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逆水行周

逆水行周 第2227节


但一系列改良都都只是在原来的基础上不断完善,直到今年年初,才有了突破性的进展,解决了一个问题:如何获得更多的蒸汽?

这个问题,简单来说就是如何更好的烧水,让同样的水量、同样的煤量能获得更多的水蒸汽,这样一来就提升了锅炉的出力。

道理大家都懂,但如何实现却有讲究,实现突破的人,身份却让人觉得意外。

这个人,只是嘉禾盛的一个学徒,“从业”不到半年,蒸汽锅炉的原理还没搞清楚,但他却提出了一个构思,导致锅炉技术出现突破。

突破的灵感,来源于竹筒饭。

一锅米要煮成饭需要不短的时间,那个学徒见着师父和师兄们烧竹筒饭,发现同样分量的米做成竹筒饭之后,一起放到火上烤,米煮熟的时间比煮熟一锅米所需的时间短。

于是他提问:为何不把锅炉的“锅”做成管状呢?

与其烧一大锅水,不如烧一根根管子里的水,反正水管最后汇聚在一个容器里,蒸汽必然也会聚在一起。

林有地说到这里,看着大家:“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一个学徒不经意间冒出的想法,直接让‘旺财叁型’显得落伍了!”

“‘旺财肆型’锅炉,是新式结构的锅炉,锅壳里,是一根根铁水管!单位时间里蒸汽的产生量,比‘旺财叁型’增加了三成!”

众人闻言恍然大悟,看向“旺财肆型”锅炉的目光,变得灼热起来:同样的“饭量”,力气要大三成,要是把这新型锅炉装到“实验十五号”上,煤仓的问题,就不是问题。

林有地继续向大家介绍新式锅炉的诞生过程:“大家都知道,锅炉烧煤,然后燃烧废气通过烟囱排出去,废气的温度很高和很烫,对不对?”

见着大家都点点头,林有地继续说:“大家都知道锅炉废气很烫,然后呢?没有然后。”

“而‘迎春来’的一个学徒,在补热水锅炉烟囱时,被废气烫得不行,于是他就有一个问题:‘这么烫的气,白白排出去是不是太浪费了?拿来加热锅炉里的水不好么?多少能省一些煤不是?’”

听到这里,许多人为之一愣,因为他们当初刚接触锅炉时,不是没想过这个问题,但见着师父说锅炉的废气就得走烟囱排出去,便没有多想。

结果....莫非....

“没错,锅炉废气余热利用,也是‘旺财肆型’蒸汽锅炉路的技术创新!”林有地看着大家,颇为感慨的说:“看看,看看!两个门都没摸到的学徒,提出了这么有突破性的技术创新!”

“‘旺财肆型’是水管锅炉,又有废气余热利用的管路,所以才让出力大幅增加,但问题不是没有,就是制作起来很麻烦,水的结垢问题也得解决,不然会爆炸。”

“问题很多,不过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嘉禾盛和迎春来的联合攻关小组,今年年初攻关成功,小组成员以及那两名提出概念的学徒,每人都有‘专利费’!”

“从今往后,只要是用了‘水管加热’还有‘废气余热利用’技术的锅炉,都要给他们缴纳专利费,每台锅炉给每人至少五百文!”

林有地话音刚落,全场哗然,大家听了这个消息,羡慕得口水直流:

别的不说,就按着嘉禾盛和迎春来两家商社的“装机量”,一年制作的锅炉不下五百台,按每台每人五百文的“专利费”,那些参与了‘旺财肆型’研制的人员,每人每年获利不下二百五十贯。

这还是什么都不做,就能获得的收入!

林有地见着大家窃窃私语,大声说道:“大家看看,两名入门没多久的学徒,都能想出好点子,没道理我们这些老师父什么都想不出来!”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的蒸汽船想要实用化,原来的路子走不通,就得想别的办法来突破,不能拘泥于老经验,要多动动脑子,要争取拿到专利!”

“至尊..朝廷定下专利制度,那就一定会执行下去,所以有了实用的专利,就有了绵延不绝的专利费,这就是给子子孙孙留下一个下金蛋的鸡!”

“蒸汽抽水机是这样,蒸汽船又何尝不是如此?大家想一想,多年以后,每下水一艘蒸汽船,你们作为专利人之一,就有一笔子子孙孙享之不尽的收入,比起做买卖,不知要舒服到哪里去了!”

林有地的动员极其有效,技术人员都知道专利制度是一套严格执行的制度,如今已在黄州全面实行,雇主和雇员作为“联合专利人”,都可以从中获益。

现在,大家看看“旺财肆型”蒸汽锅炉,一个个激动得面红耳赤,双拳紧握。

就算不为自己,也得为家人、子孙后代而努力,无论如何,他们都要找到“他山之石”来“攻玉”!

第七十三章 蓝宝石

黑云压城,暴雨倾盆,天地间白茫茫一片,然而西阳城内商业街依旧人声喧嚣,新式“骑楼”建筑,让人们“逛街”时不需要打伞,也一样能逛得不亦乐乎。

身着便服的于仲文,一把拉住想要往前跑的儿子,看看外边瓢泼大雨,又看看廊道上熙熙攘攘的人流,只道骑楼的设计果然有用。

骑楼,自古罕见的建筑结构,如今从黄州西阳兴起,渐渐在周边几个大城流行起来,回京述职的于仲文,中途路过洪州南昌时,就见识了什么是“骑楼”。

骑楼是一种外廓式建筑,就是一排二层以上的建筑,在临街位置留出公共通道,然后二楼以上向前突出,有成排的柱子支撑,成为这个公共通道的挡雨棚。

行人走在这个公共通道(廊道)上,不怕风吹日晒雨淋。

正是因为骑楼有这种好处,所以无论天气情况如何,都不会影响人们“逛街”的兴致,商家对此求之不得。

骑楼的一楼多为商铺,二层以上可以住人,这对于寸土寸金的黄州商业街来说,是不错的建筑选择,所以据说当初街道改造时,没有人反对。

这一切,于仲文都是听接待的吏员说的,此时看着骑楼街景,又见着儿子一个劲要往前走,不得不跟了上去。

“小于”看中的是前面一家出售“面人”的店铺,小家伙虽然不识字,但店前偌大的面人(纸制)招幌一目了然。

来到店门前,看着左右玻璃橱窗里展示的各式各样面人,才四岁的“小于”看得目不转睛,几乎要贴在玻璃橱窗上,随后回头眼巴巴的看着于仲文:“阿耶....”

“好好好,买,买,买...”

于仲文刚说完,几乎是被儿子“拖”进面人店,店里已经有许多小客人及其父母,显得有些挤,所以于仲文的随从没有进店,但一名年轻女子还是跟了进去。

女子面容姣好,年纪轻轻,和年过五旬的于仲文形成鲜明对比,若说两人是父女都没问题,然而女子为于仲文的妾。

“小于”,是女子为于仲文生的儿子。
首节 上一节 2227/3032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开艘航母去抗日

下一篇:贞观唐钱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