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逆水行周

逆水行周 第1492节


自那以后,悬瓠被对方围得水泄不通,成为一座孤城,宇文乾铿抵达安陆,听得宇文明介绍当前局势,知道关中、山南局势没有恶化、己方初步站稳脚跟,放心之余,一直惦记着留守悬瓠的宇文温。

尉迟惇麾下有十余万大军,兵力处于绝对劣势的西阳王守悬瓠能守多久?

面对天子的垂询,宇文明答道:“陛下,西阳王自告奋勇领兵奔袭悬瓠,已经做好万全准备在悬瓠长期拒守,微臣之前竭尽全力调集人力物力支援悬瓠,陛下也是知道的。”

“奸相围困悬瓠,城种情况不得而知,然则我军斥候拼死刺探,陆陆续续探得一些消息...”

“消息怎么说?悬瓠如何了?”宇文乾铿听得宇文明有消息,放下筷子问道。

“我军斥候乔装打扮混入敌军军营,探得明白:敌军围住悬瓠,先在下游筑坝意图回水灌城,结果为悬瓠守军破坏,伤亡不小...”

“敌军见在下游筑坝不成,便在上游筑坝,意图放水攻城,与此同时趁机派兵乘船袭城,亦为守军所败。”

“接连筑坝水攻失利,奸相恼羞成怒,督促各部不分昼夜攻打城池....”

宇文明所说亦真亦假,己方斥候确实冒死混进敌军军营刺探消息,得知对方攻城连连失利,但最关键一个事情他没有说,那就是前几日,敌军堆土攻城,被城内安州骑兵反冲出来,杀得血流成河。

当晚,守城的安州军又偷袭敌军西大营得手,接连两场大胜,让敌军伤亡惨重,也让尉迟惇放弃急攻的想法,再次回水灌城,看样子是要长期围困。

这个消息,宇文明没有向天子透露,因为飞鸽传书的秘密,决不能泄露出去。

宇文乾铿听得敌军昼夜不停强攻城池,却都被守军击退,在松了一口气的同时,依旧有些担忧:“都说孤城不可守,西阳王和将士们即便再骁勇善战,若外无援兵,始终不是长久之计,我方援军何时能够去解围?”

“请陛下放心,微臣已安排妥当,待得时机成熟,必然能给予奸相以迎头痛击!”

第二百四十六章 值得么?(再续)

午后,宇文明告退,因为天子今日起来得较晚,不打算午休,所以他留下儿子宇文理陪着说话,自己向着行宫外走去,虽然有侍卫前方带路,其实他闭着眼睛都能走出去,因为这里原本就是他的府邸。

天子驾临安陆,急切间营造行宫根本来不及,即是臣子又是宗亲的宇文明,在自己府里招待天子理所当然,而为了郑重其事,他一家搬到别处暂住,腾出府邸作为行宫给天子下榻。

这样做,并没什么不合适,宇文明要用以身作则的方式,让大家知道该如何表达对天子的恭敬之情。

离开行宫,宇文明坐上马车向官署前进,作为山南道大行台尚书令,他要做处理的事务有很多,如今局势紧张,不是优哉游哉的时候。

马车行驶在青石板路面上,车身有些许颠簸,宇文明单手枕着头,闭目养神,天子方才问他何时派兵解悬瓠之围,虽然说了要待时机合适,但何时才算“时机合适”,可就有得琢磨了。

不是宇文明不想救弟弟宇文温,而是宇文温用飞鸽传书简略说明战况时,特地提醒说要提防敌军“围城打援”,所以,光急没有用。

宇文氏和尉迟氏,始终都是要决裂的,只是杞王父子三人没想到会来的这么快,宇文明知道若不是己方应对得当,此次此刻,安陆恐怕已经易主了。

而若是没有宇文温的出色表现,奇迹般击败五路南犯大别山五关的敌军,随后孤注一掷长途奔袭豫州州治悬瓠得手,局势可不乐观。

宇文温袭击悬瓠得手,以围魏救赵的方式,解了方城之围,更关键的是为山南各地完成秋收争取到了时间,宇文明可不会浪费这么宝贵的机会。

秋粮入库,荆州门户守住了,山南各地人心稳定了许多,但这只是开始,因为局势依旧严峻,摆在宇文明面前的是一团乱麻,如果有可能,他真想拔刀来个“快刀斩乱麻”。

然而这不行,事情还得一件件分别处理,而己方出击悬瓠所收获的不光是方城之围解除,还收获了一个意外之喜。

宇文温在悬瓠,居然遇到了据传已经伤重不治的“先帝”宇文乾铿,这可是一件意料之外的好消息,有助于改善宇文氏目前面临的不利处境。

宇文明想得明白,机会已经来到面前,必须牢牢抓住,才能使得局势大为改观。

尉迟氏实力雄厚,宇文氏要与之抗衡,除了要有能打胜仗的军队,还得有大义名分,可在宇文温进入悬瓠之前,宇文氏这边是落于下风。

之前,天子遇刺伤重不治,丞相尉迟惇拥立新君,以讨伐弑君逆贼的名义,率先派兵进攻关中、山南,局势对于杞王一方极为不妙,即便军事上顶住了对方的猛攻,政治上却很尴尬。

天下人会认为,天子在邺城,杞王父子三人抗拒朝廷大军,是逆贼。

大义名分,既不是想象中的那么重要,也不是想像中的那么鸡肋,宇文明想得很明白,他们父子三人代表着宇文氏,但是身边没有天子,大义名分上就压不过尉迟惇。

没有大义名分,他们就没办法拉拢中间势力,父子三人经营山南地区多年,这种情况不明显,但对于关中地区来说,有没有大义名分就很重要。

关中,是周国的龙兴之地,周国许多权贵、官宦人家的根基就在关中,更别说关中、陇右许多豪族也是周国的根基。

时值宇文氏危急存亡之秋,只有杞王能够扛起宇文氏的大旗,而要想拉拢关陇的各方人士,光给好处还不够,因为杞王能给的,蜀王一样能给。

而尉迟氏的实力处于绝对优势,两家相争,宇文氏获胜的前景基本上不被人看好,那么要拉拢关中、陇右的豪族、权贵们,就得靠大义名分来帮忙。

九年前天元皇帝暴毙,杨坚篡权,蜀国公尉迟迥于邺城起兵反杨,拥立宗室、赵王幼子宇文乾铿为帝,借此与杨坚分庭抗礼,虽然实际上尉迟迥靠的是军队,但有了宇文乾铿这个招幌,还是颇有助力的。

在邺城另立朝廷,直接了当的告诉观望者,投奔“新”朝,加官进爵,前途无量。

那么现在,杞王能这样做么?甚至可以不用立幼帝,自己便能直接称帝,和蜀王尉迟惇所立皇帝分庭抗礼。

考虑到人心,这样做没用,极有可能会适得其反。

对于关陇的各方人士来说,向杞王臣服,和向蜀王臣服有什么区别?

蜀王胜算那么明显,何苦冒着极大风险投到杞王这边?

值得么?不值得!

尤其以那些年纪比杞王大的官员来说,大家原本是同僚,杞王还是后辈,如今称帝了,凭什么要他们称臣,蜀王可比杞王厉害得多。

年纪、资历,其实不是问题,问题是要臣服,也得臣服强者,即便周国分裂成东西周,关陇各势力投靠蜀王所能获得的好处,要比投靠杞王所能获得的好处多。

即便杞王稳住了关中、山南,那么对于中间势力来说,做内应引蜀王大军入关中所获得的收益,也比协助杞王抵抗蜀王所得收益要多,至少看上去是这样。
首节 上一节 1492/3032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开艘航母去抗日

下一篇:贞观唐钱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