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逆水行周

逆水行周 第2247节


火炕,可以看做是砖石搭建起来的中空土床(榻),有灶台烧火,火焰和烟气加热土床,人坐(睡)在上面就会觉得很暖和。

这种取暖方式,可比用“暖气”取暖便宜得多,杨济“当年”就对火炕很熟悉,如今就任营州总管,见着傍城而居的靺鞨人搭建简陋火炕,便要对其进行改造。

明代的火炕,应该是在这个时代靺鞨人火炕的基础上不断完善而成,杨济让“子孙后代”来和“列祖列宗”比,效果当然很明显。

现在,经过改造的火炕虽然做工简单,但效果不差,烧同样的柴禾,取暖效果比先前靺鞨人自己搭的火炕要好。

几位靺鞨首领体验了一下改造后的火炕,对于取暖效果非常满意,由此对将来的日子又多了几分期待,而双方类似的取暖手段,让他们对营州官府有了“同类”的感觉。

杨济已经许诺,在规定期限内,把靺鞨各部宿营地的火炕改造一遍,让靺鞨各部平安过冬,当然,柴禾一部分是由官府提供,另一部分得靺鞨部民自己去收集。

住的问题解决了,粮草也会有充足供应,而营州官府还准备了许多铁锅,发放给靺鞨各部作为炊具。

铁对于靺鞨人来说很宝贵,更别说铁制炊具了,一口口分量十足的铁锅拿在手里,靺鞨部民们喜出望外,首领们也非常高兴。

对于他们来说,传闻中的柳城果然规模宏伟,周国官员十分友好,而且他们入城参观过,发现无论军还是民其住处都有火炕,火炕的取暖效果非常不错,

现在“杨总管”又承诺待得来年冬季,所有靺鞨部落的部民都能住上有新式火炕的房屋,对方没有什么夸夸其谈,没有什么大话连篇,让靺鞨首领们觉得这位大官是个“实在人”。

住有了保障,那么将来的日子,一定会变得更好。

靺鞨各部主要是以渔猎为生,有相对稳定的定居点,这和草原上游牧为生、居无定所的部落不一样,所以对于“住”很重视。

几位首领见着这位“杨总管”很好说话,言谈举止间没什么看不起人的神情,不由得对“杨总管”平添了几分亲切感,话闸子也打开了。

大首领瞒咄开始讲起自己和其他首领选择南下的原因。

他和几位部落首领受不了高句丽的压榨,起兵反抗,结果打了败仗,高句丽对于他们胆敢反抗觉得很恼火,不仅要调兵来攻,还召集了一些靺鞨部落助战。

眼见着局势一天天恶化,世代居住的地方快要待不下去了,瞒咄和其他几位部落首领一合计,索性举族南下,投奔周国。

那时才刚到秋天。

一起南下的部落共有八个,大家突破千难万险,顺利地在周国营州安家落户,见着周国官员真诚待人,决定好好珍惜得来不易的机会,愿意为周国朝廷效命。

在瞒咄率领下抵达柳城的八个靺鞨部落,部落名称按照读音转成中原文字是为厥稽、忽赐来、窟突始、悦稽蒙、越羽、步护赖、破奚、步步括利八部。

部众数千人,男丁都是射箭好手,上了战场,别的不敢说,至少敢肉搏。

杨济看着面前几位靺鞨首领,心中反复念叨靺鞨八部的名字,不知不觉间,一种错乱感油然而生。

靺鞨八部....

建虏八旗....

第九十章 辽泽

寒风中,巡察边防的营州总管杨济站在一处土丘上,借助千里镜,观察着眼前大片白雪皑皑的野地,左右是人数众多的骑兵。

有逾千骑作为护卫,杨济不怕在这辽泽边缘遭遇高句丽游骑而出意外,此时,看着一片望不到头的辽泽,杨济不知该用何种词汇来形容自己的心情。

辽泽,是辽水流域的大泽,位于辽水中部地区,因为这里地势低洼导致排水不畅,夏秋多雨季节辽水暴涨,于是形成一个个大小湖泊,千百年来俱是如此,形成了横跨两三百里的泥泞大泽。

辽泽宛若一道天堑,分割出了辽东、辽西,而正是因为辽泽的存在,让中原朝廷想要对辽东用兵困难重重。

泥泞难行的辽泽,对于军队的后勤运输来说是灾难,轻骑横穿辽泽不是不行,可大军行进时需要的众多辎重只能靠车拉,而马车想要穿过辽泽就得事先修路。

战时修路,待得路修好、辎重通行无阻,白白浪费许多时间,而辽东战事尚未分出胜负,冬天就快到了,中原兵马只能撤军。

待得来年再战,上一年修好的路已经损坏大半,一切又得从头再来。

杨济现场考察辽泽,切身体会到辽泽对于辽东攻略的“副作用”,然而这是无法回避的事实,想要在陆地上对辽东用兵,就得想办法克服辽泽这一“天堑”。

往来辽西、辽东之间,有两条道路,分别位于辽泽的北面、南面,故而称为“北道”、“南道”。

这两条道路避免横穿辽泽,省去了泥泞之苦,但占据了辽东的高句丽为了防备西来周军,肯定会在南北两道要地设置据点,这就对周军的作战造成了不利影响。

杨济仔细研究过辽东地形、高句丽的城池分布,觉得还是走海路的办法好,如此一来可以绕过高句丽的辽东防线,横渡大海直取敌国国都平壤。

这种战法最犀利,但仅限于军事层面而言,对于将领们来说,仗打完就结束了,但对于有意经营辽东及朝鲜半岛的天子来说,这只是第二场战争的开始。

更麻烦的“治安战”接踵而至,一旦应对不当,足以让以往在辽东的所有胜利化为乌有。

这就是治军(打仗)和治国的区别。

杨济当然知道高句丽并不是什么不可战胜的无敌强国,而数百年来,中原朝廷也不是没有对辽东用兵,也不是没有打过胜仗。

汉末三国时,公孙氏盘踞辽东,屡次击败高句丽,后一度臣服曹魏,成为魏国的辽东太守,待到公孙渊时叛魏自立称燕王,于是招来魏军讨伐。

公孙渊自立前已经击败过魏军,但此次领兵讨伐的是太尉司马懿,公孙渊哪里是对手,兵败身亡,家业尽毁。

先前被打得抱头鼠窜的高句丽趁机捡便宜。

到了西晋末年,中原大乱,高句丽试图趁机开疆扩土,侵占辽东甚至辽西,结果迎头撞上了慕容氏。

慕容氏的燕国实力强劲,为了腾出手来逐鹿中原,便要先解决身后狼子野心的高句丽,于是先发制人。

燕国位于辽西,发兵进攻辽东,如何经过辽泽是无法回避的问题,直接穿越不利于作战,所以当时燕军的进军路线有两个选择,那就是辽泽南北两端的“南道”、“北道”。
首节 上一节 2247/3032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开艘航母去抗日

下一篇:贞观唐钱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