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逆水行周

逆水行周 第2327节


李氏想到了一个可能,见着车里除了夫妇俩就只有自幼陪她长大的贴身侍女,便问:“是蜀逆余党作祟了?”

蜀逆,即尉迟逆贼,李氏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父亲和祖父千叮咛万嘱咐,不得直接提起“尉迟逆贼”四个字,毕竟当今皇后就是尉迟氏的娘子。

李氏知道自己既然嫁做宗室妇,若不想招来麻烦甚至横祸,就不能犯这个忌讳。

“也不是。”宇文维翰摇摇头,面对王妃好奇的目光,没打算多说什么。

父亲说过,做人做事,口风要严,正所谓“君不密失其国,臣不密失其身”,有些事情,不该说的就不能说。

“大郎~~~~”

李氏忽然摇起宇文维翰的手来,摇得宇文维翰心跳加速,同在车厢内侍奉的侍女,见着女郎撒娇,有些尴尬的低下头。

“二娘莫闹。”

“大郎~~~说嘛~~~”

“咦,那是什么!”

宇文维翰忽然一指车窗外,顿时让李氏的注意力转移到外面,她左看右看,都看不出外面的景色有何不同,片刻后发现自己被骗了,眉头一皱抡起拳头就往夫君身上捶。

夫妇俩笑着打成一团,好一会才消停,李氏知道分寸,见着夫君口风紧,就不再追问了。

宇文维翰不说,她倒是可以猜出一二,首先,永济渠南端、黄河北岸的黎阳,因为囤积着大量粮食,所以驻扎着重兵。

黎阳以北、永济渠下游百余里,是相州地界,相州刺史郝使君,是天子的心腹,邺城又驻扎着重兵。

如今,大王要到永济渠北端的幽州上任,麾下兵马也不少。

而介于幽州和相州之间的永济渠河段,中间位置是冀州总管府地区,若大王所说为真,朝廷派兵到冀州境内驻防,增加当地驻军兵力,那就意味着,永济渠从南到北,全线都被官军死死盯着。

无缘无故的,怎么朝廷摆出一股如临大敌的阵势?

李氏知道河北富庶为天下之冠,当年齐神武就是靠着河北之地成就王霸之业,虽说故齐和蜀逆想要死灰复燃已经不可能,但是....

河北的豪强据说一直让朝廷头痛...莫非....

李氏想着想着,不由得担心起来。

第一百五十七章 太平不太平(续)

贝州州治武城,城外永济渠上,数艘船只正在向北航行,即将靠泊前方码头,卫玄站在甲板上,看着码头上人头攒动的情形,不由得眉头紧锁。

他奉天子之命巡视永济渠,路程过半,所见所闻,触目惊心。

不是永济渠工程出现问题,而是沿途几个大城,都有许多游民聚集,人数很多,形成严重的治安隐患。

而如今的武城,也不例外。

眼前这些游民,具体构成尚不清楚,但卫玄在来时路上做过调查,发现聚集在各城的游民,多为农户,在这开春季节,到城里找活干,帮佣、打短工养家糊口。

一年之计在于春,如今春风起,到了春耕时节,为何这些农户不去种田,反倒聚集州郡城池找活干?

因为粮价常年走低,谷贱伤农,家中难以维持下去,只能另外想办法增加收入。

这几年来,河北风调雨顺,加上各地官府修葺水利设施,故而河北各地连年丰收,于是粮价逐年下降。

丰年粮价必然下跌,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对于百姓来说,粮价下跌,意味着生活成本下降,但对于种地的农民来说,却意味着收入锐减。

农户要缴纳租庸调,年初春耕时借贷买种子、农具,还有租牛的花费,到了秋天都得靠收成(粮食、布匹)来偿还。

而各种日常生活开支,都需要农户出售粮食换取铜钱来支付,一旦粮价过低,必然导致农户收入减少。

与此同时,随着大量水力纺织布的倾销,布价同样暴跌,农户自家手工纺织的布匹卖不出价,同样意味着收入减少。

辛辛苦苦种田、种麻,忙了大半年到头来所得却变少了,好不容易收获的粮食,留下口粮后大部分拿去应付开支,少量余粮撑到来年。

若来年粮价上涨倒还好,结果持续数年下跌,许多农户已经撑不住了。

种田,越种越亏,家中存粮越来越少,冬天过去,开春的春耕还没着落,粮食就已经不够吃了。

但世面上粮价很低,可以帮佣打短工,用工钱买粮食糊口,算起来,打工居然比种田要划算。

前提是有人雇佣他们、给的工钱过得去。

然而随着大量农户涌入城里寻求雇佣,因为僧多粥少,雇主开出的工钱也在下降,涌入城里找活干的农民越来越多,但雇佣的机会却没见增加多少。

进退两难的农民,徘徊在街头,聚集在一起,唉声叹气,惶恐不安。

迷茫,无助、惊慌,愤怒,各种表情都有,卫玄一路走来,越看越觉得胆战心惊,他认为再这样下去,肯定是要出事的。

历朝历代,一旦出现大量流民而朝廷无法妥善安置,那么这些流民迟早会躁动,然后在有心人的挑唆之下,最坏的局面就会发生。

以往,是天灾导致流民大量出现,所以需要朝廷赈灾,可现在,却不是。

明明是连年丰收,明明是风调雨顺,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农民会举步维艰,谷贱伤农,伤到农民开始不过下去了。

问题出在哪里?
首节 上一节 2327/3032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开艘航母去抗日

下一篇:贞观唐钱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