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唐朝生意人

唐朝生意人 第973节

“我想听听你的建议!”

“若以我观点,还是再等等看,就像今日之事你想过没有,若武后真的觉察出什么来,威逼胁迫之下,太平公主会不会讲出实情?可别说哥哥对她有足够的信任,一旦有人拿她亲生骨肉威胁,你还能如此酌定?”

李之一时间漠然,这种问题他还真没想过,或者说还未来得及深思,毕竟上次来洛阳,他与太平并没有昨日里的那番深谈。

婉儿背靠进李之的怀里,两手回举,抚摸着他的两颊,“我觉得还要观察她一段时间,她不像我,有过寄人篱下的凄惨经历,一辈子没尝过苦楚,其性子绝不是头脑发热之后的许诺那般可靠。”

“这一点我也想过了,因而已经劝动她,暂时离开洛阳一阵子,趁那段时间我再设法令她有些改变!”李之心下已承认,这方面的确自己大意了。

“那就好!给我说说,哥哥这两天都交代些什么给她?以后面对她,我好有针对性的反应,有些事武后对我的信任还要超过她!”

李之明白她的言外之意,知道了内情,她可以于自己的角度获得相关信息,再想办法似无意识的传递给她,省得那位娇娇女做些危险之事。

于是他笑道:“我可没安排她做些探查行为,包括你也是一样,不需要主动获得些什么,仅把日常动态或重大事件讲与我听就是了!”

在上官婉儿感激地眼神里,李之细细讲述了经过,这些内情上官婉儿可是首次听闻,除了被牵扯到的具体人物,与她李之不需要掩饰什么,毕竟婉儿身边有媚儿这样的魂魄真实存在,还有什么能引起她的大惊小怪?

仔细听过,上官婉儿大赞:“哥哥这个主意不错,自根源处打下基础,在其尚未登顶之先感情的维系,远比日后的攀附更值得信赖!”

李之叹道:“你还是把问题看得简单了,我此举的意义,更在于太平频频造访李旦府上,而不会引起武后猜疑!而且他们兄弟二人,都会经历两上两下的凄苦磨难,那个时候太平仍不改变初衷,才会是最佳获取信任的时候!”

上官婉儿猛地在李之怀里坐起,一拍大腿,却惊觉拍在了男人的腿上,她一吐舌头,口中却语出惊人:

“我明白哥哥的打算了,李显首任皇位被废的最根本原因,显然还是因为他妄图打破父亲生前留下的、以武后为中心的政治权力格局,所以才导致了他的皇位为她所废。而有了李显的教训在前,他的刚刚被拥立为皇帝的兄弟李旦,也只好老老实实地给他的母后做傀儡皇帝了。前者并非因加强外戚的举动太过明显,引发了朝臣序列的恐慌,真实原因就是触及了武后的专权核心;后者的下台,则是因为他于武氏当政期间,一直是李唐的政治旗帜,因此在李显及韦氏一党的猜忌。”

李之不由得大为赞叹此女的政治智商,虽说她将李旦的首次退位,误作了李显及韦氏的猜忌,却也仅是将此事提前了一些,但距离真正内情几句话就猜断了个八、九不离十。

历史上的上官婉儿堪称一代红颜,集权力和才貌于一身,令堂堂七尺男儿也汗颜,甚至在唐朝的政治舞台上,她并没有丞相之名,却有丞相之实,被后人称之为“巾帼丞相”。

这个被后人称颂为武则天贤明神助的女子,不仅仅是博涉经史,精研文笔,在政治上的经验和才智,同样为人津津乐道。

若非另有奉承权贵、淫.乱宫闱的名声,其后世声誉定会将之评定为一代英奇女子。

李之祥知后来发生的一切,只因他前世曾熟读唐史,上官婉儿能在如此复杂叵测的形势下,有这般鲜明的判断力,怎能不让他拍案叫绝。

第七百六十五章 意义重大的一天

因为有上官婉儿的存在,这位能洞悉政事中微妙的武后身边人,会让李之今后的计划铺展有的放矢。

武后权术一流,但综合水平跟权术水平差距太大,刘禅也是这种人,但是他不需要为当皇帝而努力。

这位女皇为了当皇帝动过不少心思,最后一度把家族逼上了绝境,虽然凭借她的权术成功解套,不过如果她不是太后,而是从丞相变成皇帝的,那权术再强也只能等着灭族了。

大唐皇位并不是那么好做的,武后就吃亏在她的名不正、言不顺,更不要说改朝换代这种触及李姓根本的原则性问题了。

李姓皇族影响力根深蒂固,武后唯一能保证自己政权长久的方式,就是扩张自己的皇族,但这是应付大族强盛根基的饮鸩止渴招数。

魏晋南北朝玩了三百年,皇族内讧上演了一幕又一幕,还是不得不再次踏进去。

隋、唐承接的魏晋南北朝三百年的乱世而统一的,魏晋南北朝大致是关中、河北和江南三个板块三足鼎立的格局,也就随之形成了以地域为纽带的区域利益集团。

西魏、北周、隋、唐一脉相承,属于关中利益集团独大,当然就引起了其他两大利益集团,尤其是河北利益集团的不满,江南利益集团在侯景之乱以及随后的江南战乱中损失惨重。

关中利益集团,即关陇贵族集团的形成就和河北利益集团有关,因东魏高仲密投降引起的邙山大战,西魏从六镇带来的人损失殆尽,而六镇故地多为东魏占据。

为了重新武装,为了稳定政权,不得不向关陇本土大族让步,西魏应该是第一个从法律上承认大族可以合法的拥有武装的政权,八柱国、十二大将军就是最顶层的大族了。

大族强盛,关中利益集团就表现的像门阀政治的东晋了,大族轮流坐庄。

所以,隋唐帝王可不是那么好做的,不仅要处理内部大族强盛,轮流坐庄的关中内部问题,也要处理河北、江南两个被征服的利益集团的“外部”问题。

对于“外部”问题,主流还是拉江南压河北,隋文帝太子杨勇的被废就牵扯河北势力,杨坚在平定尉迟迥之乱后,就让杨勇坐镇洛阳,管理旧齐之地,杨勇也就和河北利益集团有了密切的关系。

杨广担任伐陈统帅,后来又任扬州总管,管理江南,杨广和江南利益集团有密切关系,此人手下曾说夺嫡不成功,就割据江南,复梁陈之旧,可见他和江南利益集团的关系。

唐朝取代隋朝后,再度面临隋朝面对的问题,内有关陇大族强盛,外有河北、江南利益集团盘踞。

应对之法也就差不多了,扩张皇族,拉江南压河北。

唐高宗继位后,母家长孙氏、妻家王氏都是关陇大族,王皇后是西魏元勋王思政孙女,属于关陇系。

长孙无忌一上手,就把两个重要的皇族成员吴王和江夏王砍了,目的已经昭然若揭了,削弱皇族,然后呢,自然就要篡位了,杨坚就是上位的。

当然,就引起了其他利益集团的不满,贵族政治最忌讳一家独大,大小通吃。

削弱长孙无忌集团,就从王皇后开始了,武则天的父亲是个木材商人,家族地位、家族人脉网络是不强的,但是武则天父亲又是跟着李渊太原起兵的功臣,关系是很微妙的。

让武则天取代王皇后,应该可以最大限度的对冲关陇系的不满,又能削弱长孙无忌集团。长孙无忌自然是心知肚明的,所以坚决不同意废王立武。

普遍贵族应该是坐看风云起的,不愿意看到一家独大格局出现,但也不愿意参与到最高权力纷争中太深,输了往往是要满门抄斩的。一心支持长孙无忌的没几个,一心支持唐高宗的其实也没几个。

一旦武则天的改朝换代得成,那时候的局势就与长孙无忌和唐高宗世代完全是两码事了,若没有此举,武则天作为李姓皇族的媳妇暂代执掌大唐还算个理由,此时最后的一块遮羞布也被她自己扯了下来。

于是,大族之间的表面平衡被打破了,只要有人大旗一挥,希望火中取栗的投机势力们,就会纷纷汇集在大旗下。

到那时,武则天就不仅仅不面对的内忧外患了,重新树立李姓为太子乃大势所趋,她那点册立武氏后人的想法只能是笑话。

李之早已猜测,高宗就是在那些大族里早早布下了暗手,就等着改朝换代的女皇点燃这把火,说穿了,他已经看透了在自己身边几十年的皇后野心的偌大。
首节 上一节 973/116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抗战之血染长空

下一篇:万历1592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