余积累去还到期公债?”

李允信所说“虫灾”指的是蝗灾,但“蝗”和“皇”读音相同,所以避讳称为“虫灾”,他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毕竟这种天灾谁也说不准会不会发生。

他的意见,就是国库必须有盈余,确保发生天灾时,朝廷有足够的资金(钱粮)赈灾,否则一旦赈灾不力,导致流民越来越多,那可不是件好事。

面对李允信再度强调的风险,李德林答道:

“凡事都有万一,万一朝廷因为某些原因,暂时无力无力偿还债务,那就可以再举债,先把第一次...第一期发行的公债还了。”

李允信闻言高声质问:“笑话!借债还债,债就越来越多!更别说第一期公债都无力偿还,还要发行第二期公债,届时谁还会去买债券!”

“当然会买,只要百姓对朝廷有信心,当然会买。”李德林说的这段话有些空洞,所以他随后拿出事实:“火轮船,就是信心!”

“火轮船?”李允信抽出一份资料,在手里晃了晃,放到案上,随后说道:“今年年初....”

话音戛然而止,李允信向坐在上首的宇文温行礼,才继续说下去:“年初,陛下亲口说过,说火轮船进展缓慢,距实用遥遥无期,怎么如今就成了百姓对朝廷的信心?”
首节 上一节 2345/3032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开艘航母去抗日

下一篇:贞观唐钱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