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逆水行周

逆水行周 第1310节


开中法的规则,就是必须参与开中才能获得盐引,理论上说,盐场年产多少盐,那就发行多少盐引,以确保完成开中的商人,凭借盐引到盐场能及时支取食盐。

结果呢,第一个带头搞破坏的就是皇帝。

盐引谁都想要,所以成了皇帝的最佳赏赐物之一,今天赏幸臣数千引,明天赏国戚数千引,后日又赏某人数千引,直接让不参与开中的人获得大量盐引。

上梁不正下梁歪,皇帝带头搞“下不为例”,权贵们当然也要“下不为例”,各种关系户不参与开中,就能获得大量盐引,其后果就是盐引超发。

关系户们能仗势到盐场优先支取食盐,老老实实完成开中的商人,拿着盐引到盐场排队等候支盐,其结果可想而知。

为了解决“困守支”的问题,从永乐年开始,官员们就不断努力采取措施整顿,有的主张整顿吏治,惩处管理盐务的贪官污吏,有的主张大力打击私盐买卖,但都是治标不治本。

很简单,官府不守信用耍赖皮,这就是病因,可谁又能治得了?

皇帝要盐引,权贵们要盐引,盐政敢不给?敢不超发?敢不给关系户优先支取?

皇权时代,这就是个无解的问题,官府的信用,首先和皇帝的道德底线有关,其次就是财政问题,最后才是吏治问题,光整顿吏治其实对缓解“困守支”没什么大用。

宇文温不由得联想到现实,如果他多方运作,让朝廷批准在广州总管府试行开中法,那么会出现困守支的问题么?

关系户现在已经出现了,不过那是宇文温特许的,作为各商家和家族踊跃拥军的回报,但他不傻,没有让对方把广州盐场的食盐全包了。

只要他守住底线,那么这个问题好解决,而要想借助开中法在岭南推行商屯,时间跨度大,确实有风险。

自古以来,中原朝廷都重农轻商,加上官本位思想的长期熏陶之下,官员们欺压商人基本没什么思想负担,这是个顽疾,基本不可能改变。

有鉴于此,宇文温才不敢发行债券,以免日兴昌被朝廷看中,沦为敛财工具,如同夜壶般用完就被人扔掉,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信用随之化为乌有。

开中法在广州总管府试行,盐引必然炙手可热,那么权贵们会把手伸过来么?恐怕不会,因为广州太远了。

对于巴蜀、关中、河东、河北、河南、淮南的权贵来说,蜀地的井盐、河东的池盐、北起沧州南至吴郡的东部沿海海盐,是最方便染指的盐产地,与之相比,烟瘴之地的广州,吸引力太低了。

那么只要继任的广州总管不蠢或者坏,基于某种目的故意败坏官府信用,那么开中法就能顺利实行,真要变味,那也是数十年后的事情。

然而问题不止这一个,还是因为“前车之鉴”,所以宇文温要提防出现另一个负面影响。

明代开中法崩坏之后,朝廷无法保证宣、大等地边军的粮食供应,又不能裁撤军队,所以只能做出妥协,委托晋商来解决边军的粮食供应问题。

这不可能是亏本买卖,所以晋商得有收入来弥补输送粮草造成的损失,然而山西不产盐,那该怎么弥补?

很简单,走私。

和谁走私?当然是和敌人也就是蒙古人做走私交易。

这样的后果很严重,晋商和边军形成了利益共同体,本该为国戍边的军队参与走私,谁敢来查谁就得死,朝廷即便知道也无可奈何:杀光晋商,谁来给边军提供粮食?杀光边军,新的驻军同样会如此。

而随着时光流逝,更大的走私合作伙伴出现了,那就是建州女真。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亡,宇文温不想因为实行开中法间接导致走私集团的出现,这不是他杞人忧天,因为若要试行开中法,必然要扩大盐场面积以增加食盐产量,晒盐法迟早会被岭南沿海土豪学了去,然后私盐的产量也蹭蹭蹭往上升。

可想而知,随着岭南食盐买卖的日益兴盛,私盐泛滥导致走私食盐的情况会越来越多,私盐贩子要做这种杀头的买卖,必然选择武装走私。

如此一来,一个严重的不稳定因素便会随之出现:盐枭。

颠覆唐王朝的王仙芝、黄巢,可都是盐枭出身!

第九十六章 念头通达

盐枭,泛泛而言是指贩卖私盐的走私分子,狭义上说就是指武装贩卖私盐的队伍首领,历史上著名的盐枭,有唐末的王仙芝、黄巢,还有元末的张士诚。

古代大部分时期里食盐是官营,官府靠着盐业专营获取巨额利润,而垄断行业带来的后果,就是产品价高质差,官盐也不例外,所以私盐便不可避免的出现,贩卖私盐的走私队伍屡禁不绝。

私盐质量相对较好,至少比官盐好得多,而价格却明显低于官盐,所以竞争优势很大,可即便如此,贩卖私盐同样有利可图,所以吸引了无数亡命之徒。

一个贩卖私盐的队伍,具备基本的武力,而规模较大的队伍其组织度较高,首领被称为盐枭,身边有一群老伙计追随,对于和官府捉迷藏有着丰富的经验。

一旦天下大乱,这些盐枭便极有可能成为乱世草头王,靠着贩盐所得丰厚利润招兵买马,抓住机会做大之后就是王仙芝、黄巢或者张士诚之流。

盐枭贩卖私盐,首先导致官盐销路萎缩,官府的盐利收入锐减,其次就是盐枭的武装队伍会严重影响治安,所以盐枭对于官府来说,是极其危险的不稳定因素。

宇文温忽然联想到这个问题,是因为他知道相关历史,那么在这个时代的岭南,一旦食盐买卖红火,真会出现实力强悍的盐枭么?

这个问题很好判断,首先要从产生盐枭的原因说起。

世间之所以会有贩卖私盐的情况发生,那是因为官府实行盐业专营,而官盐和私盐之间的价格差,让走私成为有利可图的事情,所以只要官府实行盐业专营,那就必然有走私现象发生。

所以岭南会不会出现食盐走私狂潮,继而衍生出大小盐枭,关键看朝廷实行何种盐政,关于这件事情,宇文温之前曾经请教过行军元帅长史崔达拏。

对方的回答很直白,那就是一旦周国统一天下,朝廷极有可能放宽盐政来个“让利于民”,甚至有可能连盐税都取消了,届时就相当于盐业民营。

所以想做食盐买卖发财的人,可以名正言顺开盐场谋利,哪里还会有贩卖私盐的情况发生,更不会出现盐枭。

原本的历史里,唐朝在安史之乱前免盐税并且开放盐业,直到安史之乱后朝廷收入日渐枯竭,才实行盐业专营借以增加国库收入,所以当盐业专营后,才出现私盐泛滥的情况。

唐的盐政依照前朝惯例,隋代对盐业采取“让利于民”的态度,免盐税,不垄断,所以隋末乱世群雄并起,没哪个盐枭成气候。

而唐末出现的王仙芝、黄巢等盐枭,其出现的源头就是安史之乱后唐政府重新实行盐业专营。

以此类推,只要周国的盐政放宽不垄断,就不会有危害性极大的盐枭出现。
首节 上一节 1310/3032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开艘航母去抗日

下一篇:贞观唐钱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