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明新帝国 第1057节
总之,相比他们的职位安稳,自己才是命运莫测的一个。
想到这里,他这个曾经在战场上身中三刀也不曾流一滴泪的阉人,也忍不住流下了眼泪。
谨身殿中,朱棣与朱瞻基爷孙相对而坐。朱棣今日不像往常一样,随意而坐,苍老的身体挺的笔直。
而朱瞻基也没有吊儿郎当的样子,正襟危坐,看向自己的爷爷。
“你真的准备好了吗?”
朱瞻基点了点头,又摇了摇头。“十二年开始,孙儿就在为今日准备。原本以为自己准备好了,但是现在却觉得,依旧需要皇爷爷的教导。”
朱棣点了点头说道:“朕自登基以来,北平草原,南控交趾,东靖东瀛。如今大明虽然称不上四海靖平,却也不需要大动干戈。你只要休养生息几年,这大明的百姓日子就会好过起来。”
“这都是皇爷爷的功劳,史书上也会详细地记载下来。孙儿一直视皇爷爷为榜样,也尽量不让皇爷爷失望。”
“你没有让我失望过,相反做的比我想的要好。你要不是做的太好,怎会有如今的尴尬局面。”
说到这里,朱瞻基也有些无语了。他是一个掌控欲非常强的人,所以在朱棣离开的这几年,一直在控制文官,武将这边的局势。
现在,不管文官,武将都变成了他的人,朱棣回来后,发现自己已经被架空了。
以朱棣的能力,想要夺回大权其实并不艰难,他还占据了大义。
但是,他却没有这么做。
朱瞻基不知道他是早就有心退位,还以为是被自己逼的,所以内心一直愧疚不已。
面对朱瞻基,朱棣内心纵然有一些失落,更多的却是欣慰。
自己挑选的继承人没有挑错,这对一个帝国来说,再重要不过。
接下来的话题主要集中在朝廷里面的人事关系上,每个重要的位置,每个重要的人,每个重要的家族,朱棣都跟朱瞻基详细分析了一番。
朱瞻基的能力不差,经验也不差,现在缺的就是一些细节之处的了解。
直到王彦空手回来,一进门就跪倒在地。泣道:“陛下,蹇议长和众大臣接下圣旨。”
朱棣笑着挥了一下衣袖,说道:“传旨钦天监,让他们挑个好日子!”
第一三九章 东南不同
七月初一之后,不论是朱棣,还是朱瞻基都不肯上朝,也都不肯出来主事。
但是到了七月二十二这一天,爷孙俩却一起出宫,来到了阅江楼码头,迎接返航的东洲舰队。
朱瞻基迎接他们,是因为他们是自己派出去的,而且他们在东洲的收获,超出了自己的期望,必须要给他们这个荣耀。
而朱棣前来,纯粹就是为了这一百多吨金银。
在封建时代,特别是在大航海时代之前,美洲的金银还没有被开发出来的时候,这么多的金银绝对是一笔大数字。
从远古时期,到秦汉时期,甚至到唐宋时期,整个世界的金银数量都非常短缺。
以宋代为例,当时不仅金银短缺,连铜也短缺。铸币用的铜不足,以至于民间的铜器,那都是价值不菲。
钱币跟不上流通的需要,不仅金银铜,丝帛,布匹,就连铁钱也流通于世。
当时四川所铸铁钱一贯就重达二十五斤八两。在四川买一匹罗,要付一百三十斤重的铁钱。铁钱如此笨重不便,北宋创印的纸币“交子”就在四川地区应运而生。
“交子”的出现,是东方货币史上由金属货币向纸币的一次重要演变。“交子”不但是东方最早的纸币,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元代以来,大批的民间金银流失,更多的被蒙元人掠夺,修建寺庙,铸造铜器。
民间货币的极度缺乏,纸币的不被认可,让民间贸易重新回到了以货易货的时代。
明初的货币短缺是非常严重的,不要说民间贸易了,就连官员俸禄,也都是发米。
也就这几年北明山铜矿开发,海外贸易频繁,运回了大量金银,才缓解了一部分金银短缺问题。
当然,这里面最大的优势是杜绝了民间金银转运和交易,全部利用银行来调节,才能真正缓解金银短缺问题。
因为东方的老百姓,实在是穷怕了,太喜欢存钱了。
不仅仅是老百姓,就连那些商人,也都喜欢在家中囤积大量金银,导致大部分金银被埋在地下。
有了银行调节,金银都必须通过银行流通,这才真正缓解了货币短缺问题。
但是,银行的货币虽然多,却被分散开来。像这样将近两百万两黄金摆在一起,还有两倍的白银,即便是朱棣,也没有亲眼见过。
阅江楼码头的盛况,相比半个多月前朱棣回来的时候,规格降低了不少。但是皇上和太孙亲自迎接,这里的安保依旧非常严格。
朱棣和朱瞻基虽然亲自到码头迎接,却不是一开始就来,而是等舰队全部从船上下来,在码头上摆好了方阵,才姗姗来迟。
海军,陆军代表,所有的内侍,官员们加起来近万人。除了船上必要的留守人员,按照不同的身份,分列成不同的方阵。
在他们的身后,才是一万来自东洲大地上各个部落的代表。
大明虽然经常可以见到异族,但是像这样一下子来一万人,还是让不少看热闹的百姓感到震惊。
想到这里,他这个曾经在战场上身中三刀也不曾流一滴泪的阉人,也忍不住流下了眼泪。
谨身殿中,朱棣与朱瞻基爷孙相对而坐。朱棣今日不像往常一样,随意而坐,苍老的身体挺的笔直。
而朱瞻基也没有吊儿郎当的样子,正襟危坐,看向自己的爷爷。
“你真的准备好了吗?”
朱瞻基点了点头,又摇了摇头。“十二年开始,孙儿就在为今日准备。原本以为自己准备好了,但是现在却觉得,依旧需要皇爷爷的教导。”
朱棣点了点头说道:“朕自登基以来,北平草原,南控交趾,东靖东瀛。如今大明虽然称不上四海靖平,却也不需要大动干戈。你只要休养生息几年,这大明的百姓日子就会好过起来。”
“这都是皇爷爷的功劳,史书上也会详细地记载下来。孙儿一直视皇爷爷为榜样,也尽量不让皇爷爷失望。”
“你没有让我失望过,相反做的比我想的要好。你要不是做的太好,怎会有如今的尴尬局面。”
说到这里,朱瞻基也有些无语了。他是一个掌控欲非常强的人,所以在朱棣离开的这几年,一直在控制文官,武将这边的局势。
现在,不管文官,武将都变成了他的人,朱棣回来后,发现自己已经被架空了。
以朱棣的能力,想要夺回大权其实并不艰难,他还占据了大义。
但是,他却没有这么做。
朱瞻基不知道他是早就有心退位,还以为是被自己逼的,所以内心一直愧疚不已。
面对朱瞻基,朱棣内心纵然有一些失落,更多的却是欣慰。
自己挑选的继承人没有挑错,这对一个帝国来说,再重要不过。
接下来的话题主要集中在朝廷里面的人事关系上,每个重要的位置,每个重要的人,每个重要的家族,朱棣都跟朱瞻基详细分析了一番。
朱瞻基的能力不差,经验也不差,现在缺的就是一些细节之处的了解。
直到王彦空手回来,一进门就跪倒在地。泣道:“陛下,蹇议长和众大臣接下圣旨。”
朱棣笑着挥了一下衣袖,说道:“传旨钦天监,让他们挑个好日子!”
第一三九章 东南不同
七月初一之后,不论是朱棣,还是朱瞻基都不肯上朝,也都不肯出来主事。
但是到了七月二十二这一天,爷孙俩却一起出宫,来到了阅江楼码头,迎接返航的东洲舰队。
朱瞻基迎接他们,是因为他们是自己派出去的,而且他们在东洲的收获,超出了自己的期望,必须要给他们这个荣耀。
而朱棣前来,纯粹就是为了这一百多吨金银。
在封建时代,特别是在大航海时代之前,美洲的金银还没有被开发出来的时候,这么多的金银绝对是一笔大数字。
从远古时期,到秦汉时期,甚至到唐宋时期,整个世界的金银数量都非常短缺。
以宋代为例,当时不仅金银短缺,连铜也短缺。铸币用的铜不足,以至于民间的铜器,那都是价值不菲。
钱币跟不上流通的需要,不仅金银铜,丝帛,布匹,就连铁钱也流通于世。
当时四川所铸铁钱一贯就重达二十五斤八两。在四川买一匹罗,要付一百三十斤重的铁钱。铁钱如此笨重不便,北宋创印的纸币“交子”就在四川地区应运而生。
“交子”的出现,是东方货币史上由金属货币向纸币的一次重要演变。“交子”不但是东方最早的纸币,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元代以来,大批的民间金银流失,更多的被蒙元人掠夺,修建寺庙,铸造铜器。
民间货币的极度缺乏,纸币的不被认可,让民间贸易重新回到了以货易货的时代。
明初的货币短缺是非常严重的,不要说民间贸易了,就连官员俸禄,也都是发米。
也就这几年北明山铜矿开发,海外贸易频繁,运回了大量金银,才缓解了一部分金银短缺问题。
当然,这里面最大的优势是杜绝了民间金银转运和交易,全部利用银行来调节,才能真正缓解金银短缺问题。
因为东方的老百姓,实在是穷怕了,太喜欢存钱了。
不仅仅是老百姓,就连那些商人,也都喜欢在家中囤积大量金银,导致大部分金银被埋在地下。
有了银行调节,金银都必须通过银行流通,这才真正缓解了货币短缺问题。
但是,银行的货币虽然多,却被分散开来。像这样将近两百万两黄金摆在一起,还有两倍的白银,即便是朱棣,也没有亲眼见过。
阅江楼码头的盛况,相比半个多月前朱棣回来的时候,规格降低了不少。但是皇上和太孙亲自迎接,这里的安保依旧非常严格。
朱棣和朱瞻基虽然亲自到码头迎接,却不是一开始就来,而是等舰队全部从船上下来,在码头上摆好了方阵,才姗姗来迟。
海军,陆军代表,所有的内侍,官员们加起来近万人。除了船上必要的留守人员,按照不同的身份,分列成不同的方阵。
在他们的身后,才是一万来自东洲大地上各个部落的代表。
大明虽然经常可以见到异族,但是像这样一下子来一万人,还是让不少看热闹的百姓感到震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