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逆水行周

逆水行周 第1385节


朝廷进攻山南黄州对方兵力共分五路,合计人数逾万,都是实打实的战兵,西阳王在黄州军主力不在的情况下,竟然能够将其全部击败,即便考虑到地形的因素,没人能否认这是一场酣畅淋漓的大胜。

许多人心中不约而同再想:西阳王善战,果然不是浪得虚名!

自那日黄州司马宇文十五遇刺时起,黄州总管府的官员们意识到局势要大变,于是心里就活络起来。

他们知道西阳王是个好官,也佩服西阳王的治政能力,而黄州总管府治下各州郡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确实是事实,但尉迟氏的强大实力摆在那里,若到了那一日,恐怕大家都要身不由己了。

那一日是哪一日?朝廷大军兵临黄州西阳城之日.

西阳王的好名声、好官声,无法挽回宇文氏和尉迟氏之间巨大的实力差距,大家都有家人要顾及,不可能跟着西阳王去死。

所以许多人都无奈的作出决定,一旦朝廷大军兵临城下,那就尽人事听天命,城破之日,该投降就投降,至于西阳王及其一家下场如何,只能爱莫能助了。

然而朝廷的兵马败了,败得很干脆,这还是在西阳王手中缺兵少将的情况下发生的事情,可想而知一旦虎林军回来,西阳王还会打出更大的胜仗。

好消息的到来,让与会人员轻松许多,而接踵而至到来的第二个好消息,更是让大家精神为之一振:袭击梁国江陵的湘西道行军,已经被江南西道行军击败,江陵方向的危机解除。

这确实是好消息,意味着山南地界的侧翼安全,可以集中力量调兵遣将前往荆州,抵御来势汹汹的朝廷大军,若应对得当,宇文氏就能和尉迟氏分庭抗礼了。

半壁江山也是江山,当年东西魏对峙的情况极有可能再度重现,变成东西周对峙,但无论如何,山南的局势至少有好转的趋势。

郝吴伯拍了拍手,示意中断的会议继续进行,好消息接连传来,他也很高兴,但此时还不能高枕无忧,因为战场不止一处。

“秋收在即,而战事如火如荼,前方将士奋勇杀敌,我等留守后方,定要保证粮食顺利入库...”

“前线兵马需要大量粮草供应,需要调集青壮输送粮草,而后方秋收也需要组织大量人力,很明显两件事挤在一块了,人不够用,怎么办?”

郝吴伯把当前局势摊开来讲,宇文温命他主持州务,肩膀上是真的挑着重担,秋收一事非同小可,宇文温拼了命要把敌军挡在大别山以北,就是为了确保秋收顺利进行。

打仗打的是后勤,兵马再多,粮草接济不上,即便是天下强军都得崩溃,所以如何保证粮食充足,是一军主帅必须考虑的问题。

黄州总管府治下各州郡这几年大力兴修水利、开荒种田,粮食产量逐年增加,但基础太差,如今存粮数量也只是称得上够用而已,若战事旷日持久,那么新粮能否顺利入库就成了决定战事成败的关键。

别处暂且不说,如果让战火烧到黄州总管府地界,即便后来击退敌军,可秋收一旦被耽搁,那就意味着粮食产量骤减,那么来年的军粮就会捉襟见肘。

若第二年夏秋之际敌军再度进犯,又把战火烧到黄州总管府地界,秋收再次被耽误,黄州军可就熬不下去了。

郝吴伯担心这个问题,宇文温自然也注意到这个问题,所以大家一合计,无论如何都得守住大别山五关,现在,宇文温初步完成了御敌的重任,那么接下来,郝吴伯就必须组织好秋收,确保秋粮顺利入库。

不光黄州如此,其余各州亦是如此,至于其他总管府,郝吴伯管不着,也没资格管,就该由山南道大行台尚书令宇文明去头痛。

关于确保秋收的议题总算结束,休息片刻,新的议题开始,还是有关后勤,那就是以当前局势看来,战事恐怕短期之内无法结束,那么军备的准备,刻不容缓。

行军打仗,头等要事为粮草,而其次就是各类物资,其中十分紧要的消耗品是箭矢,一场大战消耗的箭矢以十万计,而现在黄州军对箭矢的需求只高不低。

箭矢的制作需要大量羽毛,而寒衣的制作需要大量羽绒,眼下秋天已经到来,冬天为期不远,官军将士去年时就发有寒衣,但总需要更换。

而大量义军的加入,需要官府提供寒衣,故而需要大量的羽毛和羽绒,黄州的鸡鸭鹅养殖场很多,产量这不是问题,问题在于购置寒衣需要花钱。

若按常例,官府可以征召百姓服劳役,无偿调动人力物力准备各种物资,其中就包括衣被,但黄州总管府甚至山南其他总管府不同,给将士们准备的衣、被要用钱来买。

即便是成本价,要准备如此多的羽毛和绒毛制作寒衣,花费不在少数,其他地方且不说,黄州总管府花在这些采购项目上的费用,就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换句话说,就是沉重的财政负担。

本来可以免费做到的事情,官府却偏偏要花钱,且不说此举对错与否,就问钱从哪里来?

当然是从税收中来。

官府征收的租庸,是谷帛等实物,而铜钱的来源,主要是商税、关税(关卡税)等,对于黄州总管府来说,商税占大头,兴旺的商业带来了充足的商税,而如何把税按时、按量收上来,成了官府的又一项重任。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也是商业活动的一大旺季,置办各类军用物资需要花钱,主要靠税收来支撑开支,所以官员们既要组织秋收、还要组织后勤转运,同时还得保证及时收税。

现在局势紧张,人手不足,所以要一个人当三个人用,可想而知官吏们肩上的重担有多重。

士兵上阵厮杀,好歹都要填饱肚子,让官吏们像牲口一般干活,不加点料那是不行的,所以郝吴伯当众宣布了一个好消息:“从本月起到十二月,每个月的俸禄,翻倍!”

第一百五十七章 破局

安陆,欢呼声此起彼伏,露布飞捷带来了黄州的好消息,黄州军在大别山五关分别击败了来犯的五路敌军,这个消息再度于城中引起了轰动。

之所以说是“再度”,那是因为之前已经有江陵方面的捷报,江陵之围已解,忽然发难的湘西道行军伤亡惨重。

一西一东两个方向接连传来好消息,让安陆城各色人等欣喜之余,心也定了许多,局势突变之际,大家还在为山南的安慰忧心忡忡,而如今侧翼危机解除,局势明显已经好转。

对于大部分官员和各地大族来说,宇文氏和尉迟氏斗成什么样子都无所谓,关键是自家的利益如何保证,如果尉迟氏的大军势如破竹,席卷山南各地,那么大家就得赶紧和宇文氏划清关系。

可如今宇文氏的地盘似乎还比较牢固,那么有的心思就得收起来,好好观察一下局势再说,如此首鼠两端确实有些摆不上台面,但在兵荒马乱之际,保住自己和家族才是最重要的。

有条件的家族可以两面下注,若是男丁稀薄的人家就得认真看清楚局势,免得下错注输得倾家荡产,所以对于许多人来说,静观其变是最稳妥的办法。

人心难测,但有迹可循,此时此刻,山南道大行台尚书令宇文明就很清楚城中许多人的想法,虽然没有证据,但他知道光凭两场大胜,还无法解除宇文氏的危机。

尉迟氏势大还主动决裂,这意味着从一开始宇文氏就处于下风,江陵和大别山五关这两个方向的大胜,只是阻止了局势恶化,要想扭转战局,还得看两个地方。

首先是关中,蒲坂-潼关一线迟早要爆发决战,一旦宇文氏输了就会丢掉关中,而关中丢了,山南无法撑下去。

其次是荆州,作为荆州东北方向门户的方城,已经陷入重重围困,一旦丢失,尉迟氏的大军就会兵临上宛城下,叶宛通道为尉迟氏控制,后果不堪设想。
首节 上一节 1385/3032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开艘航母去抗日

下一篇:贞观唐钱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