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明新帝国 第1056节
整个世界的贸易流通,目前一直处于货币短缺状态。
大明境内因为缺少金银,如今以货易货还非常普遍,更别说其他地方了。
特别是欧洲,几次贸易下来,恐怕他们就只能穷的来给大明人打工才能活的下去。
这些金银收获早就在朱瞻基的计划之中,对舰队的奖赏,他也不准备全部都用金银支付,要知道,如今爵位可要比金银更受欢迎。
还有就是土地。
大明的土地现在可开发的还有不少,在南洲,东洲,更是有无数的土地。
这些舰队的士兵们是第一批前往东洲的人,他们之中,肯定有不少会希望到东洲那边当一个人上人,圈一大片庄园,养几百个奴仆种地,或者挖矿。
只要愿意去的,朱瞻基一定会不吝赏赐。
节省下来的金银,自然会投入银行,现在银行因为缺少金银,许多工程的建设,都放慢了脚步。
何况,还有最耗费资金的铁路,也想早点修建。
哪怕工人们只要一半工钱,另一半以实物,粮食弥补,也需要大量的金银。
朱瞻基生怕朱棣这个败家子又把金银给败了,自然要掌握控制权。
给朱瞻基撑着顶盖的是昌盛这个少监和四个小太监,他原本跟过朱瞻基一段时间,自然也是跟朱瞻基很熟的。
看见朱瞻基的脸上不一会儿出了汗,他递过来一块没有用过的手帕,轻声说道:“殿下,陛下着实是爱护你的,你一来跪下,就把我们打发出来照顾你了。”
七月的应天府是最热的一个月,虽然两个小太监给他扇风,跪在外面的滋味可一点也不好受。
不过,这个程序必须要走,演戏演全套啊!
足足跪了半个时辰,朱棣在大殿内让王彦写了第三次禅位诏书,然后自己亲笔画押,盖上大印。
忙完了这些,他才叹了口气说道:“让太孙进来吧!”
第三次诏书被封驳的可能性很小,从这段时间的反应来看,他禅位,瞻基继位,可谓是众望所归。
这次的诏书发出去,也就代表他远离了皇位。
不过这样也好,这几年朱有炖可是编了不少戏,在皇宫里看看戏,无聊了到应天府到处逛逛,更惬意一些。
他计划到了冬天,就出海去南方,到了那一年四季都是夏季的地方,这风湿老寒腿,也不会太折磨自己。
至于这国家大事,现在也不用他操心了。
即便瞻基有一些地方做错了,自己这个爷爷的话,他该听还是要听。
王彦不敢怠慢,亲自捧着禅位诏书出了宫城,皇城,来到了承天门外左手第二套大宅。
第一套大宅是宗人府,名誉上的文官之首,但是如今连宗人令都是蹇义兼任,地位跟吏部不能同日而语。
而一直关注着皇宫的蹇义,在王彦抵达之前,就已经得到了消息。他让人叫了在衙门的侍郎等人,亲自迎到了二院门口。
外间的前院是低级官吏的办公场所,他们如此大的动作,当然吸引了不少人的注意,看到是王彦亲自捧着七色圣旨驾临,所有人都知道是什么事了。
王彦看到蹇义,轻声笑道:“有劳议长大人久候,咱家可是过意不去。接旨吧……”
蹇义带着几位属官跪下,王彦也就有条不紊地念完了这篇格式化的圣旨。
这一次,蹇义没有直接拒绝接旨,只是要王彦稍候,因为这件事,需要九卿共同决议。
他这边派人去叫人,而其他衙门也早已看到了王彦一行,知道皇上第三次禅位诏书下来了,所有人都很快地汇聚在了吏部二院。
圣旨就被摆在众人之间的桌上,六部主官和都察院都御史、大理寺卿、通政使九位大臣坐在桌边,谁也不肯第一个开口说话。
还是站在一边的王彦忍不住说道:“诸位大人,陛下这次是诚心去位,这几日,一直在跟咱家聊着南方的暖冬……,你们……还是按照程序走吧!”
众人的目光都盯在蹇义身上,他现在是百官之首,也只有他第一个开口才行。
蹇义盯着七彩圣旨,眼眶逐渐红了起来,最后忍不住痛哭流涕。“老臣自永乐元年就一直追随陛下,蒙陛下厚爱,位居百官之首,这些年来兢兢业业,不敢怠慢。如今,陛下老了,臣也岁过甲子,自该随陛下而去……”
他这一哭,众人里面除了年轻的顾佐,其余人等也都哭了起来。
众人纷纷起身,面向圣旨而跪,在王彦面前表演了一番君臣和谐难离的一幕。
虽然知道他们是作戏,王彦也无心讥笑他们。朱棣禅位,影响最大的其实是他啊!
他们这些大臣,换了谁当皇帝,都不会影响他们的职位。
可是他这个司礼监太监,在皇上没有死的时候,自然还是要在跟前伺候的。
从大权在握的首领大太监,被排除在权力中心之外,他才是真正的不甘。
而且,他年纪也不大,今年不过四十五岁,还不到养老的年纪。
就是到时候朱棣死了,他回来之后,也不可能再坐上司礼监太监的位置。
除非朱棣恩许,或者是太孙殿下恩准,跟皇上要了自己,还能在这个位置上过渡几年。
大明境内因为缺少金银,如今以货易货还非常普遍,更别说其他地方了。
特别是欧洲,几次贸易下来,恐怕他们就只能穷的来给大明人打工才能活的下去。
这些金银收获早就在朱瞻基的计划之中,对舰队的奖赏,他也不准备全部都用金银支付,要知道,如今爵位可要比金银更受欢迎。
还有就是土地。
大明的土地现在可开发的还有不少,在南洲,东洲,更是有无数的土地。
这些舰队的士兵们是第一批前往东洲的人,他们之中,肯定有不少会希望到东洲那边当一个人上人,圈一大片庄园,养几百个奴仆种地,或者挖矿。
只要愿意去的,朱瞻基一定会不吝赏赐。
节省下来的金银,自然会投入银行,现在银行因为缺少金银,许多工程的建设,都放慢了脚步。
何况,还有最耗费资金的铁路,也想早点修建。
哪怕工人们只要一半工钱,另一半以实物,粮食弥补,也需要大量的金银。
朱瞻基生怕朱棣这个败家子又把金银给败了,自然要掌握控制权。
给朱瞻基撑着顶盖的是昌盛这个少监和四个小太监,他原本跟过朱瞻基一段时间,自然也是跟朱瞻基很熟的。
看见朱瞻基的脸上不一会儿出了汗,他递过来一块没有用过的手帕,轻声说道:“殿下,陛下着实是爱护你的,你一来跪下,就把我们打发出来照顾你了。”
七月的应天府是最热的一个月,虽然两个小太监给他扇风,跪在外面的滋味可一点也不好受。
不过,这个程序必须要走,演戏演全套啊!
足足跪了半个时辰,朱棣在大殿内让王彦写了第三次禅位诏书,然后自己亲笔画押,盖上大印。
忙完了这些,他才叹了口气说道:“让太孙进来吧!”
第三次诏书被封驳的可能性很小,从这段时间的反应来看,他禅位,瞻基继位,可谓是众望所归。
这次的诏书发出去,也就代表他远离了皇位。
不过这样也好,这几年朱有炖可是编了不少戏,在皇宫里看看戏,无聊了到应天府到处逛逛,更惬意一些。
他计划到了冬天,就出海去南方,到了那一年四季都是夏季的地方,这风湿老寒腿,也不会太折磨自己。
至于这国家大事,现在也不用他操心了。
即便瞻基有一些地方做错了,自己这个爷爷的话,他该听还是要听。
王彦不敢怠慢,亲自捧着禅位诏书出了宫城,皇城,来到了承天门外左手第二套大宅。
第一套大宅是宗人府,名誉上的文官之首,但是如今连宗人令都是蹇义兼任,地位跟吏部不能同日而语。
而一直关注着皇宫的蹇义,在王彦抵达之前,就已经得到了消息。他让人叫了在衙门的侍郎等人,亲自迎到了二院门口。
外间的前院是低级官吏的办公场所,他们如此大的动作,当然吸引了不少人的注意,看到是王彦亲自捧着七色圣旨驾临,所有人都知道是什么事了。
王彦看到蹇义,轻声笑道:“有劳议长大人久候,咱家可是过意不去。接旨吧……”
蹇义带着几位属官跪下,王彦也就有条不紊地念完了这篇格式化的圣旨。
这一次,蹇义没有直接拒绝接旨,只是要王彦稍候,因为这件事,需要九卿共同决议。
他这边派人去叫人,而其他衙门也早已看到了王彦一行,知道皇上第三次禅位诏书下来了,所有人都很快地汇聚在了吏部二院。
圣旨就被摆在众人之间的桌上,六部主官和都察院都御史、大理寺卿、通政使九位大臣坐在桌边,谁也不肯第一个开口说话。
还是站在一边的王彦忍不住说道:“诸位大人,陛下这次是诚心去位,这几日,一直在跟咱家聊着南方的暖冬……,你们……还是按照程序走吧!”
众人的目光都盯在蹇义身上,他现在是百官之首,也只有他第一个开口才行。
蹇义盯着七彩圣旨,眼眶逐渐红了起来,最后忍不住痛哭流涕。“老臣自永乐元年就一直追随陛下,蒙陛下厚爱,位居百官之首,这些年来兢兢业业,不敢怠慢。如今,陛下老了,臣也岁过甲子,自该随陛下而去……”
他这一哭,众人里面除了年轻的顾佐,其余人等也都哭了起来。
众人纷纷起身,面向圣旨而跪,在王彦面前表演了一番君臣和谐难离的一幕。
虽然知道他们是作戏,王彦也无心讥笑他们。朱棣禅位,影响最大的其实是他啊!
他们这些大臣,换了谁当皇帝,都不会影响他们的职位。
可是他这个司礼监太监,在皇上没有死的时候,自然还是要在跟前伺候的。
从大权在握的首领大太监,被排除在权力中心之外,他才是真正的不甘。
而且,他年纪也不大,今年不过四十五岁,还不到养老的年纪。
就是到时候朱棣死了,他回来之后,也不可能再坐上司礼监太监的位置。
除非朱棣恩许,或者是太孙殿下恩准,跟皇上要了自己,还能在这个位置上过渡几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