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逆水行周

逆水行周 第1147节


“大家都是久经战阵之人,一千里的6路,粮草输送半路的消耗巨大,从豫章起运十斛粮食,到了始兴能剩下二斛就已经不错了。”

“我军在大庾岭以南的兵力,林林总总算起来不过万余,而就这万人的粮草都得靠豫章那边输送,战事拖得越长,粮草的负担就越重,所以岭南战事要战决!”

“什么是战决?打败陈军就完事了么?没有!岭南和中原州郡不同,除了广州一带,其余大部分州郡都是俚、僚的天下,我们打败了陈军进驻广州,那些当地酋帅、洞主,会老老实实听命么?”

“不会!他们会等着官军将主力撤回岭北,到时候这些人起兵作乱,局势大乱之际官府靠着数千驻军能压得住么?压不住,还得从中原调兵过来平乱,到时候,大家还得来岭南一趟!”

“要想战决,不光要击败陈军,还要把岭南当地那些心怀不轨的酋帅、洞主们教训一下,才能让他们真正老实,不会降而复叛,官军才不会来回奔波,被折腾得筋疲力尽!”

“如何教训那些俚帅、洞主?四处分兵去攻打他们?这里是岭南,烟瘴之地,是人家的地盘,他们打不过可以跑可以躲,官军又能追多久?更别说会中伏来个全军覆没。”

“与其让这些人分散各地伺机造反,还不如让陈军把他们召集起来,然后我军一战破之,这才是战决,而浈阳城,就是最好的决战之地!”

在场众将之中,杨济麾下的行军将领,加上虎林军的几位将领,其实都是自己人,所以对于杨济的决定,一开始即便不理解,也没有抱怨和怀疑,而杨济今日之所以开诚布公,实际上是给行军总管慕容三藏及其麾下将领一个解释。

如今岭南周军有两位行军总管:杨济、慕容三藏,按照行军元帅宇文温的命令,是以杨济为主,慕容三藏为副,所以真要有贻误战机的罪过,理所当然由杨济承担。

慕容三藏久经战阵,原为齐国将领,擅长用骑兵,所以用兵的风格就是一个“快”字,一月初周军攻破曲江之后,他一眼就看出浈阳的重要性,原本要亲自领兵乘胜追击拿下浈阳,结果被杨济拒绝。

他不觉得杨济是庸将,不会看不出浈阳的重要性,结果却毫无道理的拒绝追击,简直是匪夷所思。

为此两人爆激烈的争吵,慕容三藏知道杨济是元帅宇文温的亲信将领,于是向监军长史崔达拏告状,说杨济畏敌不前,导致贻误战机纵虎归山。

元帅行辕那边吵成什么样子,曲江众将无从得知,但最后杨济的决定没有受到任何来自南昌的质疑,这让慕容三藏十分郁闷。

他被任命为岭南道行军总管,是作为监军长史崔达拏的“自己人”来壮胆、撑腰,但慕容三藏不想涉及政争,他作为齐国旧臣,本来行事就小心翼翼,宇文家和尉迟家的浑水可不想趟,就想着从岭南凯旋归来。

杨济方才的一番解释,他之前不是没想到,但总觉得这样有些冒险,眼见着春天已到,万一战事不利拖延下去,到了夏天暑气上来烟瘴爆,搞不好自己没有战死沙场,反倒病死异乡。

“慕容总管,是否还有疑问?”

“没有,只是还请杨总管不要轻敌。”

“此是自然,接下来的战事,一切都按拟定好的方略办!”

第923章.弟一百七十六章 隐患

浈阳城东南,浈水峡口处,大都督王猛正在巡视防务,为了守住浈阳他已经把能想的办法都用上,一番准备之后浈阳虽然不敢说固若金汤,但守上月余还是有信心的。

然而世上没有坚不可摧的城池,浈阳也不例外,完善的城防之下依旧有隐患。

先是位置,浈阳位于浈水北岸,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浈阳城最初修建时选址有特别考虑,其中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为了防备南面方向的敌人。

说白了,浈阳和曲江一般,是中原朝廷在岭南的驻军要地,要防范叛乱的南方俚、僚,即便局势一片糜烂,也得坚守大庾岭南麓的一块地盘,为官军主力平叛守住重要的立足点。

曲江所在的东衡州以及西南侧的西衡州,原本是从衡州之中划分出来,而衡州这一行政区划的设置,就是要和南面的广州南北呼应。

广州州治番禹濒海,官军从建康走海路可直达番禹;曲江位于大庾岭南麓,是横浦水和泷水汇成溱水的汇合点,有水、6之便利,是官军前往岭南的6路上一个重要据点。

而浈阳则是曲江的南方门户,一旦广州有难,曲江驻军乘船经溱水顺流而下过浈阳可增援番禹,若番禹沦陷,北上的俚、僚乱军必须向攻克浈阳,才能进犯曲江。

所以从城南流过的浈水是浈阳的天然护城河,这也是城池建于浈水北岸的一个原因。

结果如今形势逆转,曲江沦陷之后,敌人从北面来了,虽然王猛立刻让人掘沟引水弄出了应急的护城河,但那始终比不上浈水。

这只是第一个隐患,而第二个隐患则是容易受到水攻。

不是浈阳城容易受到水攻,而是城南对岸的南岸容易受到水攻,浈水从浈阳东南方向的峡口流出,随即折向西北入溱水,敌军只要在浈水上游筑坝蓄水,之后再掘坝放水,汹涌而来的大水会直接横扫峡口西侧的浈水南岸。

届时,驻扎在南岸的俚、僚兵营寨就完蛋了。

这是浈阳附近地势决定的,按说不该在南岸立寨,但浈阳城容不下这么多兵,如果其中官军居多,王猛倒是很有信心在城北郊外立寨,以其为城池的屏障借以抵抗周军。

可这些俚、僚兵中的大多数队伍战斗力太差,野地浪战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一旦崩溃往后跑,不开城门不行,开城门也不行,所以只能让这些兵在城南也就是浈水南岸立寨,通过浮桥入浈阳协助守城。

这样一来,就得提防周军故技重施用水攻,而浈水上游是清远郡,其郡治翁源和安远郡郡治始兴不过一山之隔,如今已被周军攻占,所以对方用水攻的几率过九成。

既然被人用水攻的几率很高,王猛当然不能坐以待毙,南岸营寨选址都在地势较高之处,是历年浈水泛滥时都淹不到的地方。

如今尚未进入雨季,所以周军即便利用浈水来进行水攻,陈军只要注意地势就不会受到太大的损失,而王猛汲取了经验教训,在峡口处也立了寨子,让人每日不分昼夜都要测量水位,持续了许多日子。

每天每个时辰都要测量水位,一旦现水位明显下降,就说明上游在蓄水,这就是周军施展水攻的前奏,必须马上采取措施,让南岸营寨做好准备以防范大水。

这也是王猛最关心的地方,有空就要来这里转一下,以免有人偷懒,最后害得官军大败。

浈水岸边立着一个木桩,在水面的位置有一道痕迹,那是王猛亲手用佩刀砍出来的,这就是浈水的水位标线,他每次过来时都要亲眼看一下,免得有人敷衍误事。

亲眼看见浈水水位没有明显变化,王猛放了心,交代守将几句之后骑马往回走,他要到南岸营寨巡视,看看有没有新的隐患。

南岸营寨里驻扎着各地赶来助战的俚、僚兵,他们所属的俚帅、洞主自然是各不隶属,若在平日这么多人聚在一起,肯定会大小矛盾不断,不过如今营寨里有说话算数的人坐镇,乱不起来。

王猛要坐镇浈阳,当然没空管南岸营寨的破事,如今管着南寨的是两个人:西衡州刺史陈佛智、高凉太守冯暄。

岭南有三大豪族,是为泷州陈氏、南路冯氏以及安州宁氏,这三大豪族最初都是从中原南迁的家族,在岭南定居下来之后,历经数代与当地俚、僚融合,成了一方豪强。

陈佛智出身泷州陈氏,郡望是颍川郡鄢陵,而冯暄出身南路冯氏,祖上是南下避祸的南燕皇族,他们都是各自家族的手握实权者,领着各自家族精锐部曲驻扎于此。

有威望有强兵,说杀谁就杀谁,各地俚帅、洞主哪里敢造次。
首节 上一节 1147/3032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开艘航母去抗日

下一篇:贞观唐钱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