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唐朝生意人

唐朝生意人 第167节

他对李怿不甚了解,对于张旭却是知之甚祥,有时候还真是采取些非常规段,方能将尚属心智还未完全开化的他施以针锋刺激,或许会起到意想不到之奇效。

心思几个流转,关铭就从其寻摸出关键点,继而笑道:“还别说,对待张旭,有时候就要另走蹊径,简单说教怕是起不到用场!”

李怿点头,面色真诚,“我自己是例实证,有时候猛药去疴、重典治乱是不得已段,但往往出其不意,出针必见血!没有两年军营打磨,说不定此时我早已命陨某一小偏僻小巷子了!这可不是妄臆之辞,触了人家最低承受力,可没人在乎你家世亦或身份级别,个性棱角不除,除非远遁深山隐居!当时被父王扔进军营里,兄弟我也是要死要活,现在想来也不过过往云烟!”

关铭狠狠点点头,拍打了下李怿肩头,转而向李之笑言:“愚兄还真是与现实社会有些脱节,原来市井里更可见真理!我可不是说李怿兄弟身份问题,而是专指某种现象,礼之教化也微,其止邪也于未形,此话还是存在另番解读的!”

李之微笑回以,“怕是采兄此观点传出去,可是要横遭打压的!儒家至理也有其影响不到之地,像是李怿、张旭这般人物便是如此,他们屁股上可都是长着刺呢!”

众人哈哈大笑,李怿一把将关铭肩头揽住,“张旭眼下可是我兄弟,你与他为一家人,今后也就是我老哥哥了。别的不敢说,再有这小子溜门撬窗、擅入关鲁公书房事情,只需拿我责问就是!”

笑声再一次扬起,楼某一处关鲁公此时叹道:“你何时曾观我儿如此刻这般开怀畅笑?看来李先生还真有他特殊人格魅力,竟是使得尽学我古板得固执成墨守成规者,也有山容海纳敞开心襟之时!”

一样临窗俯瞰的临淮郡王笑容满面,“采与我交识不下二十年,还真没见过他此时模样!不得不说,坦荡心怀,需要通过更多对外接触,某些时候,相聚酣饮更易获得去故纳新意义!”

“想来午时我等商议没有偏差,采就需要这样历练会与环境,黄门侍郎一职早些辞去也好。”

“据明王分析,诗大会之后,最终排次出炉之前,就会是圣上召见正之时!估算也在就这两日,您老也回去多想些到时如何措辞,户部尚书一事我设法再拖上一拖!”

“有劳临淮兄弟挂念着。方才我感知俞太尉那里好像意有所动,是否关于与李先生之间?你可晓得其巧?”

“俞太尉如今已九十有一,一年前曾应诏上封事,力主反佛崇儒主张,详陈讲学明理、定计恢复、任贤修政意见,数月前圣上方面已有回音,基本认同相关翰林书院圣贤讲堂一事,原本负责此时筹备着为子俞载桓,但早在月前其母去世,就去西山建念慈精舍守孝年,想来老爷子有心推荐正参与其!”

关鲁公眼前一亮,“你是说,俞太尉有心将李先生拉入他翰林系?”

“不然怎地,正可是明言相告,无心著亦或从政,致力于商业是他一世唯一心念!将正与俞载桓取而代之,并不需要实职羁绊,随意置其一学士虚职,类似掌校理图籍册之类为籍口即可参与其。关键在于,越是局势紧张或军事频繁,翰林学士地位就愈发重要,如能与翰林系早有结交,日后无论世情要事来源,各地战事实况,甚至军事调动,都可提前预知。想来老爷子是要帮正一回,也唯有此个方面能助其一臂之力。要知道未来正生意会遍及全国各地,哪怕一个小小内部讯息,或许就值黄金千百两!”

“初唐开设翰林院,原意为选擅长词朝臣入居翰林起草诏制,后逐渐演变为草拟密诏制重要构,如此要之地是那般容易进出的?”

“所以借由俞载桓守孝年,急需圣贤讲堂筹备人选,本来俞载桓就仅挂一闲职,具体承办另有俞太尉一众下弟子、隶从。而翰林院官员品级一般来说不会高于正六品,甚至直学士更无品秩,小小一个虚职,安排进去又有何难!”

“但此等借由关系进入之人,也不会得到重视吧?翰林院是何等所在?那可是除翰林院官主要职务之外,坐而论道齐聚之地,每一人均是那种高才博学之辈,又独对道法颇有深研,你咦?不对,好像李先生就是修有高深道家法术之人,临淮贤弟是说,俞太尉正是看上他此点特长?”

某一瞬间,关鲁公忽然间顿悟过来,不是他较之临淮郡王认知上有差距,而是后者一直在为自己女婿寻求各等助力,类于翰林院相关,早已被他联想过。

第一百五十八章 格物致知

“应该便是如此!你我均知,唐代皇帝,因为道教尊奉老子姓李,唐皇室也姓李,所以便尊老子为始祖,自称为老子后裔,特别崇奉道教。十六年前,当今圣上更尊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对道教更加崇奉和扶植,不然怎会对翰林书院如此重待。”临淮郡王面色略有欣然之意。

“还别说,俞太尉这一巧立名目还真是精妙得紧,拉拢住翰林院与自己倾力相助,无疑会在李姓皇室更具有威慑力,或许就是老爷子听闻二王、十王对李先生颇有成见,才泛生此意。”关鲁公另有估计。

“还用他听闻?明眼人一眼就渴望出,今日里台上何人对正这般名声鹤起悻悻怨怒,更不能排除,他们之间嫌隙早已人尽皆知!但借以保护正乃是其之一,您老没见到正述说胸宏愿时,老爷子两眼烁烁生光?借助大唐经济发达,来促进国土平定,国民富足,秩序稳定,需要怎样一种雄才大略才可达成?能力之外,还需要迁善远罪,一秉虔诚,方可不变初心!在我看来,老爷子主要目的还是想侧面帮他一把。”

翰林学士,简单的说就是皇帝秘书,因为能够接近皇帝,所以很有话语权,实际品阶虽然不高,却往往出现后来各部尚书来兼任大学士,才显得大学士很牛,毕竟各部部长,可都是二品甚至从一品官员。

甚至后世有皇上废弃了丞相,自己太忙,就让翰林学士帮助自己办理事情,可见俞太尉将他曾把持过的翰林书院介绍给李之,其潜在意义,在某些特殊时刻要大于千军万马。

因而,也就像临淮郡王所说的那样,俞太尉目的,并非令李之面对某些李姓皇室时似有所持,更有极深远瞻作用方为可能。

而俞太尉本人是公之一,正二品。这个职位比宰相、枢密使要低一级,如果把枢密院比作现代央军委的话,那末,不妨先把“太尉”的职权比作今天的国防部长兼总参谋长。

但是,他又比现在的“防长”、“总长”的权限大得多:只要皇帝同意,他就有权随意调动全国各地的军队。姑且算是央军委常务副主席,兼国防部长兼总参谋长吧。

以他如此高龄,仍被当今皇上念念不忘,并无摒弃不用之意,原因就在于翰林书院里,他的弟子门生影响力实在厚重,因而即使俞太尉虽位居极品而实权甚少,却依然任其开府,置僚佐,并非没有原因的。

能得如此人物暗里相助,无疑对李之方面来讲,远比意外惊喜还要重要,故而临淮郡王脸上喜意渐生,之前向李之传递眼神,就是要他顺杆而上,可惜被自己闺女临时插了一脚。

此时的李之对这一切尚一无所知,他只留意着方才被他强推出来几十人,因心有愧疚,就盯着这些人,以保证在接下来第一时间入店采购。

如此过得好久,仍不减多少顾客走出来,他只好将此事交予李怿看着,另对封行做了些交代,这才引着关铭返回层。

由于晚上有慰犒酒宴,像是明王等人也要前往入席,李之可不敢将这一众大佬置于不理。

俞太尉这时候已将题书撰写完毕,几人正围着字迹未干条幅鉴赏,见李之来到纷纷闪开令其观瞧,李家老祖李桐李贤辇可是当代书法大家,由他先做提醒:“李先生,你可要善待此书,寻常人想获得与老爷子一幅墨宝可是极难,便是我屡次相求才勉强求得一个‘静’字!”

淞王也是面显艳慕,“老爷子书法既承道统、优入圣域,又兼备书圣道意,而于翰墨亦工。更善行草,尤善此类大字,下即沉着典雅,虽片缣寸楮,却为人争珍秘。你小子有福,我等却只能干望!”

俞太尉哈哈大笑,“你几位少在这里哭酸,这些年里,你们在场几人,哪一个没少往我那里跑了?尤其是你关老夫子,我可是知道,又几次你把我那纸篓丢弃纸类也搜捡一空!”

关鲁公毫不以为羞,“你我同朝为官为临可有不少年数,就是我去了你那里也要百般推诿,何况别人?您老一生临池不辍,书法造诣精湛,墨雄赡,超逸绝伦,留于后世墨宝多几幅又有何难?搞不清你为何如此执拗!”

李桐笑曰:“太尉大人传世作品以行书简牍为主,大字墨迹很少,想是无意令人过多关注表面东西,而忽视掉行书简牍里义理之学与格物致知。”

俞太尉大赞,“贤辇老兄果然不愧于书法大家,深悉书者与做学问者之间心理矛盾冲突!格物致知讲是穷天理,明人伦,讲圣言,通事故,将之理念化为思想学说乃我个人坚持,期望借此盛名,把其书法艺术光芒掩却为我一生所愿!盖因自古以来,传世墨迹,虽是断简残编,都被奉如至宝加以珍藏,就往往使人更关注于书法本身,从而忽视掉了思想化远播所产生巨大影响力,我很为此等另有偏颇而耿耿于怀!”

李之一直不曾开口,一则在场人无一不是德高望重或位高权重者,二是他对于书法上的研究极为缺乏,冒昧吐露出不适言辞,岂不是令人贻笑大方。

再者,有几人显露出为得到俞太尉墨宝而喋喋不休,此时闭嘴为最好规避目标所指段。

他只表现出兴奋模样,以显示自己内心不平静,以他目前鉴读水平,也能体会出其不凡来,却也不是在完全作假。

“关于这幅大字,我认为李先生居功至伟,因为他所研制出来极品宣纸,远比什么硬黄纸类宣纸更具润墨性,只要控制好水墨比例,运疾徐有致,能令自己深感一种艺术效果,且让墨之五色尽数体现无遗。而且此类宣纸韧而能润、光而不滑、洁白稠密、纹理纯净,除了题诗作画外,还是书写外交照会、保存高级档案和史料的最佳用纸。”

所谓墨分五色,即一落成后,墨迹深浅浓淡,纹理可见,墨韵清晰,层次分明,这是书画家常年浸于临池学书,方能得到五色辨识。

“不仅如此,这种纸质韧而能润、搓折无损,润墨性极强之外,耐老化、不变色、少虫蛀、寿命长,也是硬黄纸不能达到的!半月前李先生给我几刀,却又比之前研制品更绵韧些,想来李先生日后还有将之品质提升可能!”李桐补充。

李之这才开口,“的确,目前宣纸原材料,已为长安城附近所能寻找到之最佳,但以我对于工艺认知,距离心目那种轻似蝉翼白如雪,抖似细绸不闻声境界,尚有一些距离!早在一月前,我就撒出人去全国各地寻找更适宜原材料,根据反馈,前景看好!”
首节 上一节 167/116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抗战之血染长空

下一篇:万历1592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