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领主

大明领主 第515节


于是南明国皇帝朱聿健当华夏军副首相这件事情就这么定了。

此时米林又发起新的话题,“大都督,张煌言投靠我军以来,久在李定国部军,这也不合适,不知道大都督是否觉得应该另行安排人去李定国部军,把张煌言调回来,我朝虽然建立内阁执政制度,但我们的内阁却从来没有补齐过。”

张强想了想,也是,主要是华夏军太缺人才,人才主要是武将,打战的人才由于自己还拥有教练技能的时候培训了一批又一批的职业军官等级的士兵,这些士兵目前最低的也是一个守备军守备营长了,

将教练技能传给了诸多心腹将领以后,自己就不亲自训练新的士兵了,而是以各军选送上来的优秀的青年士兵带在身边,加入保卫自己的亲卫队培训为主,这就是关于一些做人处事,一些领导技能的培训了,之后每次选将都是从亲卫队里面选择。

这些人经过亲卫队的锻炼以后,又送到了守备营里面锻炼,回到亲卫队就能升个伍长什么的,此时亲卫队已经升级为亲卫营,一段时间之后,再次回到野战旅担任军官,有的就彻底留在那里了,有的就再次回到亲卫营,升任小队长,相当于总旗一类的职务,不过这总旗却比守备营里面的一个百户要级别高,至少半级。

之后这些小队长会被下放到近卫旅里面担任小旗,伍长什么的锻炼,回到这里之后依然是小队长,不过已经物是人非了,大家都错开了,一些永远在下面担任军官职位了,这时候亲卫营里面的人已经不是原先的人了,大家重新熟悉一段实际以后跟着张强南征北战,这边跑那边学习一下,为了给下面的优秀青年让路,这些人就会在一段时间以后再次回到下面成为守备营营长,千总,或者野战旅的营长,千总。

能最终爬上队长职务的都是呆在张强身边久的老人,他们随着张强频繁组建部队,频繁的战事调动,被调动到了下面部队,大多是去近卫旅里面,之后又从近卫旅里面调一些人上来培养。

升到了亲卫营大队长职位上的人,一般放出去是骑兵旅担任旅长,副旅长,经历战火之后,这些人会被调到近卫旅担任团长,或者野战旅担任副旅长,旅长。

亲卫营升级以后,成了亲卫团,这时候就分出差距来了,很多人有了不同的工作,而不是跟着张强了,有的在总督府守卫,有的在枢要害地方守备,有的成为守备衙门的官员,有的被调遣到其他高层将领身边担任亲卫队队长,有些则成队的成为驻守重要的张强心腹衙门的亲卫。

实际上张强还是带着亲卫营级别的人跑,但亲卫团却成实实在在的成为一个编制。

拥有军校以后,各级军官已经不是从亲卫队挑选了,而是从军校里面挑选,这些前期的军官都是层级历经血火的武将,军校的存在使得他们学习了张强后世学习来的各种军事战术,战略,思想,调出去就是一方大将。

此时的亲卫营已经成为张强彻彻底底的私人护卫队,而不是担负着军校职责的随军军校了。

可以说华夏军的武将层出不穷,来援广泛,从无到有,现在是源源不断的的供应了。

而官系统虽然有当初的培训班,培训学校,招募了大量的读书人,可在甄别一番以后,都是一些庸才,真正的读书人,或者读书人之有才的,有能力的不会投奔张强,也不会投奔华夏军,尤其是像张煌言这种级别的人物,名人。

所以华夏军基层官不少,能写会读的不少,底层能办事的不少,但能在层,在华夏军层面考虑问题的知府级别的人员不多,能进入枢排队等待任用的人才更是两个字,“没有。”

所以张强不得不把自己费尽心机搜罗的,这些年积攒下来的内阁的大佬,名人们,还有培养出来的心腹将领们派下去,担任州一级的长官,然后在知府任上提拔一些能办事的,听话的人去管理。

内阁看似十几个部,各方面基本按照后世修改,照搬置办其了,其实,很多位置上都是没有人的,都是一人身兼数职的。

内阁各部尚书的副手,侍郎们都是一些举人,秀才们担任,就这很多位置上其实没有人在的。

所以张强不得不任用一些南明官员,这次既然朱聿健投降过来,他的那一帮朝臣很多都得去培训班里面培训一番,然后下放到知府,或者知县任上去锻炼的,以后从这些人选择一些人提拔任用,进内阁补齐一些空有的职位。

“户部尚书现在是谁?”张强问道。

魏无忌笑道:“还能是谁,古月笙喽,现在他在湖北州担任巡抚,有事情通过飞鸽传书传递,指挥户部运作。”

张强扶着额头,“那把张煌言调回来,让他出任户部尚书,古月笙就当他的巡抚好了。尤海波这个学政部长千里指挥,他也千里指挥,长期下去对咱们不好。方以智也是内阁的,现在去了河南府,就让他当河南州的巡抚吧,他的侍郎什么的另外任命一个人吧。”

“那么是不是把张亮和杜歌也撤回来?”周粥看来张强对他抛来的歉意的眼神,没有感动,而是忍住了,板着脸就事论事的说道。

“嗯,张亮撤回来没有什么,杜歌就不必了,他不是个安分守己的人,让他回内阁来坐着,比杀了他还难受。”民情部长黄韬说道。

“哈哈哈,”众人也听过杜歌再监察部坐蜡,不想闲着,去他哪里诉苦,正好民情部要派人去和李定国接触的事情,杜歌主动请缨。

魏无忌敲着桌子道:“行,反正李定国已经翻不起浪花,有杜歌一个人帮着他就行了,杜歌能能武,也能支持一下场面,我觉的可以。”

第570章 充实华夏军官位

周粥接着说道:“李定国哪里还是得派人去的,不过暂时是没有必要,张煌言已经给他把所有的关系都理顺了,把所有的民政事务都理顺了,此时张煌言撤出来,他正好派人接手,也许他的这些东西,还有张煌言所实行的一套同华夏军并不一样,可张煌言这个人据我了解还是很有一套的,加上张亮和杜歌的帮助和讲解,我们也派了一些人去哪里帮助张煌言,总体上和我们应该差不多。”

朱大典点点头,“嗯,张煌言发来的历次的奏折我也看了,和我们实行的差不多,即使有不同,也是他临场发挥,张煌言的临场发挥肯定比我们这些半吊子的民政人员要高超的多。”他说道这里看了看张强,扫了一眼四周在坐的诸位内阁成员。

这里只有他完全经历过值守一地,为民父母官的经历,其他人都是半吊子,金声虽然也有过经历,不过金声颠簸流离,有的是华夏军内部主政一方的经历,大多也是帮助张强实行民政,有的是华夏军的经验,而不是曾经主政大明或者南明的经验,只能说是担任张强的金华义军行军大总管的职能,管理的是战时的民政而已。

其他人诸如张名振等人虽然也是饱学之士,也有过一方主政经历,但不是主要的主政经历,他们大多不是游学,就是担任副手,要不负责一方面,张名振更是以组织义军,带兵打战出名。

如今张名振负责华夏军的枢浙江州的地方事务,金华府府城由枢直管,他只好去杭州府上任了,而枢的金华府的府城是由周粥直管的,后来交给了副首相米淳,之后是朱大典。

这倒是小事情了,至少在现在是小事情。

如今张强补充内阁阁员,至少把十几个部间的部给弄好了。

金声下去管理广西州也是过度而已,他还是要回到内阁的,至于以后任职何职位那是以后的事情,现在尤海波进枢,金声下去,两个人这样也是不得已为之的。

确定了内阁副首相朱大典,副首相朱聿健,这相位算是配齐了。

吏部为内阁第一部,尤海波跟着华夏军这么久和金声资历差不多,两个人都离开过枢一段时间,离开华夏军一段时间,后来返回华夏军。

两个人担任重要的内阁职位是实至名归。

尤海波吏部,张煌言户部,学政部李光地,刑部肖大壮,礼部钱秉镫,农业部张名振,工商部朱盼盼,兵部李过,工部万思元,外交部张亮,民情部黄韬,国防部魏无忌,监察部陈函辉,军情部米林,各部算是配齐了。

各方大员,浙江州张名振,福建州李光熊,广西州金声,江西州米淳,湖广州唐殿风,湖北州古月笙,河南州方以智,云贵州钱秉镫,安徽州蔺养成,云南州刘良佐,宝岛总督朱大有。

这些官员有的身兼两职,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只能以后弥补了。

有的还有些问题,是勉力而为,像监察部的陈函辉,华夏军很多地方需要调整,需要人去镇守,很多次调整之后,有些位置就出缺了,不得不让人顶替上来,哪怕是已经垂垂老矣的陈函辉了。

很多人现在能力都不行,陈函辉至少还有脑子,还能说话,还能分析问题,一些大事还能去指挥一下。

以他的资历和阅历,武两处都干的不错,坐在监察部位置上,主要事情让两名侍郎,副部长去干,他出主意,把握方向,监察部还有民情部的配合,如今的官员又严重不足,大家有在华夏军这个欣欣向荣的集体里面,官员犯事的不是没有,但是很少,有事情民情部往监察部移送,监察部审核一下,直接移交刑部处理,工作死要繁重也能繁重起来,要轻松也能轻松起来。

刑部肖大壮是一个跟随华夏军的老人,原先是一个举人,后来参加了武义县起义,从一名读书人变成一名冷兵器部队的战士,虽然干的是后勤部队活计,但也经历了不少战斗,之后管理武义县刑名,往后跟随华夏军一直打战,也曾经进入民兵部队指挥作战,在守备部队随同大军作战,官至守备营营长,后来华夏军读书人奇缺,不得不征召读书人出去管理占领的地盘,先后在几个县担任县吏,县慰等职位,出任过一任知县,一任布政使。
首节 上一节 515/122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三国之无赖兵王

下一篇:策行三国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