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言情> 电子垃圾?不,我们是科技之光

电子垃圾?不,我们是科技之光 第2095节

  这一点用简单的换算公式就可以得到验证,一枚十万吨当量的核弹头杀伤范围在30平方公里左右。

  一万枚这样的核弹头,精准引爆的情况下,不出现任何失误,杀伤范围才有可能达到30万平方公里。

  但这一切的计算都是在理想模式下,也就是在平坦的地面上释放所造成的杀伤范围。

  如果地形复杂,有多重障碍物的话,这个杀伤范围还会迅速缩水。

  另外,在核武器诞生之初,各国都在绞尽脑汁地思考应对的方式。

  比如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为了应对有可能出现的核战争,毛熊就曾经建造了大量的地下避难所,并将一些地铁通道修建的非常宽阔。

  这些防御措施,就能很好的抵消核武器的杀伤力。

  东西方两大阵营目前占据的领土面积是数千万平方公里,即便是在不考虑任何不利条件的情况下,需要动用的核弹头数量仍旧是一个天文数字。

  况且两大阵营都有非常先进的防空体系,可以实施精准的空中拦截。

  科学技术的发展,让东西方的防空体系对于普通导弹的拦截率都已经达到了95%以上。

  除非利用饱和式攻击或者全都使用高精尖的超高音速导弹,否则的话,载有核弹头的导弹很难突破立体的防空火力网。

  所以东西方之间相互摧毁的对等威胁,实质意义上就是利用高精尖武器摧毁对方核心精华地带。

  这种方式可以给予敌人极大的重创,核心精华地带遭遇到轰炸,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和民生将产生非常严重的损失。

  但这并不足以彻底击败敌人,尤其是在这种事关国家与民族命运的战争中,双方更不可能轻易屈服。

  比如说,不管是现在的东方还是米国,抑或是欧罗巴联盟,都在积极完成二线工业制造基地的计划。

  所谓的二线工业制造基地,简单来说,就像是电脑上的一个备份。

  如果遭遇到外敌的攻击,内部工业制造集群被摧毁之后,可以立刻启动二线工业制造基地,形成新的工业制造能力。

  当年东方同时遭遇到毛熊和西方敌视的困难时期,就曾经启动过二线和三线的浩大工程。

  那一时期的设想就是,东方所有的工业制造基地,经济精华地带全部被敌人轰炸摧毁的前提下,仍旧可以利用二线和三线的生产基地,制造出足够的战备物资,继续抵抗下去。

  当年尚且可以如此,现在同样可以做的。

  不过,东西方两大阵营显然都不想付出如此惨痛的代价。

  想要真正的进行工业生产基地的迁移,在正常情况下也很难完成。

  这是一种极端情况下的设想,就像前面所说的,电脑备份的存在价值是在系统崩溃之后才能得到体现。

  所以说东西方之间进行相互毁灭的对等威慑是一种战略,但如果能够实施登陆作战,就是另外一种性质了。

  东方正在逐步夺取西太平洋战场的主动权,不断扩大战果。

  一旦檀香山群岛失守的话,整个米国的西海岸将失去屏障,东方的舰队和飞机就可以长驱直入。

  这一幕绝对是米国人的噩梦,前所未有的噩梦,也是无法面对的噩梦。

  如今,大统领在议会上揭开了这个血淋淋的现实。

  他的目的当然不是为了散播恐惧,而是为了让所有人更加清楚西太平洋战争的重要意义.

第二七八三章 道德上的优势

  战争,加速将人类推入下一个时代。

  可能是毁灭之后的满地疮痍,就像科学家所预言的那样,人类重回石器时代。

  也可能是更为辉煌的重生,让人类彻底进入真正的智能化时代。

  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后一种的概率更高一些。

  因为人类总是高估自己,同时低估世界.

  在核武器诞生之初,很多科学家就认为这种武器足以毁灭整个世界,让脚下的这颗星球彻底崩溃。

  可随着科技的发展,这种理论发生了改变。

  科学家们发现,人类能够摧毁的只有自己,而不是这个世界。

  即便是将所有的武器一起释放,也没有办法摧毁脚下的这颗星球。

  这个事实,也是开启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理论基础。

  无论人类内部如何厮杀,使用什么样的武器,最终时间会抹平一切伤害。

  这颗星球会在时间的流逝中,迅速恢复到常态。

  人类依赖这个世界而存在,却并不是相反。

  如果所有的人类都消失了,这个世界仍旧生机勃勃。

  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会迅速占领人类建造出来的城市,时光也会迅速抹除人类存在过的一切痕迹。

  既然明确了战争不能毁灭世界,那么开启战争最大的障碍之一就不存在了。

  当前东西方两大阵营展开热战的主要目标,就是想要获得一场完全的胜利。

  如果不是双方都无法百分之百地确保自身的本土安全,恐怕战争的烈度还要远超现在。

  至少目前为止,不管东方还是西方在武器的使用上还是存在着一定的顾虑。

  比如西太平洋战场上处于劣势的米国人,虽然一直都想要利用核武器来扭转占据,但这一提议却始终没有得到通过。

  在开启战争之前,双方都曾经模拟推算过对手会在什么情况下退出战斗。

  按照数据模拟,东西方两大阵营对于伤亡数字的承受能力并没有太大的差别。

  有些速胜论的专家曾经抛出一个观点,那就是米国的伤亡数字超过三千万就不得不退出战争。

  但这种论调显然是不现实的,三千万的伤亡对米国来说是巨大的压力,却并不足以摧毁整个米国的工业制造体系。

  事实上,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和推广,工业体系变得越来越高效,需要的人工也越来越少。

  如果在遭受三千万伤亡的前提下,米国正式退出了这场战争,那不仅仅意味着米国未来会被完全排除在世界经济体之外,更为严重的是,本土可能全部沦陷。

  没有人比米国人更清楚,历史上米国是如何诞生,他们的祖先是如何夺取了这块丰膏之地?

  米国人最大的噩梦,就是黄种人卷土重来,世界版图恢复到五百年前。

  到了那个时候,他们只能重返欧罗巴老家,再无立锥之地。

  东方崛起之后,势必要对世界版图进行重新的划分,而不是延续西方构造的地理版图。

  如果不这样做的话,等于主动丢弃了大半胜利果实。

  试想一下,东方取得胜利之后,仍旧维持目前的世界各国版图。

  那么西方文明仍旧统治着这个世界上大部分土地,西方人在殖民时代掠夺的土地将继续维持现状。

  这样的结果,算不上真正的胜利。

  西方文明的扩张,本质上是通过殖民手段,为欧罗巴白人争取了更大的生存空间。

  或则说,西方文明的传播是西方白人,这些白人在殖民时代遍及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并且依靠武力上的优势,建立了无数殖民地,成为了土地的新主人。

  西方的殖民体系虽然被瓦解了,但很多殖民地摇身一变,成为了另外一种形式。

  比如说米国,曾经是西方的殖民地。

  接着越来越多的西方白人来到这片土地上,并且将这里的原住民屠杀驱逐,然后创建了一个白人国家。

  从本质来说,这个国家依旧是白人的殖民地。

  所以,东方提出要彻底终结白人的殖民体系,不仅仅是经济意义上,而是在更广的范围内将殖民体系彻底摧毁。

  这也意味着,要将白人的生存空间彻底打回原形。

  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的拨乱反正,才是真正的正义降临。

  正是由于这种核心利益上的激烈冲突,让西方白人根本无法承受失败,更不可能体面地退出这场战争。

  东方要的不是将西方孤立在世界体系之外,而是将西方白人全部赶回欧罗巴,然后再讨论西方在世界秩序中的地位。

  人类内部之间的战争,说白了就是争夺生存空间,也就是利益上的争斗。

  因此,米国无法接受西太平洋战争的失利,也绝对不能失去檀香山群岛。

  假如说,西太平洋战争的失败即将成为定局,那么米国人很有可能动用大规模杀伤武器。

  即便是担心东方的报复,也比不上对失败的恐惧。

  目前使用核武器的计划没有得到通过,是因为米国人在战场上只是处于劣势,而不是败局已定。

  在这样的局面下,伤亡三千万人对米国来说并不是很难承受的代价。

  不要忘记了,米国能够在拉丁各国和欧罗巴补充人力。

  如果将这些地方全部算上的话,西方人的数量比东方更多。

  所以在伤亡数字的承受能力上,西方并不逊色东方,甚至犹有过之。

  用冷漠的目光来看待世界,来看待战争,是一个非常必要的前提。

  在西太平洋战争如火如荼的同时,东方也在国际上不断地提出一个观点,那就是彻底清算西方殖民历史的罪孽。

  这个观点在世界范围内,除了西方之外,得到了大部分国家的支持。

  因为除了西方国家,其他国家几乎都是殖民历史的受害者。

  而在这个问题上,东方完全可以理直气壮地说:我们东方没有殖民罪行。

首节 上一节 2095/2115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直播带校花整蛊,全网后槽牙咬碎

下一篇:说好的直播算命,你让水友疯狂吃瓜?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