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明新帝国 第832节
想要改变家族的命运,是需要好几代人不屑的努力,才有可能改变的。
西方的制度看似上级对下级的约束力更小,但是其实更严苛。大明看似上位者可以对下层人士为所欲为,但是实际上只要你有能力,就能很快出头。
他喜欢大明的自由,但是同时恐惧这里的森严,因为这一切都需要他来重新适应。
在罗马,即使教皇驾临的时候,迎接仪式之后,所有人都能自由活动,交谈。
但是在大明,即使那位太孙殿下不在眼前,也没有一个人敢随意说话,生怕失态。
刘万进了宝塔,看到宝塔内部的精美瓷器,脚步忍不住就放轻了不少。
上楼梯的时候,他忍不住用手摸了一下琉璃拼接的栏杆,感受着手指下面的滑腻。
这里简直太美了,进来之后,眼睛都根本不够看了。
二楼的楼梯口,杨章德看到刘万上来,轻轻点了点头,又站直了身体。
在他的身边,还有几位内侍和护卫,包括工部的几位尚书和侍郎,都小心翼翼地靠墙而站,不敢挡住了朱瞻基观看的视线。
这里的地面,墙壁,房顶,都是用烧制出来带图案的琉璃拼接而成的。少则四块,多则十六块琉璃构建,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
而每个不同地方的画面,按照顺序,排列出一个完整的故事。
每一块琉璃的色泽,图案,包括线条,都有严格的要求,这也是烧制艰难的主要原因。
朱瞻基这个时候正在叹道:“真是奢侈啊,不过也真是奇迹!”
吴中笑着说道:“如今我大明蒸蒸日上,这些耗费,倒也不算什么。”
朱瞻基摇了摇头,看向了走上楼梯的刘万。
刘万一个长揖说道:“殿下,宁波急报,陛下改变了主意,没有在宁波停留,于四月初一直接南下。这一路顺风,现在恐怕已经过了泉州。”
朱瞻基楞了一下说道:“即便是到了星城,也要等五月的南风起了,才能往西北而去,……可知为何皇祖父改变主意?”
“据说陛下出海之后有些晕船,吐了两日。到宁波的时候,已经好转……”
有些话刘万不敢说,更不敢猜,但是朱瞻基明白这是因为什么原因。
他笑着摇了摇头,心里一阵轻松。朱棣的离去没有让他觉得恐惧,害怕,只有轻松。
因为他的离开,就再也没有了能约束他的人。
而且,他一出海,即使朱高炽现在真的不行了,大军也不会撤退了。
朱瞻基点了点头说道:“皇祖父即使没有下船,也应该接见了宁波官员,将他们各人汇报的情报整理出来,我回去看。”
刘万高声应是,然后又说道:“奴婢在寺院外面遇到了卡尔索利,殿下昨日还提起了他设计竞技场有功,所以奴婢将他带了进来。”
朱瞻基点了点头说道:“既然遇到了,就让他上来,我刚好有话要问他。”
不一会儿,卡尔索利被带了上来,他一路低着头,待望见了朱瞻基,在二楼站稳就连忙跪了下来。“小臣普雷萨卡尔索利见过皇太孙殿下。”
朱瞻基笑道:“卡尔索利,来大明你也学会入乡随俗了啊。不过你学的还不到家,只有在正规场合,举行典礼的时候,才需要跪拜,平常只需要长揖就好了。起身吧……”
卡尔索利当然知道一般时候不需要跪拜,但是面对这个未来的皇帝,他不介意多讨好一下。
他的命运就系在他的身上,荣华富贵还是家破人亡,都在他一念之间啊。
现在他已经过上了自认为幸福的生活,已经得到了,就更不想失去。
等卡尔索利站定了身子,朱瞻基才又问道:“卡尔索利,你身为建筑学家,如今又到处观赏各种不同的建筑,可否能跟我分析一下东西方建筑的根本差异?”
朱瞻基的话卡尔索利并没有完全听懂,但是不妨碍他猜到了其中的意思,因为几个关键词他都听懂了。
问到了他的老本行,他当然没有半点心慌,整理了一下思路说道:“殿下,臣随殿下从西到东,发现了一个非常明显的差异。在西方,不论是欧洲,还是埃及,甚至包括印度半岛,全部都是以石材为主要建筑材料。但是唯有来到了大明,才发现大明主要是以木材为建筑材料。
建筑材料的不同,也造成了建筑风格的差异,形成了各自的建筑艺术。不同的建筑材料、不同的社会功用,使得大明与西方的建筑有了不同的“艺术语言”
不同的语言,表达着不同的思想,流露出不同的情感;不同的建筑,承载着不同的文化,体现着不同的信念。
西方的石制建筑一般是纵向发展,直指上天的。这样一来,能否将高密度的石制屋顶擎入云霄,便成为建筑艺术的关键所在,而执行这一任务的柱子也便成了关键中的关键。
与西方的石制建筑不同,中国古代的木制建筑以斗拱为关键。将屋檐托起的交叠的曲木,它可以将纵向的力量向横向拓展,从而构造出多种多样的飞檐。
两种建筑风格的不同,根本性的差异一个是纵向发展,一个是横向发展。”
朱瞻基笑着问道:“那东西方建筑的相同之处是什么呢?”
卡尔索利想了想说道:“其实相同之处还是挺多的,在架构上两者都有很多相同的地方,但是如果只能选择一样,我会说是对称。”
朱瞻基又问:“你们西方有回音道,我们东方会通过水缸,回音砖来扩音,这三者是否能够结合起来,形成更好的扩音效果?”
这次卡尔索利有些为难地说道:“殿下,竞技场太大了,如今利用铜管扩音已经是我们能想到的最好办法。我去参观过各家戏院,他们虽然能够在舞台下装上水缸来扩音,也能通过用青釉砖和架设拱形木来扩音但是都用不到竞技场这里来。”
在大明,其实人们已经知道通过共振来传音,不过扩音效果确实有限。戏台用水缸,好的戏院也会用青釉砖来建房子,然后在观众席的头顶上加一个凹型木槽来回音,但是对竞技场来说,这些技术的确不合适。
朱瞻基摇了摇头说道:“不是体育馆,我是想要建一座大殿,这个大殿需要能坐一两千人,并且要让说话的人的声音,让每个人都听得清。”
西方的制度看似上级对下级的约束力更小,但是其实更严苛。大明看似上位者可以对下层人士为所欲为,但是实际上只要你有能力,就能很快出头。
他喜欢大明的自由,但是同时恐惧这里的森严,因为这一切都需要他来重新适应。
在罗马,即使教皇驾临的时候,迎接仪式之后,所有人都能自由活动,交谈。
但是在大明,即使那位太孙殿下不在眼前,也没有一个人敢随意说话,生怕失态。
刘万进了宝塔,看到宝塔内部的精美瓷器,脚步忍不住就放轻了不少。
上楼梯的时候,他忍不住用手摸了一下琉璃拼接的栏杆,感受着手指下面的滑腻。
这里简直太美了,进来之后,眼睛都根本不够看了。
二楼的楼梯口,杨章德看到刘万上来,轻轻点了点头,又站直了身体。
在他的身边,还有几位内侍和护卫,包括工部的几位尚书和侍郎,都小心翼翼地靠墙而站,不敢挡住了朱瞻基观看的视线。
这里的地面,墙壁,房顶,都是用烧制出来带图案的琉璃拼接而成的。少则四块,多则十六块琉璃构建,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
而每个不同地方的画面,按照顺序,排列出一个完整的故事。
每一块琉璃的色泽,图案,包括线条,都有严格的要求,这也是烧制艰难的主要原因。
朱瞻基这个时候正在叹道:“真是奢侈啊,不过也真是奇迹!”
吴中笑着说道:“如今我大明蒸蒸日上,这些耗费,倒也不算什么。”
朱瞻基摇了摇头,看向了走上楼梯的刘万。
刘万一个长揖说道:“殿下,宁波急报,陛下改变了主意,没有在宁波停留,于四月初一直接南下。这一路顺风,现在恐怕已经过了泉州。”
朱瞻基楞了一下说道:“即便是到了星城,也要等五月的南风起了,才能往西北而去,……可知为何皇祖父改变主意?”
“据说陛下出海之后有些晕船,吐了两日。到宁波的时候,已经好转……”
有些话刘万不敢说,更不敢猜,但是朱瞻基明白这是因为什么原因。
他笑着摇了摇头,心里一阵轻松。朱棣的离去没有让他觉得恐惧,害怕,只有轻松。
因为他的离开,就再也没有了能约束他的人。
而且,他一出海,即使朱高炽现在真的不行了,大军也不会撤退了。
朱瞻基点了点头说道:“皇祖父即使没有下船,也应该接见了宁波官员,将他们各人汇报的情报整理出来,我回去看。”
刘万高声应是,然后又说道:“奴婢在寺院外面遇到了卡尔索利,殿下昨日还提起了他设计竞技场有功,所以奴婢将他带了进来。”
朱瞻基点了点头说道:“既然遇到了,就让他上来,我刚好有话要问他。”
不一会儿,卡尔索利被带了上来,他一路低着头,待望见了朱瞻基,在二楼站稳就连忙跪了下来。“小臣普雷萨卡尔索利见过皇太孙殿下。”
朱瞻基笑道:“卡尔索利,来大明你也学会入乡随俗了啊。不过你学的还不到家,只有在正规场合,举行典礼的时候,才需要跪拜,平常只需要长揖就好了。起身吧……”
卡尔索利当然知道一般时候不需要跪拜,但是面对这个未来的皇帝,他不介意多讨好一下。
他的命运就系在他的身上,荣华富贵还是家破人亡,都在他一念之间啊。
现在他已经过上了自认为幸福的生活,已经得到了,就更不想失去。
等卡尔索利站定了身子,朱瞻基才又问道:“卡尔索利,你身为建筑学家,如今又到处观赏各种不同的建筑,可否能跟我分析一下东西方建筑的根本差异?”
朱瞻基的话卡尔索利并没有完全听懂,但是不妨碍他猜到了其中的意思,因为几个关键词他都听懂了。
问到了他的老本行,他当然没有半点心慌,整理了一下思路说道:“殿下,臣随殿下从西到东,发现了一个非常明显的差异。在西方,不论是欧洲,还是埃及,甚至包括印度半岛,全部都是以石材为主要建筑材料。但是唯有来到了大明,才发现大明主要是以木材为建筑材料。
建筑材料的不同,也造成了建筑风格的差异,形成了各自的建筑艺术。不同的建筑材料、不同的社会功用,使得大明与西方的建筑有了不同的“艺术语言”
不同的语言,表达着不同的思想,流露出不同的情感;不同的建筑,承载着不同的文化,体现着不同的信念。
西方的石制建筑一般是纵向发展,直指上天的。这样一来,能否将高密度的石制屋顶擎入云霄,便成为建筑艺术的关键所在,而执行这一任务的柱子也便成了关键中的关键。
与西方的石制建筑不同,中国古代的木制建筑以斗拱为关键。将屋檐托起的交叠的曲木,它可以将纵向的力量向横向拓展,从而构造出多种多样的飞檐。
两种建筑风格的不同,根本性的差异一个是纵向发展,一个是横向发展。”
朱瞻基笑着问道:“那东西方建筑的相同之处是什么呢?”
卡尔索利想了想说道:“其实相同之处还是挺多的,在架构上两者都有很多相同的地方,但是如果只能选择一样,我会说是对称。”
朱瞻基又问:“你们西方有回音道,我们东方会通过水缸,回音砖来扩音,这三者是否能够结合起来,形成更好的扩音效果?”
这次卡尔索利有些为难地说道:“殿下,竞技场太大了,如今利用铜管扩音已经是我们能想到的最好办法。我去参观过各家戏院,他们虽然能够在舞台下装上水缸来扩音,也能通过用青釉砖和架设拱形木来扩音但是都用不到竞技场这里来。”
在大明,其实人们已经知道通过共振来传音,不过扩音效果确实有限。戏台用水缸,好的戏院也会用青釉砖来建房子,然后在观众席的头顶上加一个凹型木槽来回音,但是对竞技场来说,这些技术的确不合适。
朱瞻基摇了摇头说道:“不是体育馆,我是想要建一座大殿,这个大殿需要能坐一两千人,并且要让说话的人的声音,让每个人都听得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