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逆水行周

逆水行周 第1960节


但对于百济来说,最大的需求不是这些,而是希望周国施以援手,帮助他们对抗高句丽,缓解百济所面临的巨大军事压力。

所以,燕飞连实际上是奉命出使周国,面见周国皇帝,递交国书,之所以如今停留百济,是因为前往中原之前,必须先来这里“核对身份”。

这是周国市舶司新定的规矩,无论是倭国、百济还是新罗,如果有使者前往周国,就必须先到耽罗岛上周国租界,核对身份,办理“入关手续”。

只有拿到了市舶司在耽罗国租界官署开具的“身份证明”,前往周国的使者才不会被认为是冒名顶替的“奸商”,可以顺利靠泊中原港口,得到周国官府的正式接待。

而在抵达耽罗、前往租界办理手续之前,使者得先觐见耽罗王,以示尊重。

周国如此做法,明摆着就是要抬举耽罗国及国王的地位,昔日的蕞尔小邦,如今像模像样起来。

而根据这个规定,周国的市舶司要如何核对使者的身份呢?

毕竟周国市舶司的官员必然不清楚各国国内情形,短时间内很难弄清楚来人的身份真伪。

对此,周国采取的办法,是要求百济、新罗、倭国派官员常驻耽罗,是为“公使”,和周国市舶司官员一起,协调处理各国海贸事宜。

各国朝廷派出使节前往周国时,必须到租界办理手续,而常驻租界里的各国“公使”,就肩负辨别使者身份真伪的职责。

当然,如果明知是假的还说是真的,一旦事发,后果自负。

在耽罗设立“公使”,虽然有些奇怪,但确实方便了各国与周国联系,所以即便百济和新罗是敌对关系,两国的“公使”却在耽罗岛上的周国租界内比邻而居。

居住地名为“使馆”,。

倭国在租界也设了“使馆”,三国的“使馆”靠得很近,“公使”们低头不见抬头见,到也方便相互间联系、吵架,以及向周国市舶司洽谈贸易事宜。

小小耽罗国,如今却成了海东各国交流的一个据点,百济丢了一个藩属,却得了个极好的外交、贸易渠道,也不知是该高兴,还是该落泪。

想到这里,燕飞连望向殿外,此次暴风来袭,怕是要过几日才能消停,他觉得自己正好可以和倭国的“公使”交流一下,如何加强两国间的交流。

然后再商量一下,如何对付新罗。

第六十三章 蕞尔小邦(续)

屋檐下,水流成珠帘,周国市舶司提督王頍,看着外面的瓢泼大雨,有些后怕,他刚乘船抵达耽罗,暴风雨就来了,若是半路耽搁些许,恐怕此时他和同行人员就已经葬身鱼腹。

房内,周国耽罗租界领事严桦正在交代吏员一些事情,见着王頍转回来,严桦赶紧将手中资料奉上:“提督,这是刚汇总的情报,请过目。”

提督,即提调监督之意,为市舶司的武职官,前所未有的一个官职,市舶司对外开展贸易时,提督掌军事,调拨兵马、水师战船,实际上和司马类似。

提督的主要职责,主要是保护贸易据点和商队、船队,在国内负责剿匪,保证市舶司商队的安全,在外洋,负责清剿海寇。

必要时,也负责指挥作战,教训一下蕞尔小邦。

虽然这是个有些奇怪的武职,但对于王頍来说,倒也不错,他知道豳王对市舶司的规划非同小可,所以受此重任,干劲十足。

虽然指挥水师不是他的长项,但打仗的道理都差不多,故而“王提督”决心在海东(东海)有一番作为。

此时,严桦交上来的资料,上面是关于百济国内的情报,数百年来,中原历代朝廷对于海东各国的情况不是很了解,也不屑于了解,因为大家都认为,百济、新罗等国,不过蕞尔小邦。

但豳王不这么认为,所以市舶司在海东开展海贸的同时,还肩负着收集海东各国国情的任务,譬如绘制舆图、调查风土人情等,以便为朝廷将来进行决策时给出可靠的参考。

所谓参考,要搞清楚各国大概的官制、行政区划,以及各国国内的政治态势,如此,朝廷和对方打交道时,才不会两眼一抹黑。

以百济为例,王頍翻阅了许多古籍,大概知道晋时,百济就遣使入中原,后来陆续和元魏以及南朝有过联系,但百济国内的情况,中原不甚明了。

只能通过使者的自述,大概了解一些百济国内的风土人情。

到了现在,周国国内大概知道百济的王族姓氏为“扶余”或“夫余”,其国内有几个豪族大姓,且百济和倭国关系颇为密切。

而为了对付北方强敌高句丽,百济曾经和东面毗邻的新罗联盟,但大概在中原陈国初建时期,新罗和百济决裂。

这都是前几年入中原的百济使者所说,有司记录在案,所以后人可以查到,但周国从没想过主动打听百济的国内情况如何,因为没必要。

对于许多人来说,百济不过是汉四郡故地上的蕞尔小邦,其国内所谓君臣,不过茹毛饮血的土人,哪里值得天朝上国关注?

但现在不同了,市舶司要和这些蕞尔小邦做买卖,正所谓“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打仗是这个道理,做买卖同样是这个道理。

市舶司以耽罗为据点,开始收集百济、新罗、倭国的情报,现在,王頍通过资料,就对百济国内的情况有了大概了解。

百济王族姓“扶余”,国内还有八大氏族:沙氏、燕氏、劦氏、解氏、真氏、国氏、木氏、苩氏,其主要城池,除了国都居拔(或者固麻)城,除此之外还有五方(五个别都)。

位于中部(中方)的叫古沙城,东面(东方)的叫得安城,南面(南方)的叫久知下城,西面(西方)的叫刀先城,北面(北方)的叫熊津城。

五方各有方领一人,似乎称为达率,有方佐为副官。

方有十郡,郡有将三到四人,似乎称为德率,郡将的直属兵力在千人左右。

国都内居民分为五部,曰:上部、前部、中部、下部、后部,每部首领统兵数百人。

因为条件所限,市舶司收集来的百济情报目前仅限于此,但能有如此结果已经殊为不易,王頍对此很满意,因为如今市舶司是要和对方做买卖而不是用兵,所以来日方长。

然而在豳王的规划中,市舶司不是单纯的一个管理、经营海贸的机构,王頍知道,日后的市舶司,还承担着更多的重任,那就是在海东(东海)展开外交和征伐。

本来,这是朝廷的事情,不该由市舶司管,但问题在于,“思维正常”的京城官员们,没有谁会愿意常驻东海之上的耽罗岛,当什么“租界领事”,和蕞尔小邦的使者谈笑风生。

如果有得选,绝大部分官员都不想远离中枢、远离京城,如果外放当官,也会希望去上州等膏腴之地就任,绝不会有人主动要求去穷乡僻壤当父母官。
首节 上一节 1960/3032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开艘航母去抗日

下一篇:贞观唐钱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