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领主

大明领主 第725节


而薛红兼着国岛和新鲁府的知府,由严丞相兼着四国岛和近路地区的知府,这样就能调开大量人手进行事务处理了。

反正打战的事情由总参谋部负责,国防部负责后勤和一些人事安排,以及重大决策,后勤交给冯铨,人事交给另外一名老侍郎。

这个提议在内阁被一致通过,作为副首相去干国防部的事情,内阁的很多事物还需要他来处理呢,对此周粥很有怨言,向张强提议再增加一名副首相帮助自己分担事物。

张强想了想,比较符合的人选也只有张煌言这个人了,经历过很多事情,老成持重,还是户部尚书,提拔他能让他对自己更加忠心,虽然他有着参与了尤海波事件的污点,但也不算太重,只能说是大明官场斗争的余波和习惯而已,人倒是不坏。

让古月笙接了他的户部尚书,反正外交部现在对于华夏军来说就是个清水衙门,养了两年,古月笙快胖成一团了,该让他瘦下来了,让他身兼两职,活动活动也行。

张煌言提上来以后,分担管理刑部和外交部,以及户部的职责,然后作为第四副首相,就让他分担一些李定国的责任,管着那些水师总监,炮兵总监,守备司令部,以及米林那边的宝岛州总督,让李定国专心管理东南亚总督这边,利于同魏无忌沟通。

周粥直管吏部,然后总览全局,这样担子会轻一些。

给周粥减负,张强也想给自己减负,他把监察部丢给了内阁,让第二副首相唐殿风去管理。

外交部也丢给了内阁,那么自己这边就剩下国防部和民情部,军情部了,国防部成了职单位,总参谋部成了战斗单位,但总参谋部制定计划,总参谋部调兵和分配物资和后勤,人事,也算互相掣肘。

如今民兵总部也没有什么忙的,民兵部队大都在边境地区,核心区除了一些账册民兵几乎就没有什么人手了,账册民兵就剩下统计人数和发放抚恤金等的了。

惩戒营总部也没有什么事情,等统一了可以划给刑部,管监狱去,人数和人手可以裁撤不少。

以后军情部也可以裁撤一批人手,没有那么多战争了,民情部有些职责也和监察部重合,也能裁撤一些部门,缩小部门权利和人手,军情司倒是得壮大一些了,这是个秘密,除了米林和自己没有人知道。

把一些裁撤的人手放到军情司里面,其实军情部可以裁撤了。

张强一个人在哪里寻思着。

(本章完)

第八百六十八章 军衔制度改革

微调了一下人事,华夏王国继续朝着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前进。

不过一项新的改革开始进行,民兵部队全部转为守备军或者纠察部队,衙役和捕快合并进去,各地成立纠察部门,维持地方治安,归各地官府管理,纠察部队以团级别成立,一个府一个团,下面各县设立营级纠察部队,镇设立连级单位,大村设立班级单位,州府设立旅级单位,一个大的州最多一个半旅。

防务由守备旅负责,维持治安由纠察部队负责,守备旅以后参加野战军的作战行动,民兵大队将成为历史,地方的账册民兵转为守备旅预备役部队,平时不动用,只有国土被敌人入侵或者要调动人口去其他地方的时候才会调动这些账册民兵预备部队去。

当然调动肯定不会是那些老的走不动的,或者伤残的不便的,调动是调动那些退役回来的士兵,那些已经从兵转为百姓的人手。

这些人手很可能全家都会变成移民,移去那些新占领的地方。

这些是被新兵训练营或者守备旅淘汰下来的,或者从第一线因为伤残,年龄大了,或者自己想要退役的老兵们组成。

那些新兵训练完毕,服役两年的,成绩或者心理素质实在不过关的人就不会分在守备旅了,只能是退役回家。

守备旅的兵服役到了年限的,三年时间,如果没有成绩,或者没有被选上,不突出的就被退役,这些人可以拥有分配工作的权利,最直接的是去了纠察大队,纠察大队相当于一份工作,吃上公家饭了。

但这个代价是你在新兵营里面表现优异,到了守备旅完美服役完三年的,没有服役完三年的也得直接退役回家。

这些人可以选择去开荒,虽然现在可以供开荒的地方不多了,也就云贵州,四山州,还有新打下来的陕甘州三个地方了。

如果在哪里表现出色,有可能重新加入哪里的纠察大队或者更好一些进入守备旅,然后在哪里的守备旅退役,那样的话,他们就能回去纠察大队或者惩戒营大队担任一些职务。

这样整顿以后,部队又变得精简了,起码不用民兵普通大队,民兵精锐大队的叫了,而且把民兵部队解放了出来,不用他们去前线劳心劳力还付出生命,直接把打战交给了正规军,野战军和守备军,还有近卫军,三个正规军军种。

上次陕甘州和山西州的战役就让张强感到自己还是在用以前落后的人海战方式打战,这种方法能害死很多没有打战经验的新兵和壮丁,减少自己王国的人口,用正规军攻坚都比用这些兵损失小一些,付出的当然少一些,他发现自己的思想应该转变了。

这么一调整,连守备军都不用怎么上战场了,更加节约了兵力,节约了物资补给,用精锐的野战军去打战,近卫军配合或者独立攻坚,锻炼两支正规军部队才是正事。

民兵部队的转业,退役虽然增加了地方官府的负担,可也减轻了地方官府的治安压力,让地方官府手头有兵力可以梳理一些罪犯和一些不满份子,直接动用守备旅的兵力,看起来是杀鸡用宰牛刀,大材小用了,只有起义或者被有组织的大规模袭击发生的时候才能动用守备部队,否则就会造成百姓对官府的不信任,压力很大。

之后张强发现沿用明朝和清朝的一些官吏名称有些不符合华夏王国的制度,有点不伦不类了,于是他开始先从军队着手,先改变大家的军衔。

因为有同泰西人接触的历史,大家也打过很多战,于是提出了用泰西人的军衔和办法来管理军队。

于是张强就把后世的军衔制度搬了过来。

新兵营一年叫新兵,两年叫列兵,这有点和后世的不一样,但因为新兵到成为正规军士兵还有很多路要走,至少要五年才行,总不能一个守备旅百户连长到了野战旅却只能当个小兵吧,于是就从军衔制度想办法。

新兵营等于是后世的预备役部队,其实就等于是大学军训的百姓,训练三个月,之后这些新兵就是学习和竞争,会服从命令,会队列,会开两枪就行了,所以他们当两年兵就只能到列兵了,其实还是相当于受过基本军训的百姓,退役以后还是百姓,等于锻炼身体,然后顺便替正规军储备兵力。

乘机突出者去了守备旅,于是就是个三等兵,第一年三等兵,第二年二等兵,第三年上等兵,等于说他们还是兵,不过是比新兵训练好一些了,他们学会了开枪,战术动作,保养枪支,会骑马,会进行一些运输工具的使用,比如骡子,战马,马车驾驶,同时还会维修枪械,维修马车,会打铁,识字,会打算盘,这样他们即便退役,出去也能有一门技术。

因为随着战争的推进,华夏王国几乎没有什么战可打了,他们基本上算是正式预备役,但最终还是要回到百姓行列里面的。

当然不可能五年了还是个士兵,很多人能在训练的时候获得提拔,第一年照例,谁都是三等兵,第二年成绩优异者能提升到上等兵,第三年成绩优异者能提升到下士。

提升到下士了,就有很多选择,可以学习其他的东西,学习技术,有的成为技术方面的士兵,有的成为指挥方面的士兵。

不过去野战旅可不是说下士去的,而是直接从野战旅整营,整营的补充,看情况而定,整个营去了,营里面的军官们是得留下的,士兵去了直接补充战损的或者退役士兵多的营。

或者把士兵分散开来补充到其他部队。

当然这补充肯定是第一年兵不能去的,第二年兵才能去,也不能全去,得留下原先营的骨架,否则新兵营里面每年选派上来的士兵如何处置?

总不能让一帮新兵自己成为一个营,一个三等兵担任营长吧。

野战军的野战旅则是最低的是上等兵,也就是说上等兵和下士全进去,由里面的士和上士带领。
首节 上一节 725/122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三国之无赖兵王

下一篇:策行三国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