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言情> 电子垃圾?不,我们是科技之光

电子垃圾?不,我们是科技之光 第2080节

  但他们都看不出短时间内扭转战局的可能,留给双方的选择不多,要么是放弃,要么是咬紧牙关坚持下去,用更多的努力,更大的伤亡代价,换取一个较好的结果。

  如果到了现在,还有谁想要用最小的代价去击败对方,那肯定是不现实的。

  米国人现在有两个选择,要么是出动战舰和东方在海面上进行一场决战,只要摧毁了东方的舰队,就能拿到绝对的主动权。

  但想要实现这点,太困难了,基本上没有多大可能。

  最近二十多年来,东方的海上军事力量发展迅猛。

  想当年,西方媒体曾经用下饺子来形容东方制造战舰的速度。

  经过这么长时间的积累,东方的海上军事力量早已追上米国。

  双方的背后都是一个超级大国,拥有着非常高效的生产效率。

  所以想要通过海上的决战来实现目标,可能性不是没有,但非常低。

  摆在米国人面前的第二个选择就是加大对各军事基地的投入,拼命地输送人员和物资补给。

  用一座又一座的岛屿,一个又一个的军事基地,不断地消耗着东方的战力。

  可在消耗东方的同时,米国自身也在被消耗。

  因此,战场迅速变成了一场持久的消耗战,谁都不会认输,谁都不会退却。

  但这样的战争烈度对米国来说,却并不是一个理想的结果。

  更准确地说,他们现在的工业生产能力骤然应对这种消耗已经有些力不从心。

  尽管米国是西方阵营中的老大,并且还是一家独大,但以工业生产能力而言,他们只占据了西方阵营中将近六成的份额。

  这还是经过了几年的制造业回归,才达到了当前的规模。

  在此之前,米国工业产能在整个西方阵营中的占比低于50%。

  可东方就不一样了,制造业产能规模空前的强大,在全世界的占比都超过了一半。

  所以双方在西太平洋海域继续消耗下去,最先撑不住的肯定不是东方。

  米国人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点,而东方在发起西太平洋海域的战争之前,就已经做了充分的准备。

  只不过,东方的军事人员也没有想到,只是一场局部的海上战争,烈度居然会如此之高。

  在东方的防务部门看来,檀香山不是一个围点打援的最佳诱饵。

  因为东方需要克服距离上的难题,才能发起对这里的有效攻击。

  而且米国从上个世纪开始就围绕着檀香山,建造了非常完善的防御体系。

  可目前的局面,除了檀香山之外,找不到更好的战略发力点。

  在中东地区发力,米国人根本无暇去干涉,也不会冒着放弃本土的风险去参与。

  现在东方想要调动米国的力量,进行直接的碰撞,只能围绕着檀香山做文章。

  因为这里的位置太关键了,可以说是米国西海岸最牢固的屏障。

  一旦檀香山被攻克,那么米国的西部将再无安全可言。

  所以米国人是绝对不会放弃檀香山的,一定会源源不断地派兵支援。

  只要东方执着地围绕着檀香山做文章,那么米国就必须配合。

  “现在的米国人应该对现状有了更深刻的了解,随着时间的推移,只要战争继续下去,那么我们在后勤保障上的优势就能逐步凸显。”

  “你们认为米国人会不会因此而调整战略战术,甚至是用一种风险更大的方式来解决目前的难题?”

  这句话的潜在含义,就是米国人会不会在战争中冒险使用核武器。

  要知道,现在双方虽然开战,但还有将核武器投入到战争之中。

  可谁都不会怀疑,米国人有这个胆量,并且有这种意愿。

  因为在这个世界上,他们是第一个将核武器应用在战争的国家。

  甚至到今天为止,米国也是唯一一个将核武器应用在实战中的国家。

  “不能排除这种可能性,所以我们也做了相应的安排,一旦发现米国人使用核武器的话,我们也能立刻进行核反击。”

  “但现在我们是进攻的一方,米国人盘踞在各个岛屿的军事基地内进行防御,所以从战争的角度来看,使用核武器对防御的一方更为不利,他们应该不会轻率地做出这种决定。”

  “况且按照现在的情况,我们不具备大胜和速胜的基础,而米国人也没有大败的可能,他们的底子还是非常雄厚的,足以支撑很长一段时间。”

  “西太平洋海域的战争将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想要夺取这一战略要地,我们也需要付出非常大的代价,想想二战时期米国人为了夺取东瀛的一系列岛屿,付出了什么样的代价,就能明白下一步我们会遭遇什么。”.

第二七六二章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西太平洋的战争规模和烈度,超过了其他所有热点地区的冲突。

  这里是搅动世界风云的中心点,就像是一场飓风的风眼。

  在战争爆发之后,东西方的经济首先受到了冲击,尤其是制造业。

  战争对于制造业的发展,有着极为惊人的推动效果.

  尽管这看上去更像是拔苗助长,但不得不承认的是,战争的爆发让制造业变得空前繁荣。

  因为不管金融产品的利润有多高,最终只有工业制造品才能在战场上有效地杀伤敌人。

  真正的战场,比拼的是科技,是工业生产能力,是后勤保障效率。

  所以在战争当中,金融资产是最容易贬值的一种。

  反观工业制造,则会在战争的推动下得到极快的成长,规模迅速膨胀。

  但由此也带来了一系列的后遗症,那就是战争结束之后,大批工厂会面临拆掉的命运。

  上世纪四十年代,米国在二战时期向众多盟友提供物资援助,从而促使内部的工业制造能力达到了顶峰。

  当时的米国确定了为战争全力生产物资的政策,国内所有生产民用产品的工厂紧急转变为生产军事物资。

  两个简单的数据可以说明情况,二战期间米国的钢材产量占世界的一半,制造飞机的铝更是占据了世界的九成还要多。

  几十个船坞开足马力,每个月都会有新的航空母舰下水,到了胜利的时候,仅航母就有近二百艘。

  在那一时期的米国,流水线生产已经是常态,一架飞机从钢铁到组装成成品仅用一个多小时就可以完成。

  这样的完整配套的流水线米国有几百条,每天都有大量的飞机被生产出来运到太平洋和欧罗巴。

  仅仅在战时的几年间,他们生产的总战机数量高达32.4万架,其中以“B-24”重型轰炸机的单独生产数量达到了19256架,为盟军在战场上确立空中优势提供了强大支持。

  除此之外,总计10.84万辆的坦克和自行火炮以及高达238.23万辆的各类大小车辆,构成了一个庞大的军事机械装备群。

  这不仅在战场上为盟友提供了坚实的支持,也展现了米国在军工制造方面的卓越水平。

  但随着战争接近尾声,由于军工产能过剩,许多企业不得不在二战后期压缩产量,拆掉一部分厂房。

  同时,这也导致了大量的剩余战争物资,包括各类装备和物资,被直接丢弃。

  在那一时期,米国不仅在战场上取得了辉煌的胜利,还在工业生产上展现了无与伦比的能力。

  只不过,在二战结束之后,米国人的制造业就开始走了下坡路。

  当然了,这也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一个国家的经济水平发展到一定高度,想要进一步突破,势必要谋求经济转型。

  制造业的利润不足以让经济更上一层楼,于是越来越多的资本开始流向了其他产业。

  其中,金融行业就是典型的代表。

  过去米国遇到的问题,现在和未来的东方同样会遇到。

  当初的米国转移低端产业链,并不是为了什么人类的大发展,只是站在利益的角度做出了更符合自身利益的选择。

  现在东方的经济界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更准确地说遇到了同样的机遇。

  自从西太平洋海域的战争爆发之后,东方内部的工业订单就呈现出飙升的趋势。

  各大制造企业早已开始了军工化的转变,开始承接越来越多的相关订单。

  但之前的战争规模太小,对工业生产的刺激还不够大。

  直到东方和米国直接开战,全球最强的两个超级大国终于要正面对决。

  在这个时候,不管是东方还是米国都在为战争做着一切准备,首先的一点就是确保后勤保障。

  前线每天损失两百架飞机,那么后方每天的飞机产能就必须超过两百架,只有这样才能越打越强,直到将对手逐步拖垮。

  东方的企业在接到海量的订单之后,那些老板们并没有欣喜若狂,反而充满了忧虑。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现在东西方为了在最短时间内扩充工业产能,都提供了各种便利的条件。

  比如说:为企业提供低息贷款,以及扩充产能所需的工业用地也是半卖半送。

  只要扩大产能,那么在各个环节上都是一路畅通。

  在这种利好条件的刺激下,东西方内部的制造类企业都在积极扩产。

  毕竟这样的好机会,那可是百年一遇。

  但扩产之后,那些老板们对未来则充满了不确定的顾虑。

  这种鲜花着锦的局面,不可能一直持续下去。

首节 上一节 2080/2115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直播带校花整蛊,全网后槽牙咬碎

下一篇:说好的直播算命,你让水友疯狂吃瓜?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