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逆水行周

逆水行周 第1493节


宇文氏和尉迟氏决裂,关中人心必然不稳,这是坐镇关中的杞王所担心之事,也是杞王世子宇文明、西阳王宇文温担心的事情,必须想办法解决。

之前,为了在迟早到来的决裂中,尽可能消除关中地区的隐患,他们父子三人曾有过秘议,做出一个决定:

一旦东西战事爆发,那么至少开战初期的前几年,杞王决不能称帝。

无论如何,都要以清君侧之名,号召关中各势力聚集在清君侧的大旗下,抵抗尉迟惇派来的大军,而一旦杞王忍不住称帝,会适得其反,因为他们给不了那么多利益来收买关陇地区各方人士。

只能如同太祖文皇帝那样,先通过决定性的军事胜利在关中、山南站稳脚跟,然后慢慢拉拢、分化各方势力,待得时机成熟,再走出那一步。

这是杞王父子三人的共识,是以天子被尉迟惇控制为前提做出的决定,可当“先帝”来到山南之后,局势就不同了。

宇文明知道,有宇文乾铿在,己方的策略必须立刻做出调整,但首先要做的,就是让关中、山南各地官员都知道“先帝没有事,来到安陆了!”

宇文乾铿活着,那就证明尉迟惇所拥立的新帝是伪帝,而对方的行为,就是大逆不道之举,虽然尉迟惇可以指责身在山南的宇文乾铿是假的,但对于关陇人士来说,有了一个新的选择。

在杞王击退蜀王军队进攻、关中和山南完好的前提下,他们投奔天子宇文乾铿,比投奔蜀王所能获得的利益要大。

以勤王尽忠的名义,聚集在天子身边,不需要向杞王臣服,建功之后是天子封赏,不需要看杞王脸色,若有朝一日身居高位,岂不比投到蜀王那里吃残羹剩饭要好?

或者更进一步,把杞王挤掉,把持朝廷大权,岂不美哉?

甚至还可以苦心经营,最后行王霸之事,受禅称帝建立新王朝也不是不可能!

这就是最有吸引力的利益,足以吸引那些有野心、有想法的人,放弃投靠尉迟氏的想法转而投向宇文氏,只有这种最直接的诱惑,才能取代各种让利,让关陇各地豪族及官宦人士,有强烈的利益需求,站在宇文氏这边。

而越早让这些人知道天子驾临安陆,就越早能让对方下定决心。

所以当宇文温飞鸽传书告诉宇文明,在悬瓠遇到天子时,宇文明就飞鸽传书将消息送到长安,让父亲心中有数。

而当天子进入山南地界时,宇文明马上派出驿使,以日行六百里的速度将好消息送往长安,想来再过一段时间,关中的局面必然大有改观。

所以,宇文温如今在悬瓠苦苦支撑,虽然风险很大,但完全值得,而宇文明绝不会让弟弟好不容易抓住的机会,就这么从手中溜掉。

马车缓缓停下,抵达官署正门,宇文明下车后大步流星向着门内走去,气势已经和方才不一样。

抛去家族立场,宇文明不觉得尉迟惇如今的所作所为有何不对,故蜀王力挽狂澜,光复大周江山,在将个人声誉提升到极点的同时,也让尉迟家族骑虎难下。

尉迟惇作为家主,不走出这一步,尉迟氏迟早被灭门。

天子和权臣,已经不能共存,对于蜀王尉迟惇来说是这样。

以后,对于杞王宇文亮来说,也是这样!

宇文明不久前委婉劝谏,让宇文乾铿放弃了尽早前往长安的念头,宇文明之所以如此行事,是因为关中战事未见分晓,不能让杞王分心太多。

此时宇文乾铿若前往长安,极其不利于他们父子控制对方。

宇文明已经下定决心,天子,必须由宗室来控制,而他绝不会让当年叔祖满门抄斩的往事再度重演,也绝不会在功成名就之后,做一个闲散宗室藩王。

那样的话,他们父子三人的辛苦付出根本就不值得!

第二百四十七章 使节

上午,安陆郊外,旗帜招展,人影绰绰,一场狩猎正在进行,大周天子宇文乾铿身着戎服,头戴武弁,骑着白鬃马,策马疾驰在野地里,弯弓搭箭追射前方一只奔跑的野鹿。

野鹿自然是士兵们驱赶而来,专供天子狩猎所用,而惊慌失措的野鹿左右跳跃着前进,给瞄准增加了难度,不过这难不倒宇文乾铿,他稳住气息,盯着目标片刻松开弓弦。

“嗖”的一声响过,伴随着哀鸣,野鹿中箭倒在地上,随行的宇文明及其他身着戎装的官员见着天子射中猎物,随即欢呼起来。

一名侍卫策马上前去捡猎物,宇文乾铿策马前进继续寻觅着猎物,而随行官员紧随左右。

周礼,天子诸侯无事,则行蒐苗獮狩之礼,即所谓“春蒐夏苗,秋獮冬狩”,这就是四季狩猎的名称,宇文氏的周国复古行周礼,天子自然要依照上古周礼行事。

当然,狩猎并不是纯粹的娱乐活动,还具备浓郁的军事色彩,而天子四时狩猎(田猎),就是组织军事活动的最佳机会。

仲春教振旅,整顿队伍、操练士仲夏教茇舍,组织军队芟除草莽,于野地宿营;仲秋教治兵,组织士兵操练各种技艺;仲冬教大阅,天子要大规模检阅军队。

如今已过仲秋,眼见着冬天就要来临,不过这不要紧,宇文乾铿在安陆举行狩猎,本来就是象征意义居多。

秋收已过,去年年底出征的江南西道行军、岭南道行军将士,已经回到家乡休整完毕,新一轮的大战即将展开,宇文乾铿要以正牌天子的身份,借着狩猎的机会检阅军队、鼓舞士气。

天子进行四时狩猎,需要大司马来负责具体事务,然而宇文乾铿逃出邺城后一路南下,没有一个公卿追随,抵达安陆之后,他的朝廷就是个空架子。

六官之中,除了天官大冢宰,其余五官的主官都空缺,大司马一职也没有着落。

夏官大司马卿是掌武事的最高武职,在没有“都督中外诸军事”的权臣时,大司马掌管外军,这种重要的职务,宇文乾铿当然要让宗亲担任。

他心目中第一个人选就是战功卓越的西阳王宇文温,但是宇文温在悬瓠,被奸相尉迟惇率领大军围得水泄不通,任命了也无法履职。

坐镇关中的杞王宇文亮是天官大冢宰,兼任大司马还不如加个“都督中外诸军事”衔,可这样一来,就犯忌讳了——杞王的叔叔、晋荡公宇文护,当年就是这个官职组合。

到时候还要不要再加个“令五府总于天官”?这不是影射做侄子的杞王,要走叔叔宇文护的老路么?

所以宇文乾铿觉得由山南道大行台尚书令、杞王世子宇文明兼任大司马比较合适,但宇文明推辞不受,最后只接受“权大司马”,也就是暂时兼任大司马一职务。

宇文明认为,朝廷大事须得召集重臣商议,不能如此草率就作出决定,那么问题来了:重臣有哪些、在哪里?

这问题其实不是问题,所谓重臣,当然是心向大周的忠义之士,如今都在关中翘首以盼呢。
首节 上一节 1493/3032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开艘航母去抗日

下一篇:贞观唐钱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