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逆水行周

逆水行周 第1972节


孔范把张丽华和宁远公主陈媗当做礼物送人,知道这两位必然会怀恨在心,不过他知道豳王已有佳偶,所以认为两人不过是豳王的玩物,鱼水之欢可以,言听计从就不可能了。

正琢磨间,管家入内,在孔范耳边低语几句,他听了之后若有所思。

管家来报,说据宫中来人密报,官家已经决定遣使入长安,向周国索要陈伯固、陈方泰二人。

看来,官家对这两个人可真是恨之入骨啊。

。。。。。。

大江之上,数艘大船逆流而上,向西前进,陈国使臣许善心,站在甲板上,感受着迎面吹来的秋风,看着大江两岸的景色,以及护卫左右的周国水师战船,感慨万千。

许善心奉命出使周国,这不是他第一次去长安,这十来年间,他多次乘船溯江而上,回程时也经过这段江面,所以对这两岸景色再熟悉不过。

这里,本来是陈国的秀丽河山,如今,却被别国占据,距离收复遥遥无期。

想到这里,许善心默然,此次他出使周国,并不是向对方要求归还陈国故土,而是面见周国的执政、丞相宇文明,请求对方把逃入周国的逆贼陈伯固、陈方泰交给陈国。

陈伯固、陈方泰弑君未遂,潜逃入会稽郡地界,带着党羽数千人躲在山中,躲了数年,顶不住官军的围剿,不久前西逃入周国洪州总管府地界。

官家对这两名逆贼恨之入骨,故而派他出使周国,索要陈伯固、陈方泰。

这要求合情合理,按理说周国应该交出两人,但实际情况却很复杂,对方若是不给,陈国也没办法,许善心在想自己若届时空手而回,官家面前就不好交代了。

他收起思绪,看向前方,前方江面左侧(南侧),江岸边耸立着一座高大的山丘,山脚下江边,停泊着大量船只,看样子是一处要津,故而聚集这么多的船只。

这座山,许善心知道,就是江防要地西塞山,当年官军在此据守,布下重兵,却没能挡住顺流而下的周军。

而现在,周国占据了江州,江州以西的西塞山,不再是前线,如今却聚集了这么多船只,许善心觉得有些奇怪,待得船只渐渐接近西塞山,他发现西塞山下的船只,似乎都是民船。

陪同陈国使臣西进的周国江州刺史许绍,见着许善心关注西塞山码头,便开口解惑:“贵使,此为西塞山码头,从大冶而来的铁制品,就是在这里装船,经江州驶入彭蠡湖,售往沿岸各地。”

“原来如此。”

许善心点点头,和远亲许绍交谈起来。

许善心祖籍高阳,而许绍,同样祖籍高阳,他们的祖宗同出高阳许氏,后来陆续南下,在江南开枝散叶。

将近三百年时光流逝,高阳许氏,已经在江南有了许多分支,许善心祖上这支,是在永嘉之乱时就定居建康,之后世代在南朝为官。

许绍祖上,是在萧梁时定居安陆,所以如今又称安陆许氏。

作为江州刺史的许绍,依礼亲自到两国边界迎接陈国使节许善心一行,然后陪同许善心前往上游黄州地界,而现在,过了西塞山,就是黄州总管府的官员,来迎接许善心一行。

许善心如今将近三十六岁,而许绍如今二十八岁,两人年纪差距不算大,一见如故,故而一路过来,交谈甚多,许善心不太好跟其他周国官吏问的事情,却愿意向许绍开口。

当然,这不涉及军国机密,而若真的涉及,许善心不会问,许绍自然不会说。

西塞山码头,如今已是民港,所以没什么好掩盖的,许善心正听着许绍解说,忽然发现前方情况不对,不由得开口问道:“许使君,前方怎么浓烟大作?”

许绍闻言看去,视线越过西塞山,确见远方山中浓烟大作,看其架势,似乎是一场大规模山火,他却不以为意,答道:

“贵使莫要见怪,这不是山火。”

许善心闻言觉得有些奇怪:“不是山火?那是?”

许绍微微一笑,答道:“那是大冶监...不,大冶制铁所高炉冒出来的浓烟,昼夜不息,白日里那一股股浓烟十分醒目,以至于西塞山处都可望见,到了夜里那边火光闪烁,同样在此可以看见。”

第七十三章 蚂蚁

早晨,秋风吹拂,钟楼上的时钟走到七点三十分,随后钟声响起,回荡在大冶城上空,原本还算行人寥寥的街道,道路两侧的院落,开始有人走出来,走到大街上。

这些人高矮胖瘦身材各不相同,但相同之处都是身着灰色衣裤,这些衣裤的形制相似,上衣都是对襟、窄袖、下摆及臀,裤子不是常见的大口裤,而是直筒裤。

每个人的头上,都带着藤编的“安全帽”,脖子上都围着一条用来擦汗的针织巾,这是别处罕见的打扮,只有在大冶,只有大冶制铁所的矿工和冶炼工,才会身着“工作服”,每日里按时“上下班”。

七点三十分,距离上班时间八点整还有半个小时,而工人们就要在这时间里告别家人,走上街头,沿着街道前往“单位”去“上班”,开始一天的工作。

此时,街道上汇集的工人越来越多,宛若无数的蚂蚁汇集起来,沿着街道,浩浩荡荡向前方行进。

站在街口维持“上班秩序”的吏员和士兵,在汹涌的人潮之中,显得渺小许多。

人潮之中,有人相互打招呼,有人吃着手上拿着的炊饼,而更多的人,经过街边小摊时,掏出一两枚铜钱,向早餐(朝食)摊贩购买热腾腾的早餐。

在工人上班的必经之路上,街道两旁一字排开一个个早餐铺,小贩们在蒸笼边忙碌着,而热气腾腾的蒸笼里,码着各式各样的面点。

有炊饼,有包子,还有各类小糕点,价格便宜量又足,许多上班的工人懒得在家生火,选择上班时顺便买了,边走边吃.

而许多家属也选择出来买早餐,因为这可比自己生火要省钱,甚至连熟水,都从城内遍布的熟水铺购买,比自己烧水划算。

上班的人潮,让早餐铺人满为患,这些小摊贩实际上很多都是工人家属,卖早点时见着老熟人、老主顾,不断的打招呼,摊位前人声鼎沸、热闹非凡。

汹涌的人潮继续前进,有些拥挤却拥堵,因为工人们都是靠左行走,街道的右边,则是对向来的人和马车。

靠左行走,这是大冶城的规矩,因为每逢上下班时间,街道上都是人满为患,不如此规定,很容易乱成一团。

之所以是要靠左而不是靠右,那是因为人大都是从马匹的左侧上马、下马,若是靠右行驶,上下马的人,很容易被道路中间经过的马匹、马车碰到。

铃铛声起,街道中间的铁轨上,一列有轨马车缓缓前进,因为工人们都规规矩矩的靠右行走,所以轨道上并没有人在挡路,驾车的车夫不需要大声吆喝“让路”,只需摇响铃铛提醒大家注意马车来了即可。
首节 上一节 1972/3032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开艘航母去抗日

下一篇:贞观唐钱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