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垃圾?不,我们是科技之光 第2062节
前段时间,西方阵营内部经过了大幅度的调整,米国通过种种强硬的手段,开始将指挥权集中起来。
他们不仅强力清除了欧罗巴各国内部的反对派,还借机控制了这一地区的经济命脉。
可以说,米国在西方阵营中的话语权变得空前强大。
这也使得西方阵营的凝聚力逐步增强,米国一步步占据了阵营内部的主导地位。
但不得不说的是,即便是米国用尽了各种各样的手段,却还是无法让西方阵营达到东方阵营的凝聚力。
这是由于两大阵营有着本质的不同,西方阵营更像是一个松散的联盟,当初是由几个世界强国一起协商组成。
米国虽然从一开始就占据着阵营的主导权,却也并非没有任何的竞争对手。
从上世纪50年代直到现在,即便是所有的西方人,也认为西方阵营是一个联盟,各成员国之间应该是平等的关系。
尽管这只是名义上的平等,却依旧决定了西方阵营的本质,松散的联盟关系。
去东方阵营却完全不同,阵营的核心是东方,无论是经济还是军事,以及文化上都占据着绝对的主导地位。
其他的成员国都是围绕着东方,然后形成了东方阵营。
所以东方阵营从建立的那一刻起,东方就拥有着绝对的话语权,并且具备天然的主导地位。
其实在这个世界上的大部分人看来,东方阵营和东方之间完全可以画上一个等号。
其他的阵营成员国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而且这些国家并不是坚定的反西方。
所以整个东方阵营除了东方之外,其他的成员国只是一些无足轻重的边边角角。
因此,东方阵营内部的凝聚力是非常高的,毕竟东方作为阵营的主体,拥有着绝对的体量优势。
也就是说,只要东方内部不出现任何问题,那么,整个东方阵营的凝聚力就不必担心。
哪怕其他成员国都纷纷叛变,对整个东方阵营的力量也没有太大的影响。
现在可不是50年前,拥有更多的人力资源,就可以在战场上形成直接的优势。
目前已经进入到高科技化的时代,信息化都已经过时了,数字化已经完全成熟,智能化的时代轰然开启。
在这种情况下,人口数量的优势反倒不是那么的明显。
就比如说天竺也拥有14亿人口,但这个国家远不足以和西方阵营进行对抗。
所以人口优势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但和历史上相比,这一影响已经被削减到了最低。
在科技方面,存在显著差距的前提下,人口优势并不足以抵消科技上的落差。
但假如双方在科技层面没有差距的话,那么人口体量的优势就会凸显出重要作用。
还是非常简单的对比,14亿人口的天竺连西方阵营的核心成员国都无法战胜,但同样14亿人口的东方,却可以和整个西方阵营对抗,并且逐步取得优势。
同样的都是14亿人口,但所能爆发出的能量却完全不在一个等级。
也是因为这样的一个原因,全球大部分人将东方阵营和东方之间划等号,认为东方阵营就是东方,而东方也是东方阵营。
与此相比,西方阵营内部的情况就要复杂的多。
米国人虽然已经取得了主导权,但西方阵营和米国之间却不能完全划等号,没有人会认为西方阵营就是米国。
这种显著的不同,导致了两大阵营的凝聚力完全不同,在资源和力量的调动方面,也呈现出迥异的差距。
就像现在的欧罗巴各国,虽然已经臣服在米国人的脚下,但他们却并不想充当炮灰的角色。
米国人命令欧罗巴各国在防线附近主动挑起冲突,希望可以进一步刺激东方的反应。
对于这一指令,欧罗巴各国很默契地做出阳奉阴违的选择。
他们可不希望再次引起东方的关注,在有选择的情况下不想成为米国人的炮灰.
第二七三三章 一次冒险的偷袭
东西方两大阵营陷入了新一轮的紧张对峙,这将会是更大规模战争爆发的导火索。
双方都不会退缩半步,已经没有了任何所谓的缓冲空间。
在西方阵营内部明显产生了一种分化,欧罗巴各国更希望战场在太平洋海域爆发,准确的说是在白令海峡附近爆发。
对他们而言,最理想的结果就是东方人登陆米国的本土,两国展开旷日持久的大决战。
这会在最大程度上减轻欧罗巴各国所面临的防御压力,让他们得到喘息之机.
东方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敌人,是人类历史上最强大的工业国,其工业产能目前已经接近全球的一半。
面对这样的敌人,不管是欧罗巴联盟还是米国都不想首当其冲。
同样,米国人最初制定的战略计划是引导东方进攻欧罗巴诸国,将整个欧罗巴当成是未来的主战场。
从这一点可以看出,西方阵营内部的两大核心都希望对方成为消耗东方的炮灰。
前两次世界大战给欧罗巴各国带来了惨痛的教训,让他们至今仍旧心有余悸。
他们不想再重蹈覆辙,让自己的家园沉沦在战火之中,最后变成一片废墟。
但米国人从前两次世界大战当中收割了足够的好处,这也让他们产生了一种思维上的路径依赖,总是希望可以复制以前的辉煌战果。
这就导致了西方阵营内部出现了新的对抗苗头,当然这种趋势还是非常微弱的。
因为目前欧罗巴各国的军事和经济都越来越依赖米国的帮助,他们已经不能挺起腰杆子,光明正大的说不。
面对米国下达的指令,他们并没有拒绝,私底下却采取了消极抗拒的态度。
欧罗巴各国的军事力量并没有在防线附近持续挑衅,他们不想激怒这个可怕的对手。
对于这种阳奉阴违的态度,米国人也没有太好的办法。
毕竟现在双方是亲密的盟友,不可能因为这件事情彻底翻脸。
况且只有整个西方阵营凝聚在一起,才有实力对抗东方。
当战争爆发之后,米国人不可能再大幅度的调整西方阵营内部的话语权。
这种做法只能让盟友们离心离德,更不利于未来的战争。
所以米国派出了一支代表团访问欧罗巴,其目的就是督促欧罗巴各国尽快调动军事力量,给东方在西线施加足够的压力。
只有东方感受到了足够大的压力,才会将战略目光从白令海峡重新转移到欧罗巴。
西方阵营内部正在进行战略上的大调整,这也是一种话语权的争夺。
虽然算不上非常明显的内讧,但双方之间的矛盾却是清晰可见的。
即便是最亲近米国的欧罗巴国家,也不愿意看到自己的家园在战火中成为废墟。
西方阵营内部的两大集团,再一次出现了核心利益上的分歧与矛盾。
这种矛盾对于东方而言可谓是天赐良机,可以让他们有更充足的空间与时间去做下一步的战略准备。
但所有人都不知道的是,就在米国派出谈判代表团准备和欧罗巴各国进行协商的同时,一个冒险的军事计划已经在暗中实施。
2月11日清晨,米国防御机构的负责人向太平洋舰队司令官发达了一条绝密的指令。
他授权太平洋舰队的司令官攻击东方部署在白领海峡附近的军事设施,准备一举铲除这一威胁。
2月11日,这个时间对于东方而言有些特殊,是农历的除夕,也就是这一年的最后一天。
2月12日就是春节,在东方文化中是一年最为重要的节日,也是合家团圆的日子。
米国人选择在这个时间进行突然的攻击,显然是想要进行一场偷袭。
当然,他们也非常清楚,这样做的后果就是彻底激怒东方。
有可能让东方继续将更多的力量集中在白领海峡,投入更多的精力用来攻击米国的本土。
但米国有不得不这样做的理由,他们已经不可能再继续等下去。
东方有一个外号叫做基建狂魔,隔着白令海峡米国的军事勘察人员,每天都能看到对岸的军事设施,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完善。
时间拖得越久,东方在白令海峡附近的军事部署就越齐全。
现在的欧罗巴各国显然不想成为吸引东方火力的炮灰,这种核心利益上的分歧,不是派一个代表团就能谈妥的。
换位思考一下,米国人感觉自己的盟友也不会很快妥协。
但现在的时间站在东方人的那一边,拖得越久,形势对米国人越不利。
既然没有办法在短时间内吸引东方的火力,那么他们只能用军事冒险的方式,暂时解除白领海峡附近的威胁。
至于未来的战略如何进行调整?那毕竟是以后的事情。
可打掉东方在白令海峡的军事部署,是现在的致命威胁。
之前米国人派出谈判代表团,并且不断的和欧罗巴各国产生争执,其实只是对外放出的烟雾弹。
表面上,米国人似乎正在竭尽全力强迫欧罗巴各国去充当炮灰。
可实际上,他们并没有将希望完全寄托在自己的盟友身上。
尽管东方是世界第一工业大国,也是当前的世界第一工业强国,但米国在面对这个庞然大物的时候,却并没有多少心理弱势。
从历史上来看,米国人一直都习惯于低估东方的实力。
所以大部分米国精英阶层认为,可以凭借着自身的实力将东方人阻击在国门之外。
只要摧毁了白令海峡附近的军事设施,那么东方未来也只能望洋兴叹。
毕竟两国之间相隔着茫茫的太平洋,直线距离都接近一万公里。
上一篇:直播带校花整蛊,全网后槽牙咬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