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逆水行周

逆水行周 第1051节


安吐罗所乘客船的船老大,高声向船队头船上的人吆喝着:“老陈,生意兴隆啊!这是去哪里?”

船上一名中年人哈哈大笑:“承你吉言!去对岸武昌。”

两人大声交谈着,安吐罗看着一船船石头有些入神,黄州总管府这几年来一直都在下辖各州兴修水利,所以采石场的生意一直很红火。

生意兴隆....唉...

安吐罗有些无奈,作为世代经商的粟特人,他们在外人看来很风光,家财万贯不说,在哪里都吃得开,因为各国都需要他们这样的商人。

他的家族,同样是把买卖做到各地,在许多地方都有人脉,所以许多小商人见着他,就像穷人见着财主般羡慕不已。

这样的日子,大概粟特人的子子孙孙都会继续下去,无论是谁都不觉得有疑问,安吐罗曾经也这么想,但现在生的事情让他失去了信心。

粟特商人往中原贩卖了数百年的货物,其中很赚钱的一种即将失去商业价值,因为中原的工匠,已经可以大规模制作了。

源于波斯和扶菻的琉璃器物,已经在中原销售了数百年,中原不是做不出来类似的东西,诸如琉璃碗、琉璃盘、琉璃璧等,其实中原国家都有制作过。

但比起西域的琉璃器物,始终是差了些,譬如琉璃碗,西域琉璃碗盛了滚烫的热水后能安然无恙,而中原的琉璃碗,很多盛了热水后会开裂。

当然也有中原工匠能做出与西域琉璃碗媲美的作品,但数量太少,所以有钱人家更喜欢西域琉璃器物,但是现在事情出现了变化:西阳王已向周国朝廷进献五彩琉璃配方。

邺城官窑试制的琉璃碗,安吐罗已经体验过,其品质比起西域琉璃碗来,可以说是稍胜一筹,而这不是孤件,是大批量烧制出来的,各种造型都有。

这意味着官窑已经掌握了制作琉璃器物的工艺,粟特人赖以赚钱的货物之中,要剔除琉璃器物这一项了,而安吐罗家族的买卖,贩卖琉璃器物的利润可不小。

按照中原的说法,他们安氏的墙脚,已经被宇文温挖松了,虽然许多粟特人也不知道琉璃器物的制造工艺,不存在被对方挖走工匠的问题。

虽然不至于致命,贩卖西域香药、珠宝同样能赚钱,但商队的收入必然大受影响。

此时此刻,也许在波斯或者扶菻,已经有许多粟特商人满载着琉璃器物启程,沿着数百年间固定下来的商路,向着万里之外的东方前进。

沿途经历无数艰难险阻,忍受各方势力的敲诈勒索和盘剥,翻过葱岭穿过浩瀚沙漠,终于抵达中原时,满怀希望的粟特商人开始向老客户们兜售琉璃器物,结果现手上的货物已经不名一文。

这样会让人血本无归!

西阳王疯了么?自己知道琉璃制作的秘密,那就自己赚钱便好,为何要进献朝廷啊!

安吐罗不止一次想起这个问题,他不觉得宇文温疯了,这位西阳王,是他见过的权贵之中,生意头脑最好的人,没有“之一”。

所以,他隐约闻到了暴利的味道。

天下之大,无论是刀山还是火海,只要有暴利的买卖可以做,那么就少不了粟特人的身影!

第九十一章 另辟蹊径

五庄观,某小院内房间里,靠窗的架子上摆着许多排五颜六色的玻璃器皿,有玻璃碗、玻璃茶盏、玻璃水壶等等,有的是透明玻璃所制,有的是彩色玻璃所制。

西阳王宇文温,满意的看着眼前的展示品,身旁的五庄观观主刘杨,正神采飞扬的介绍自己的杰作,当然,他负责的是给玻璃着色这道工序。

其实是画蛇添足,宇文温的玻璃(琉璃)工坊本来就有这样的能力,但那是靠着穷举法不停的试验才试出来的,而刘杨可是用“化学之道”研究出来的。

把不同的金属“熔”进玻璃里面,就能让玻璃“着色”,五庄观的道士们已经对多种“着色”金属有了突破性的研究,所以刘杨现在就是在向宇文温展示研究成果。

废话,作为五庄观的幕后大东家,宇文温多年来投入巨资帮助刘杨研究“化学之道”,刘杨再怎么不通人情,也知道该拿出成果来作为回报。

“大王,分光镜改了许多次,一些金属的光谱也渐渐分得清楚,所以给玻璃着色的办法,也越来越多。”

“黄州总管府地界,各处已开采的矿场之中,已经初步鉴定出一些有用的矿石,足够玻璃作坊使用...”

宇文温坐在榻上,示意刘杨对坐,如今是私人时间,所以他不打算摆排场讲尊卑,拿着手中厚厚一本总结报告,他饶有兴趣的边看边问。

五庄观的所谓“光谱分析”依旧很原始,毕竟没有深厚的科学理论做后盾,根本没办法进一步展,但昔日的炼丹狂魔刘杨能做到现在的这一步,已经是难能可贵了。

勉强能分辨各种矿石里某些金属成分高低,这已经帮了宇文温一个大忙,尤其是玻璃工业,他要想长期大批量制作透明玻璃,就得靠科学的力量。

所谓透明玻璃,当然还是有颜色的,基于高中化学知识,宇文温知道只要玻璃里含铁,那么呈现绿色就不可避免,这也是那个时代普通透明玻璃的特征之一。

他需要尽可能将玻璃弄得无色,这样才能另辟蹊径,找出一条财路来,因为在这个时代,玻璃制品,其实已经很常见了。

所谓常见,指的是对于富贵人家来说很常见,和后世普通人的印象不同,玻璃在中原出现的时间其实很早,后世的考古现,战国时的墓葬里已经有玻璃制品,许多都是来自于西域。

之所以这么说,那是因为外国的玻璃主要是钠钙玻璃,而中原原生的玻璃是铅钡玻璃,考古现,战国墓葬里的玻璃制品,越到后期其铅钡玻璃的比例就越大,这说明什么?

说明这个时代,中原已经能烧制玻璃,加上番商从西域贩来的玻璃制品,所以玻璃对于中原来说不是什么极度珍稀的物品,属于常见的奢侈品。

所以许多人死后常以玻璃制品作为陪葬,这些玻璃制品,大多来自于西域,当然中原所产的玻璃制品也有。

这个时代对玻璃制品的称呼是“琉璃”,还有诸如璆琳、流离、琅轩、药玉、6离、瓘玉等,“玻璃”的称呼,大概要到两宋时期才出现。

世代经商的粟特人,数百年来不断从极西之地的波斯、拂菻(罗马)贩运彩色玻璃制品到中原,富贵人家多少都有玻璃器物,所以“明”玻璃大赚特赚的套路,实际上施展不开。

玻璃镜是例外,但宇文温想在玻璃上再做其他文章,采取行动之前得分析市场的“消费需求”以及消费者的“消费心理”。

结果分析来分析去,现大家之所以喜欢玻璃(琉璃)制品,主要是想将其作为玉的代用品,其次是西域玻璃(琉璃)制品质量好。

中原的玉文化源远流长,西域玻璃制品因为看起来很像玉,所以也成了热捧的对象,那么宇文温从中总结出一个很残酷的事实:透明的玻璃制品,其销路未必像他想象中那么好。

比如说玻璃(琉璃)碗,人家之所以买就是觉得这东西像玉碗,摆出来特别有面子,这是最重要的,其他原因都得靠边站。
首节 上一节 1051/3032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开艘航母去抗日

下一篇:贞观唐钱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