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垃圾?不,我们是科技之光 第2066节
正是由于经济基础的不同,所以米国在西方阵营中的话语权迅速提升。
欧罗巴各国不得不俯首听命,纷纷聚集在米国人的羽翼下。
所以西方阵营的凝聚力也在不断提升,当然还是比不上东方。
目前,西方阵营的现状,也是东方决定直接攻击米国本土的主要原因。
米国的经济体量已经占据了西方阵营的70%,如果不能击败这个国家,那么东方就永远不可能赢得最后的胜利。
假如东方像以前计划的那样,在陆地上直接攻击欧罗巴各国,那么未来米国在西方阵营中的经济占比会继续攀升。
这只会加强欧罗巴各国对米国的依赖,进一步提高西方阵营的凝聚力。
在陈锋看来,直接进攻米国是一个非常正确的战略选择。
只要正面击败了米国,那么西方阵营就会立刻成为一盘散沙,失去大部分抵抗能力。
但对于东方来说,跨越万里之遥去击败另外一个超级大国,难度之高是可想而知的。
为了尽快完成这一战略部署,为了挽回白领海峡战争对东方战略层面的损失,现在朱雀集团接到了防务机构的大批订单。
这批订单主要集中在空天运输器上,也只有这种运输工具能够打破地理层面的阻碍。
所有人都很清楚,想要在白令海峡继续建设军事基地,已经是不太可能的事情。
为了本土防御,米国人已经没有了任何的顾虑,这一次的偷袭战足以证明。
所以摆在东方面前的最优选择,就是利用空天运输模式对米国进行进一步打击.
第二七三九章 相同的困境
白令海峡军事基地遭遇到偷袭,这代表着东西方两大阵营的对抗进入到了新的阶段.
无论是东方阵营还是西方阵营,都无法再像以前那样一步一步的实现自己的战略部署,对抗的节奏在骤然之间加速。
其实,这一场全球对抗的本质还是东方和米国之间的对抗。
当这两个主角开始直接对抗的时候,节奏就变得不可控制起来。
米国人一开始想的是躲在后面看戏,复制上个世纪两次世界大战的辉煌胜利,等到最后对手精疲力竭的时候,再开始登场发力。
可东方显然识破了这种计谋,并没有直接攻击欧罗巴各国,而是将主要的目标锁定在米国的身上。
这么一来,两个超级大国之间就爆发了,最为直接也最为激烈的冲突。
因为米国人非常清楚,一个超级大国是轻易不会改变战略目标和部署的。
无论他们是否进行主动的反击,都不能改变东方要攻击米国本土的计划。
既然如此,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
在西方文化里,从来都不存在什么温良恭谦让,也不存在什么师出有名。
当生存遭遇到危机的时候,他们会以更加激烈的方式去应对外界的刺激。
很多人都觉得,米国人攻击东方的军事基地肯定要做长时间的争论,因为这是一个关乎存亡的重要问题。
但这只是站在东方的角度上去考虑这个问题,而不是站在西方人的角度上,以西方的思维方式去考虑目前的战略局面。
东西方文化有一个非常显著的差别,那就是西方人更具有冒险精神,或者说更具有主动侵略性。
一旦事态朝着不利的方向发展,西方往往会采取追尾激烈的手段来捍卫自己的安全。
所以在西方人的眼里,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在战争中是可以使用的,而且根本就没有东方那么多的顾虑。
就像这一次的偷袭,在东方人看来,作为一个超级大国,是不应该采取如此卑劣的手段。
可在西方人看来,这是一种非常正常的反应,并不过分。
文明的视角不同,思维逻辑的方式不同,得出的结论自然就不同。
东方在遭受到攻击之后,也开始加快了战备的速度。
比如说陈锋就接到了防务机构的电话,要求龙腾集团和朱雀集团以及东方文化集团必须严格遵守战时条例。
也就是说,从现在开始,龙腾集团和朱雀集团不再以市场需求为主要的生产目标。
防务机构将派遣专门的团队入驻,一切的制造生产都以战争为最优先供级别。
这就是说,从现在开始,这两家生产企业已经成为了受管控的目标,必须朝着军备物资开始倾斜。
无论是古代的战争还是现代的战争,从本质上来说,最终拼的还是后勤物质的保障。
谁的后勤物资更为充足,谁就可以取得最后的胜利。
比如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轴心联盟攻势如火,日耳曼更是在短短的时间之内横扫整个欧罗巴。
你当时的双方战场态势来看,轴心联盟取得最后的胜利,只是时间的问题。
可如果以更高的战略眼光来评判当时的局势,就会发现,轴心联盟在物质保障方面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
如果单纯以战场上的表现来进行分析,可以说,轴心联盟的士兵表现的更为凶猛,看上去胜算更高。
可当时的米国拥有着全球第一大生产能力,而其他国家则拥有着广袤的土地,能够供应更多的资源物资。
所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了三年之后,轴心联盟的扩张势头戛然而止,进入了扩张转为防守的收缩姿态。
这一场世界大战历经数年,最终轴心联盟并不是败在了战场表现上,而是败在了后勤物质上。
如今,东西方两大阵营进行直接的对抗,战场上,双方很难在短时间内分出真正的胜负。
因为双方都有非常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都拥有着充足的人力资源保障,一两场大型会战的胜负根本不能影响局面的趋势。
比如这一次东方的白领海峡军事基地遭遇到了偷袭,损失惨重。
可这种损失对于整个东方的军事实力而言并没有太大的影响,只是一次战术上的成败而已。
东方可以在短时间内补充损失的兵力和物质,甚至毫不费力。
所以说,东西方两大阵营最终拼的还是后勤保障能力。
这也是两大阵营在国际上不断拉拢盟友的主要原因,并不是说指望这些盟友能够在战场上提供多大的帮助。
而是盟友越多,未来在后勤物资的补充上就会越及时,越充足。
从这一方面来看,东方并不占据着明显的优势,但也不处于明显的劣势。
双方可以说是互有优劣,所以才会造成目前这种势均力敌的僵持局面。
对于当前的局势而言,双方的势力范围已经正式接壤,但彼此都是守强攻弱的局面。
谁主动攻击另一方?谁就要承受更大的损失,承受更大的物质消耗。
就像现在东方想要进攻米国的本土,就必须克服地理上的距离。
跨越万里之遥的大海,构建出一条完善的运输链。
同样,西方阵营想要攻击东方的话,也需要克服种种障碍。
东西方两大阵营陷入了同样的困境,那就是谁是防守的一方,谁占据的优势就更大。
双方的科技水平没有差距,都可以针对性的破解对手的攻击战术。
科技的发展也让双方的同质化越来越严重,简单一点来说,双方在战场上执行的战术是非常相似的。
敌我之间都非常的了解,自己懂得运用的战术,对手也同样懂得,反之亦然。
在这种情况下,率先发动攻击的一方,肯定要付出更大的代价。
这也是东方在遭遇到袭击之后,并没有立刻对米国展开直接报复的主要原因。
因为想要攻击米国的话,就必须克服距离上的障碍.
第二七四零章 有利有弊
“我们能够赢得这场战争吗?”
局面发展到最危险的时刻,这几乎是每一个人心头都会存在的疑问.
尤其是秦瑶,作为从小从京城长大的人来说,她的心态在战争爆发前后,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
在战争爆发之前,她对于东西方两大阵营的全面战争有着一些天真的幻想和期待。
可是当真正的战争爆发之后,心头又不可抑制的滋生出恐慌的情绪。
原因很简单,对于未来的事情,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100%的进行确定。
而当后果特别严重的时候,即便是存在着1%的不确定性,仍旧会让人产生恐慌的心理。
当然了,这种恐慌心理不是太大的时候,并不能完全主导一个人的情绪。
所以秦瑶在外的表现还是一如既往,对于东方获得最后的胜利也是充满了信心。
但是,当她和陈锋单独相处的时候,内心的情绪就没有必要做过多的掩饰。
“一定会赢的,我们也必须赢得这场胜利,因为我们没有任何其他的选择。”
“全球化是一个大趋势,这个过程当中,会有一些非常严重的曲折,但最终整个世界肯定会整合成为一个大的市场。”
“全球化的趋势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很多人并不认可全球化,也有很多国家并不认可全球化,但这一趋势是顺应历史发展。”
“因为在全球化的过程当中,生产力会得到更大的提升,生产效率也会越来越高,就像人类从农业时代走向工业时代一样,这是一种历史的必然,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必然。”
“我们和西方之间最大的矛盾就在于,未来的全球市场究竟由谁来主导?”
上一篇:直播带校花整蛊,全网后槽牙咬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