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逆水行周

逆水行周 第2149节


你们不懂!

宇文温真想这么说,但无法说出口,因为无从说起。

“你们不懂”这四个字,是他心中的呐喊,而恍惚间,他似乎听到了另一个人的心声。

朕开大运河,是为了子孙后代,功在千秋!

朕三伐高句丽,是为了铲除隐患,保中原永无辽东之患!

朕离开洛阳,蛰伏江都,是为了东山再起!

隋帝杨广,面对臣子的苦谏,面对思念家人的将士,心中的波澜,概括起来应该就是这四个字:你们不懂!

然而,功在千秋之举,却祸在当代,不恤民力的杨广,让江山陷入万劫不复之地。

最后还强迫家人远在关中的骁果将士跟他在江都静待时机,后果就是兵变,眼睁睁看着儿子在面前被人残杀,自己也被绞死。

这就是不顾现实一意孤行乱来的下场,宇文温一直引以为戒。

那么他不顾劝谏、一意孤行“实南中”,会不会弄出祸事来?

大规模迁移百姓在南中定居,会不会因为百姓水土不服,大量病死、饿死,酿成人间惨剧?

让蜀地府兵轮戍南中,会不会逼出兵变以至南中局势糜烂,祸及蜀地?

有可能,而且几率不低,令狐熙在南中、蜀地的所见所闻,以及宇文温自己收集上来的民情,都说明了大量蜀地百姓和普通士兵的心声:我们不想去南中!

这是人之常情,宇文温理解,但他的心情,谁又能理解?

他要在有生之年,阻止南中有割据势力做大,所以不想在南中玩“代理人战争”,因为历史证明这样做的后果就是养出南诏这条蛊来。

那么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亲自下场“调教”南中。

什么爨氏、六诏、南中大姓,统统给我跪下唱征服!

这是宇文温的决定,但他又不想重蹈杨广覆辙,因为不恤民力导致江山倾覆。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该如何是好?

宇文温在理想和现实之间做出了妥协,不强制百姓迁移,让蜀地府兵定期去南中轮戍就行,保证戍卒待遇,保证其家人减免租调,保证能和家人通信,然后时间一到就能回家,绝不拖延。

都做到了这一步,谁若是还不识好歹搞兵变,那就炮决。

在南中保证绝对优势的军事存在,接下来,就是喜闻乐见的套路。

集中力量开发东川铜矿,让朝廷有了天下第一等的财源,离都离不开,再以盐利、糖利、铜利行开中法,激励商人募集人手在南中屯田。

然后,依靠“有活力的宗教组织”(玄武观、白莲寺),在南中搞“信仰转化”,依靠“有活力的社会组织”(捕奴队),在南中用武力调教那些不识好歹的部族。

用商路聚拢人气,让沿途城池繁荣起来,让百姓渐渐知道南中的实际情况。

预热二十年,升温二十年,合计四十年时间“实南中”,宇文温觉得那时自己若是还没崩,火候就到了。

若自己“半路”就崩了,儿子接着干,若是干不好....

关我甚事?

第十二章 湖广熟

“汉沔之地,河沟纵横、泽塘遍地,水多,却留不住,雨季大水泛滥,旱季却无法有效引水灌溉,真是暴殄天物....”

“所以,若要在汉沔之地开垦良田,大兴水利实属必然...你来看看,这里...“

“首先要筑堤坝,然后用烧煤的蒸汽抽水机抽水,排干湖泊、沼泽,有了这种机器,开荒可谓事半功倍,然后放火烧荒,犁上几遍,一块块生地就有了...”

“这种生地,肥力不行,头几年种粮食的收成很差,所以,要‘施肥’。”

“施肥的方法有很多,汉沔之地新开垦生地范围太大,光靠那点猪粪、鸡鸭粪是撑不住的,所以要想别的办法,那就是种苜蓿。”

“你不要小看苜蓿,这种草不仅可以当做喂马的草料,在地里大量种起来后,能改善土质,而大量苜蓿枝叶沤在地里,能提升肥力...“

“这不是叔叔胡诌,在黄州各地就试种过,效果很好....”

殿内,宇文温就着一个个代表汉沔各地的巨大沙盘,向侄子、杞王宇文理讲述汉沔大开发的现状,以便宇文理就任荆南总管之后,能够继续将这一宏伟的大开发推进下去。

宇文温方才接见完令狐熙,之后独自对着南中舆图沉思一个多小时,又接见入宫的宇文理,谈公务。

这年头即便是皇家,亲人之间私下里的称呼都是正常家庭的称呼,所以宇文温自称没用“朕”,宇文理自称也没用“臣”。

宇文理三年孝期,已经于不久前结束,他在父亲陵墓边结庐而居,熬了三年,食素三年,身体状况有些差,不过现在恢复正常饮食之后开始缓过来。

苍白的面颊有了些许血色,只是因为多年食素,身形依旧单薄。

所以做为叔叔的宇文温,不打算让侄子立刻去荆南总管府治所江陵上任,目前只是让其遥领荆南总管府一职,本人暂留长安,调养上半年再说。

荆南总管府,就是当年的江陵总管府,梁国灭亡后,故地与襄州总管府合并为荆南总管府,治所在江陵。

宇文理在长安遥领荆南总管一职,总管府的具体事务,由总管长史代劳。
首节 上一节 2149/3032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开艘航母去抗日

下一篇:贞观唐钱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