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八零年,赶山也是一种生活 第834节
说实话,王安虽然会修录音机,对录音机的工作原理也懂,但要是让王安说出来,还得让一个文盲能听的懂,那就着实是有点为难他的,因为他是真的不会。
午饭过后,黄鹂负责捡桌子刷碗,众人便休息了一小会儿。
黄鹂的住处,是在王安和木雪晴这个房子所在的西屋的,因为她住在西屋,能方便照顾腆着大肚子的木雪晴。
而黄保国父子和二刚子的住处,王安却把他们安排进了老房子里。
要说老房子里王安也都接上了电灯,并且里面的行李啥的也都是现成的,虽然里面都是王安一家人盖过的旧行李,但当初搬完家后,刘桂兰也都是拆洗过的。
况且王安雇他们来干活,能给他们提供这样的条件其实已经非常不错了,再说即使是这样的条件,也绝对要比盲流子们所住的地窨子要强上太多了。
至于新房里那些闲着的空房间,虽然铺上行李就能住人了,但说实话,要是让黄保国他们住在里面,王安多多少少还是有点嫌弃他们的。
主要是这些盲流子不但不咋洗澡,衣服更是埋了吧汰,虽然黄保国他们来之前应该是清理过个人卫生的,但身上的味道依然不小。
没办法,这是一个正常人的正常思维,大家都是人,可不得不承认的是,人和人之间,是真的有区别的。
黄鹂一个小姑娘家,洗吧洗吧再换身衣服,王安能接受,可黄保国他们,王安是真的有点接受不了。
不过能看得出来,黄保国他们对于王安的安排,那是相当的满意。
第1123章 真的不想走
其实从早上黄保国他们来的时候,非要在灶坑吃饭就能看的出来,黄保国他们是有自卑心理的,只是由于王安一家人的强硬态度,他们才肯上桌吃饭。
所以王安将他们安排进老房子里住,虽然最根本的原因是出于王安对他们的嫌弃,但对于黄保国他们来说,却是正符合他们的心意。
如果换位思考一下的话,不管是谁处于黄保国他们的位置,那可能都是只想住在雇主家的厢房或者是草屋子等一些地方,尽可量的不去给雇主找麻烦。
当然,最主要的也是不想招人厌烦,因为这也算是人的一种自知之明。
短暂的休息了半个多小时,众人便纷纷从炕上起来,并从各自的屋里走了出来,而此时的王大柱同志已经在磨镰刀了。
老话讲得好,那就是“磨刀不误砍柴工”,至于下地割庄稼,那就更是如此了。
如果没有一把锋利的镰刀,不但割麦子的速度快不起来,并且还非常容易被钝刀割到手。
没错,就是容易被钝刀割到手。
之所以这么说,那是因为在割庄稼的时候,钝刀是不容易割进秸秆里的,这样的话,刀就容易打滑,而秸秆的半截腰处就是人的手,所以但凡刀打滑,人的手是啥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一定要相信,钝刀这玩意儿割庄稼秸秆虽然老特么费劲了,但要是割人手的话,那绝对嗷嗷快,一碰就是一个口子,那才怪呢。
又等了一会儿,赵翠云也从家里过来了。
磨完刀,王大柱和王安父子分别将四轮车和手扶拖拉机摇着火,众人爬上车斗后,四轮车和拖拉机便一前一后的往院外走去。
在忙忙碌碌中,时间转眼就来到了10月中旬。
在这将近20天的时间里,王安不但给自己家里割麦子割水稻,还帮沈薇家也割麦子割水稻,并且最后还帮赵翠云家把玉米收了回来。
没办法,赵翠云家除了她和她儿子以外,连个喘气儿的动物都没有,大牲口自然也是不存在的。
所以像是她们家这种情况,若是想要将庄稼从地里收回来的话,就只能是靠人往家背,要么就是换工。
这里所说的“换工”,就是赵翠云去帮有大牲口的人家干两天活,然后再借用对方家的马车骡子车啥的帮忙拉庄稼。
不过有啥说啥的讲,在秋收的时候想这样换工,其实是一件非常非常难的事儿,因为秋收还有一个别名叫做“抢收”。
南方那边抢收是怕下雨,粮食返潮发霉或者发芽子就不值钱了,而北方这边抢收是怕下雪,从而导致将没来得及收回家的粮食直接埋在地里。
所以当你家着急往家收粮的时候,别人家他也着急啊,这种情况下谁跟你换工?
收完地,王安还抽空进了一次山里,把藏在树洞里的那6条枪和子弹拿了回来。
在拿枪和子弹的时候,王安还特意去了那6人的尸体跟前儿看了看,只是这六个人的尸体全都消失不见了,具体是被什么动物吃掉了,那就不知道了。
收完地后,黄保国父子和二刚子回了一趟家,将他们自己家的那玉米收完后,就又回来了。
主要是王安家的庄稼虽然全都收到家里来了,但后续的打场,也就是给麦子和水稻脱粒也是需要人手的。
况且除了这些以外,王安家还要收集大量的干草,少量的都不行。
主要是王安家的牲畜太多,要是只靠脱完粒的麦秸杆和稻草的话,家里的这帮牲畜根本就不够喂的。
在没分田到户之前,地里的秸秆基本都是没人要的状态,要么堆在地头自然腐烂,要么就是等春天秸秆干透了一把火烧掉,所以那时候的干草是不缺的,随便往家拉就可以了。
可从今年开始,屯里的绝大多数人家为了种地,都买了骡马驴牛等大牲畜,并且买羊搞小规模养殖的人家更是不在少数。
这么一整,往年根本没人要的秸秆,反倒成了绝大多数人家都要收集的干草。
没办法,黑省这个地方只要一入冬,下雪就成了家常便饭,漫山遍野哪儿哪儿都是雪,放牧根本就不可能,而庄稼的秸秆,就成骡马驴牛羊等牲畜的过冬必需品。
所以趁着没落雪之前,王安家这种养殖大户,就得去荒草甸子等草木比较旺盛的地方打草。
其实在挖野菜采蘑菇结束的时候,王大柱两口子带着沈薇就一直在打草来着,只不过那些天打的草还远远不够王安家一冬天的消耗。
就这样,在下大雪之前,王安家已经收集了大量的干草,家里的这些牲畜度过一个冬天肯定是富富有余的。
而今天,就是王安给黄保国父子和二刚子开工钱的日子。
按照之前的商定,黄保国和二刚子每人每天5毛钱,黄忠是每天3毛钱。
不算他们回家收玉米的那两天,他们三人一共干了16天的活,所以黄保国父子是一共12块8毛钱,二刚子是8块钱。
不过王安却给了黄保国父子16块钱,给了二刚子10块钱。
王安嘴里还笑呵呵的对三人说道:
“黄叔,刚子叔,你们这段日子也挺辛苦,完了这多出来的钱呢,就算是给你们的奖金了,你们到时候打2斤酒喝,哈哈哈.”
黄保国和二刚子一看钱多了,只听黄保国摆手说道:
“小安少爷,这可使不得,这可使不得,我们干多少活拿多少钱就行,再说你们家这伙食太好了,都给我和二刚子吃胖了。”
黄保国说完,二刚子也说道:
“嗯呢呗,小安少爷你就是不给我工钱,我都角着这活干的老舒坦了,一天三顿饱饭,还顿顿都有肉,晚上还能喝一杯,不怕你笑话,我活30多年了,就是过年前儿我们家也没这么吃过啊,我都想一直搁你家干活不走了。”
二刚子说完,黄保国也满脸唏嘘的说道:
“嗯呢呗,这要是能一直搁你家干活多好。”
看的出来,这俩人是真的不想走了,并不是在说好听的话给王安听。
主要是经过这10多天的吃喝,这仨人的确是没少长膘,跟以前的满脸菜色那是完全不一样的。
第1124章 给地火龙加燃料
特别是黄忠,以前的黄忠就是干巴瘦,虽然他都15岁了,但长得就跟十一二岁的孩子也没啥区别。
可吃了这10多天的饱饭和肉之后,黄忠现在跟以前就像是变了一个人,不但脸色红润了很多,身上的衣服看起来也不是那么的肥大了。
见俩人说的诚恳,王安想了想笑道:
“那就等明年开春你们再过来,到时候我们家的活老多了,呵呵呵.”
说着话,王安将手上的钱分别递给了黄保国和二刚子两人,并再次说道:
“行了,就这点钱儿,可别跟我撕吧了,给你们你们就拿着吧。”
见俩人依旧不好意思接钱,王安便直接将钱分别塞进了他们的挎兜里。
“对了,那麦子和稻子,你俩一会儿走前儿每样都幺10斤拿着,也尝尝这新下来的大米和白面都是啥味儿,哈哈哈哈”
该说不说,今年王安家的水稻和小麦,收成还都是正经不错的,算是实打实的丰收年了。
水稻的话,因为用了袁老神仙的改良种子,一亩地平均产粮700多斤,这还是因为今年王安家没有用化肥的原因,要是用化肥的话,一亩地产粮破1000斤应该是一点儿问题都没有的。
而麦子的话,一亩地平均产粮也达到了350多斤。
要不是春起那会儿,王安家的麦田地被野猪祸祸了好几亩,那一亩麦田地的产粮量可能都达到400斤,甚至是超过400斤了。
当然,能收获这么多的粮食,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今年没有虫灾,也没有洪涝灾害啥的,不然的话,是绝对产不了这么多粮食的。
听了王安的话,黄保国和二刚子马上就想拒绝,但还没等他俩说话,王安就继续说道:
“也别等一会儿了,现在我就去给你们幺出来。”
说着话,王安就向仓房里走去。
直到这时,黄保国才说道:
“不用了小安少爷,这粮食多金贵啊,我们就”
没等黄保国说完,王安就打断道:
“行了行了,甭跟我客气,也不给你们多拿,就是尝个味儿,再说都忙活这老长时间了,自己打的粮食咋也得吃点儿啊。”
该说不说,这俩人干活确实可以,用当地的话说就是“没的挑儿”。
所以王安才又给他们奖金又给他们拿粮的,这也算是对他们干活上的一种认可。
不由分说,王安就找了两个面袋子出来,转过头,王安就对黄保国俩人说道:
“来,你俩给我挣袋子。”
见状,黄保国满脸不好意思的说道:
“小安少爷,你说你这又给钱又给粮的,整的我俩都那啥了。”
二刚子也阻拦着说道:
“嗯呢呗,要不这粮食就拉倒吧。”
上一篇:杀人加攻击,开局追杀前女友
下一篇:美食:从农村烧大席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