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领主

大明领主 第516节


随后在张强的侍从室里面担任起草书的侍从,侍从长等职位,后来跟随尤海波,贺锦在台州府出任知府助手,担任知府刑名师爷,以后一路在刑部路上升迁至刑部给事,等刑部的尚书被调走以后,出任刑部侍郎,副部长,不久前周粥提名他担任刑部尚书,算是升到了他能力的顶峰了。

兵部李过,李过是大顺军忠贞营的主帅,也曾经风光一时,算是名人,军事素养是有的,被华夏军押解到枢以后一直闲居,直到高氏劝他,他才出来走动,后来主动要求去新兵训练营担任总监,干的不错,古月笙卸任兵部尚书以后,方以智接上,方以智和他合作不错,于是让他担任了兵部的给事,负责一些事情,方以智兼职以后,他成为侍郎,彻底脱离了新兵训练总监的职位,升入兵部,他的能力得以展现。

此时他已经放下了很多东西,真心的投入华夏军里面了,于是不久前,魏无忌和周粥,朱大典研究了一下,想要生升他做兵部尚书,彻底解放方以智,不过还没有付诸实施,这次张强在这个会议上定下他担任兵部尚书,算是给高氏和大顺军一个交代,看我可是对大顺军不错的。

礼部的钱秉镫只能兼任,因为现在礼部在华夏军里面没有多少事情,尚书在也是帮着户部或者吏部干事情,所以有他在和没有他在一样,等他回来,那个职位还是他的。

工部万思元其实是兵部侍郎,但他主要的的能力是管理,而不是研发,管理的话去工部也一样。

工部被调整以后没有人管理,工部算是一个华夏军比较用的多的部门,所以得有一个强力的能管理的人担任,他正合适。

比起兵部的人才济济,工部的人才就比较低下了,因为很多要做的事情被这个时代的人视为贱业,不想为之,可工部的工匠们们在后世的张强看来却都是一些蓝领工人,如果需要把华夏军建设的更好,这些工匠不是多了,而是少了,工匠后世有个更好的称呼,技术员,工程师,都是一些拿着高薪的能人异士。

安徽州蔺养成,蔺养成也许打仗不行,但管理惩戒营还可以,凶名在外,去安徽州,哪里几乎就是前线,管理俘虏和管理哪里的民政,差不多都可以兼任,还有国防部帮着,算是一件轻松的伙计。

刘良佐去云南州,上次他帮着李定国,去了还没有回来,这次就干脆让他去帮李定国,协助杜歌,反正两个人都不是安分的人,张煌言已经打好基础,李定国肯定要用他的人,两个人其实是作为华夏军的代表帮助李定国的。

云南州一定时间内还是属于李定国的。

直到华夏军真正稳定南方,才能把李定国调回枢,大家摊开了说话,看看李定国什么态度,此时李定国要协助钱秉镫收复云贵,也要协助李成栋打下缅甸,威慑东南亚土著,他作为一个方面军大员的存在放在云南州,并且不让他尽快回归华夏军系统,是有一定道理的。

外交部张亮将会回归枢,坐镇枢,只有重大事情才会出使,现在已经没有多少要他出使的地方了。

难道出使大金国?

豪格那种浑人能马上杀了他,一个太监是不会被人看得起的,去了被侮辱反而坠了华夏军的威风,损失了尊严。

华夏军还没有到让北方的那些官员和武将听着就不敢动的地步,尽管现在华夏军在南方已经无敌了,可不亲自经历痛苦,总是隔着一层的人们是不会知道痛苦是啥滋味的。

魏无忌,周粥,米林,米淳暂时还没有人的威望能接任他们的位置。

现在可以看出,当初跟随张强的心腹们,有才华的秀才,举人,武将们大都去了实权的封疆大吏位置,内阁这种地方反而被南明国和大顺军,以及一些有能力的,从下层升上来的人占据了,不过这不是绝对,至少朱大典,周粥就在上层把握方向,下面人只能办事,不能推翻或者掀起什么风浪,在上面还有张强呢。

在最后,周粥道:“大都督,微臣提请大都督改总督府为大都督府,要不然不能显示出华夏军最高领导层的威压,因为宝岛朱大有也有一座总督府,他是总督,魏无忌也是军总督军职。”

魏无忌也点点头,“是的,如果再不改,就有些混乱了,华夏军的面子就丢尽了。”

朱大典道:“不如改为王府,这样更显身份地位。另外,微臣觉得,内阁应该先搬出去,去原先的府衙办事,将府衙改为内阁首相府,大都督管理的各部先在现在的总督府办公,以后再另行修建专门的办事衙门,内务府。”

第571章 办公地点分家

内阁会议一直开了十天,不仅确立了各个重要的内阁尚书人选,也把各个侍郎,给事等职位填补完全,虽然仍有一些空缺和身兼数职的情况,不过也无大碍了,这是华夏军第一次把内阁的各部和方面大员补齐,补善。

效果就是使得华夏军更加效率。

之后各个调动职位的官员赴任,朱大典出去接了南明降将和降官回来,因为腾出不少职位安排,所以大部分降官都接受了新的职位,并没有因为他们投降就闲置了,这极大的安定了这部分降官和降将的心,尤其是朱聿健很是感慨。

虽然以皇帝之尊屈居一个副首相职位在他们看来是很委屈,但在适应了一段时间以后,朱聿健还是担任了这个职位,周粥很是会来事,将以前的金华府县衙给了他居住,县衙的条件比起一般的居所当然要好,更加适合朱聿健居住。

这时候很多华夏军百姓和官员,士兵,武将其实都已经搬出了城池,在外面购买了华夏军新建的住房,去哪里居住了,让出来很多以前金华府富人的宅邸,宅院给那些南明来的官员和武将居住。

当然这不是白让的,官员们得掏出真金白银来购买,华夏元也行,这帮官员在南明国贪了不少,这次贪污的很大一部分钱财都进了华夏军口袋。

不过也不是华夏军就贪南明国那点金银,而是如今华夏军无论百姓和官员都接受了新思维,加上人口的增长,很多人往郊区迁移买房子。

有些人不想去郊区,就在城里买房子,华夏军盖的房子一般都是那种三层的古式琉璃瓦飞檐的房子,一套房子一家住也行,但如今没有那种大富贵人,一般都是三家住,一家三层,一家二层,一家底层,买了那层住那层,很多房子都是官府盖的,为了缓解越来越多的涌入枢的人口压力。

当然这些人都是富贵人家,原先就有家底,后来从小商人变成型商人,或者在华夏军里面担任一些官职,华夏军的官不准贪污,但给的俸禄还是很多的,有的官员的俸禄普通百姓就是一辈子也赚不来,小商人也得掂量一下,十来二十年经营才能赚到。

华夏军的官很金贵的。

住了县衙的朱聿健一家算是显贵之家了,这是华夏军对他曾经是一国之君待遇,但以后他的发展却要靠他努力了,否则能不能维持住这种显贵之家还是个问题,华夏军是得靠能力当官的,不是名气,而且华夏军的官员调动频繁,哪怕今天是枢阁老,明天就可能是一县知县,哪里需要往哪里派,不过枢阁老华夏军总是在用段时间之后让其返回枢,继续担任阁老,不过就不是原来的职位了。

内阁的各个尚书其实也是有高低之分的,天阶就是吏部,户部,国防部,这是最高的职位,之后是地阶,兵部和刑部,礼部,外交部,人阶就是工部,学政部,工商部,农业部,这些实际关乎民生的部门,以及特级的惩戒营,民情部,监察部,军情部,守备军部,总督府衙门。

以朱聿健皇帝的名声,怎么也不能跌下副首相这个职位去,所以他就要多操劳,当然如今是个虚职,他不管什么事情,但时间长了,恐怕他也不会无动于衷的,肯定要负责一些事情的。

实际上副首相是要负责几个方面的工作协调的,比如米淳原先就负责枢金华府府城的民生,守备司令部,亲卫营的各个将领亲卫的分配,吏部,户部,同时协调国防部,可以说大权在握,后来朱大典加入进来,杜歌退出,朱大典就负责吏部,户部,协调国防部,米淳负责其余各部的协调和管理,之后米淳去了江西州,实际上,等于是周粥和朱大典调了一下,周粥负责米淳早先负责的工作,朱大典负责米淳后来负责的工作。

如今米淳没有被撤掉,但只是偶尔负责工作,主要在江西州的巡抚工作上,因此所有工作就是周粥和朱大典来处理。

以后将有朱聿健,朱大典,米淳三个副首相,协助周粥处理工作,这工作就得分工。

在见过朱聿健之后,张强和周粥讨论了一番,暂时不给朱聿健分配工作,他可以在各部走动学习,等熟悉了以后,先分配他操持农业部,礼部两个部门,毕竟这两个部门历朝历代皇帝都很重视,他也接触的多,华夏军虽然改变了很多东西,但本质上无法超越这个时代,所以对于这些身为皇帝的朱聿健肯定是熟悉的不能熟悉了,只要稍微熟悉,就能上手。

户部和吏部还是周粥直接负责,米淳负责兵部,惩戒营两个部门,毕竟他还在外面也能少分配一些工作,朱大典则负责剩下全部部门,周粥协助他,总揽全局,至于张强,他仍然负责归他管理的外交,国防,监察,民情,军情五部。

接下来就是新建内阁办公衙门的事情了。

上次内阁会议上提出了,张强也认为不好,总督府改为大都督府,比总督府高一级,所有的行政部门都搬出去,先找房子办公,等内阁衙门办起来再说,原先的总督府内留下张强管理的五部办公,加上本身大都督府的一些部门,比如给张强管理资产的内务府,管理亲卫营近卫处,等等其他一些小部门。

这样的话,内阁就和张强这个大都督分家了。

这次谈话以后,各部开始行动起来,几天以后,大家就分开了,在没有自己的专门的办公地点的时候,找了临时的地点。

兵部直接搬到了城外的东阳镇驻守大营,那是枢卫戍部队的驻地,也符合兵部职责定义。

内阁搬到了原先的府衙办公,和枢府城知县,金华府知府,三方共用一座宅子。
首节 上一节 516/122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三国之无赖兵王

下一篇:策行三国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