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垃圾?不,我们是科技之光 第2079节
从这个基地群向前可以有效支援西太平洋乃至天竺洋的军事行动,向后可以保卫米国本土不受侵犯。
从专业的军事地理角度来分析,檀香山群岛恰巧位于半径约4000公里海上圆周的中心位置,而在此范围内并无其他重要岛屿可做依托。
这种天然的地理优势,可以在最大程度上保护安全。
将檀香山作为米国在太平洋地区的战略中枢,既能发挥其对西海岸的安全防护作用,又可以保持对前沿基地群的支援和影响,正是最佳选择。
檀香山群岛还拥有距米国本土最近的深水良港——珍珠港。
港域面积约32平方公里,平均水深达13米,港内共有码头140余座,可容纳“尼米兹”级航空母舰在内的各型舰艇500余艘。
在殖民时代,为了争夺檀香山的控制权,东瀛和英吉利以及米国等多个强国发生过矛盾和冲突。
所以,东方想要通过西太平洋去攻击米国的本土,就必须拿下檀香山的控制权。
否则的话,东方的舰队必然会遭遇到巨大的困难和危机。
不过,想要拿下檀香山群岛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米国对于这个地方非常的重视,在东西方决裂前就常年部署数万兵力。
自从对抗开始后,更是持续增兵。
到米国发起白令海峡突袭战,这里的驻兵已经超过了十五万,可谓是防御森严.
第二七六零章 决定胜负的关键
在东西方两大阵营开战之前,陈锋作为非专业人士就曾断言,这将是一场规模空前惨烈的大决战。
为了防御东方有可能展开的海上与空中攻击,米国几乎全力以赴的将军事力量部署在西海岸,仅仅檀香山群岛就集结了超过一半的海上力量.
根据卫星侦查的数据,檀香山群岛基地部署的作战飞机超过了2000架。
这是一个非常惊人的数据,要知道这个世界上除了东方和米国之外,没有其他任何一个国家能够一次性拿出超过2000架的战机。
由此可见,米国对于这场战争的重视以及抵抗东方的决心。
就在新任大统领赶往欧罗巴进行秘密访谈的第二天,东方就发动了西太平洋海域的战争。
檀香山群岛军事基地,对于东方而言仿佛如梗在喉,是必须拔掉的一根刺。
否则的话就很难对米国的本土开展有效的打击,在战略层面上将处于一种被动的局面。
另外,开启西太平洋海域的战争也是对上次白领海峡一战的复仇。
米国作为世界上另一个超级大国,以前的世界霸主,竟然采取偷袭的方式对东方的军事基地进行直接的打击。
这也迫使着东方必须做出正面的回应,否则的话,将会引起连锁反应。
所以东方从正面发起了西太平洋海域的战争,但并没有采取偷袭的战术,而是选用光明正大的正面决战。
这并非是东方军事人员的思维迂腐,而是出于多个层面的考虑。
首先,东方作为新崛起的世界超级大国,必须以强硬的手段来维持自己的地位与形象。
但在采取强硬手段做出反击的时候,最好是能够在正面战争当中击败米国。
因为这牵扯到一个形象的问题,东方是新崛起的世界霸主,而米国是老牌的世界霸主。
米国人通过一战,二战以及上个世纪的历次战争都充分证明了自己的实力和地位。
但东方还没有在战场上充分证明自己,至少没有在一场足够有影响力的战争中证明自己。
天竺之战和毛熊发生的北部边境冲突,以及远征潘帕斯,这几场战争证明了东方的强大,却依然不够。
相比于上个世纪的一战和二战来说,这几场战争只是区域内的冲突而已。
所以东方需要以光明正大的手段证实自身的地位和实力,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
米国可以采取偷袭的方式,东方的反击如果也是侧面迂回的偷袭,起不到充分证明自己的效果。
另外,更加重要的一点是,米国人并不是傻子。
当他们采取偷袭的手段轰炸了东方的军事基地之后,就开始严加防御来自东方的偷袭。
所以,从现实层面来讲,想要对米国的军事基地发起偷袭,几乎不太可能。
毕竟在白令海峡军事基地遭遇偷袭之前,东方的戒备心没有那么高。
可在偷袭战发生之后,不管是东方和米国都提高了这方面的防御。
既然在现实层面无法进行偷袭反击,那么最好的付出就是正大光明的进行战斗。
所以经过了综合各方面的考虑之后,东方还是决定发起西太平洋海域的战争。
一场光明正大的对决,取得无可置疑的胜利,才能充分匹配现在东方的强大实力。
仅仅在战斗打响的第一天,米国人就惊讶的发现了一个现实。
除了轰炸机之外,他们部署在檀香山群岛的所有战机,平均每天出动两次。
这还只是战争的第一天,东方的进攻只是试探性的。
可即便如此,战斗的烈度都已经超出了此前的预估。
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战争,无论是规模还是烈度,都是超过了世人的想象。
甚至连双方的指挥人员,都对这样的结果感到惊讶。
第一天作战,米国人损失了202架飞机,同样,东方则损失了176架飞机。
从战损数据上来看,双方可以用旗鼓相当来形容。
虽说东方稍稍占据了一点点的优势,但还不足以积累成为胜利的钥匙。
因为东方毕竟是主动发起攻击的一方,相应的准备也更加充足一点,所以在第一天从战损比上占据一点儿优势是理所当然。
其实东方的主要优势是体现在战场之外的,那就是工业制造的优势。
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以现在米国的制造业水准,生产200架战斗机需要一个月的时间。
但同样的数字,对于东方而言,可能一个星期就足够了。
两国在工业制造的规模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才是最终决定胜利的关键原因。
用一句形象的话来说,那就是东方的血条更厚,经得起更大规模的消耗。
但米国就不一样了,他们必须借助盟友的工业实力来弥补自身的不足。
否则的话,他们根本就耗不起。
米国的防务机构在接到第一天的战报之后,几乎所有人都坐不住了,立刻向前方的指挥官发电询问。
如果第一天的损失就这么大的话,那么接下来这场战争的烈度将会有一个重新的评估。
部署在檀香山群岛的2000架作战飞机,根本就经不起多少天的消耗。
损耗数字与站前预估的巨大差异,将直接影响整个战略计划。
当战争打响的那一刻开始,东西方两大阵营都没有了任何的退路。
所以米国人就算是咬着牙,在西太平洋海域的战争中,也必须坚持下去。
第一天的作战就损失了200架飞机,这预示着未来战争烈度一步步提高之后,每天的损失只会更多,而不会减少。
想在这种规模的战争中坚持下去,米国人就必须保证每天能够生产出至少300架飞机。
这个数字如果放在战前的话,估计所有的米国人都会用难以置信的语气说不可能。
可如今,这却是一个血淋淋的现实,迫使着米国必须做到。
当然了,在实际的战争当中,双方肯定还会做出战术方面的其他调整,尽量避免自身的损耗。
可即便如此,决定战争胜败的仍旧是后勤保障,而并非是多么巧妙的战术安排.
第二七六一章 正面的对决
西太平洋海战带来了空前的影响,世界上最强的两个超级大国终于开始了正面对决。
这不是闪击战,也不是战术偷袭,而是一次实打实的战略大碰撞。
米国在西太平洋海域并非只有檀香山一个基地群,还有其他星罗棋布的军事基地,实际控制着附近大多数的岛屿.
除了几个大型军事基地拥有着完善的立体防御体系之外,其他岛屿的防御力并不算太高。
为了赢得这次战争的胜利,米国必须防止东方对西太平洋岛屿的渗透和夺取。
因为一旦夺取了岛屿,以东方的基建能力而言,可以轻而易举地在短时间内打造出一个又一个的海上军事基地,并以此为中转站,加强下一步对檀香山的攻击。
所以战争从一开始,就已经进入到非常激烈的状态。
东方的战机掩护着登陆作战人员,不断占领附近海域的岛屿。
与此同时,米国也采取类似的方式,实施反登陆作战。
不仅如此,他们还要用登陆作战的方式,去夺回被东方占领的岛屿。
双方的伤亡都在迅速增加,如果米国今天不能将东方的登陆力量击退,那么第二天就会面临更加严峻的局面,更加惨痛的伤亡代价。
两国之间的武器装备处于同一技术水平,甚至连实际战术都相互了解。
所以这场战争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会成为消耗战,双方谁都没有特别明显的优势,能够出其不意地迅速取得胜利。
在战争爆发之后,双方的指战人员看着地图,都在绞尽脑汁地寻找着胜利的钥匙。
上一篇:直播带校花整蛊,全网后槽牙咬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