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逆水行周

逆水行周 第1386节


若上宛再失守,荆州总管府的治所穰城随即危在旦夕,连接关中和山南的武关道也会被切断,极易被尉迟氏逐个击破。

所以当前局势依旧不乐观,宇文明知道,其实己方有许多人抱着首鼠两端的态度在观望,虽然有些无奈,但这就是世态炎凉。

商贾都知道规避风险,事关家族兴衰,那些人想要投机在所难免,所以宇文明即便知道有的人立场不坚定,也只能装作不知道。

正是因为人心不稳,所以宇文明只能坐镇安陆而不是襄阳,为的就是防止意外发生。

但并不是所与人都在袖手旁观,看他们宇文氏的笑话,也有人大力相助,让宇文明心定不少,毕竟这么多年来,他们父子不断地利益输送,总归是有些效果,但关键还得打赢决战。

一如当年的沙苑之战那样,奠定了东西魏对峙的基础,而太祖宇文泰就是靠着这场大胜仗,才真正的稳定了关中人心,所以对于现在的宇文氏来说,急需一场决战获胜,来证明自己还值得‘投资’。

然而这种想法,已经被尉迟氏看破,所以战事忽然胶着起来,蒲津-潼关一线的朝廷(尉迟氏)军队,还有围攻方城的军队,都放缓了进攻步伐。

凭借飞鸽传书,宇文明能知道蒲津-潼关一带的情况,朝廷军队正在有条不紊的进行作战准备,他们根本就不急,因为还有蜀地的席毗罗威胁着关中。

再这么拖下去,益州军一旦突破散关,或者从汉中走子午道进军关中,届时长安就真的腹背受敌了。

宇文明若要掣肘席毗罗,可以调遣襄州总管府的军队,沿着汉水向汉中进攻;亦或是命令解了江陵之围的江南道行军,沿着长江向上游信州总管府进攻。

通过这两个办法威胁蜀地,让益州总管席毗罗束手束脚,为关中解围。

这构想不错,但需要时间,更要命的是兵力不足,若要分兵侧击为关中减轻压力,荆州方向就撑不住了。

围困方城的敌军,现在已经改变急攻的策略,仗着兵力充足,打起了“围城打援”的主意,试图逼迫驻守上宛的荆州军主力出击,到方城城郊来个决战。

本来决战正是宇文氏想要的,但对方已经占据方城周围的大部分有利地形,荆州军若勉强决战,一开始就不占上风。

但决战总是要打的,如今秋收在即,荆州东部却因为战事影响,极有可能无法正常收获粮食,一旦战火蔓延,甚至大半个荆州的秋收都要受到影响。

若今年歉收,即便打退敌军,粮食供应也会紧张,若明年夏秋之际对方再度来犯,必然又导致歉收,如此一来,山南会爆发饥荒,届时可就真的完蛋了。

所以决战是一定要打的,但不能依着敌军的设想进行,宇文明明白道理是这么个道理,但敌军一直围着方城,不救又不行,一旦援军迟迟不到导致方城陷落,那么对于己方的士气来说,是个沉重打击。

各地守军会觉得反正不会有援军来救,还不如直接投降,此风一开,也是望风披靡的凶险局面,所以这几日宇文明一直在头疼此事。

荆州总管郑万顷知兵,所以目前应对得当,还能维持住战局,但再这么对峙下去,要么是方城未得救援而沦陷,直接导致军心涣散,要么是荆州军急匆匆解围,结果决战失利,同样会影响军心。

而敌军已经派出多股游骑南下,突破荆州军骑兵拦截,开始袭扰荆州东部州郡,弄得各地风声鹤唳,再这么下去,更多地方的秋收会受到影响,到处人心惶惶,局面会越来越糟糕。

宇文明知道目前局势可以用危如累卵来形容,实力上的巨大差距,凭借计策想要扭转战局已经十分困难,但再难也得也得想,因为宇文氏已经无路可退了,这盘棋再这么下下去,就是个必死之局。

想到这里,他看向面前案上摆着的五个木匣,木匣之中摆着五颗头颅,那是领兵攻打大别山五关的五路敌军主帅首级,刚从南定州送到安陆。

五路并进,兵力逾万,宇文温能在缺兵少将的情况下,如同喝水般轻松将这五路敌军‘吃掉’,宇文明对弟弟的善战佩服不已,而如今,破局的希望就寄托在弟弟身上。

破绽,就那么一点点,能不能抓住,就看二郎你的了!

第一百五十八章 完了

光州,州治光城南门附近,青壮们围在堆积如山的物资旁,将其逐一装上马车,然后经南门出城,向着南方大别山脉前进,这些输送物资的车队要分成五路,分别供应五路大军。

得益于光黄道的繁荣,这几年聚集在光城讨生活的人有很多,从大别山南麓黄州西阳城出发的商队,经光黄道翻越大别山之后,必定会在光城停留。

黄州出产的布帛、书籍、白瓷以及各类紧俏货物,进入光州地界之后,过半会在光城转运,在城南码头装船,走水路经潢水入淮水,然后运往淮水中下游地区。

旺盛的商贸需求,让光城的邸店如同雨后春笋般冒出来,让许多无田可耕的人找到了谋生的门路,在邸店、食肆里当伙计,在码头当苦力,都能靠工钱养活自己。

如果敢冒风险的话,还可以到光城进货,贩卖到周边地区,赚些辛苦钱,形形色色的人,靠着光城的繁荣,多多少少改善了自家的家境。

经光黄道往返于大别山的商队与日剧增,眼见着挣钱的门路越来越多,有越来越多的人聚集到光城讨生活,大家都对未来有着美好憧憬,可就在这时局势突变。

朝廷忽然调集大军汇聚于光城,分成五路向南进军,要攻破大别山五关,进入山南地界讨伐逆贼宇文亮父子,光城成了辎重汇集之地,而聚集在此的苦力们,当场被官府征发。

有的人随军南下,有的人留在光城,无论是哪一种安置,做苦力是免不了的,然而这和平日里不同,没有工钱拿,虽然说管吃管住,但伙食不会好到哪里去。

留在光城的人还算好,无非是每日里装卸物资,累个半死之后睡一夜好歹能缓过来,随军出征的青壮们,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扎营时要忙,拔营时也要忙。

一不留神生病了也得熬着,万一不幸身亡,就被埋在荒山野岭,亲人日后连坟头都找不到。

若老天保佑没有事,待得官军攻破了大别山五关,进入南麓黄州地界,青壮们还得继续随军打仗,即便保得性命,何时能回来还是个未知数。

城南门外,一群刚装完车的苦力,忙里偷闲坐在地上喘口气,说起时局,一个两个都唉声叹气,去年年底官军南下进攻陈国,他们很幸运没被征发从军,而是在光城继续做苦力,装卸物资。

去年年底官军攻打陈国,光城未受战事影响,结果转眼间便遭受波及,说起时局,大家不由得唏嘘。

“独脚铜人完了,西阳也就完了,西阳完了,商队也没有了,没了商队,就没人雇用我们,唉,往后的日子怎么办?”

一名中年人抠着脚,长吁短叹着,旁边围坐着的年轻苦力,有些好奇:“老吴,西阳还是那个西阳,怎么会跟着独脚铜人完蛋呢?”

被称为老吴的中年人,闻言反问:“你们知道以前的西阳是什么样子么?”

见着众人摇头,他开口说道:“以前的西阳,比光城还破旧,直到独脚铜人来当官,西阳才渐渐兴旺起来...”

“没有独脚铜人,就没有西阳的今日,独脚铜人完了,西阳也就完了,城里的商家全都完蛋,不会再有商队去西阳,光城也不会再需要苦力了。”

“啊...原来独脚铜人这么厉害啊...”众人似懂非懂的叹息着,作为普通百姓,他们甚至连家乡的父母官是谁都不知道,却都知道黄州的父母官,叫做‘独脚铜人’。

独脚铜人和陈国什么什么王陈叔陵决战西阳之巅的故事,如今已广为流传,至于独脚铜人的名讳是“宇文冷”还是“宇文热”,就众说纷纭了。
首节 上一节 1386/3032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开艘航母去抗日

下一篇:贞观唐钱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