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垃圾?不,我们是科技之光 第1892节
这种机会用百年难遇都不足以形容,应该是千年等一回。
面对这种至关重要的历史机遇,任何一个有识之士都不会轻易错过。
而对于那些较为落后的国家来说,这更是一次无法拒绝的机会.
第二四九一章 核心利益的直接碰撞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秦瑶开始了空中办公的模式。
凡是提交了申请意向书的国家,本着对项目负责任的态度,她都要去实地考察一下然后拿出一份完整的调查报告。
空天运输项目关系到朱雀集团未来的发展空间,能够帮助秦瑶实现反超郑富真的执念.
对于这个项目,无论怎么重视,都不为过。
只要签署正式合同的国家越多,扩展的新型物流中心越多,那么空天运输模式的推广速度就越快,朱雀集团的发展也会步入一个新的阶段。
围绕着空天运输项目,牵扯了很多很复杂的因素,这里面不仅仅有商业层次的因素,也有政治方面的影响。
全球范围内,最不希望看到空天运输项目得到普及的就是西方阵营。
对于他们来说,这简直就是拿着刀往他们的心脏上捅,是一种绝对致命的伤害。
以航海运输为基础诞生的海权是西方阵营强盛至今的根本原因,也是他们的命根子。
当初在外北战争期间,西方人宁可将让毛熊交出陆权,也不想让东方染指海权。
由此可见,西方的精英们一直都很明白自己的根本利益是什么。
陆地上的疆域大小并不是他们最关心的问题,海洋上的关键通道掌握在谁手里才是最核心的利益。
所以东方一口气吃掉了毛熊3/4的领土,占领了整个北寒带,西方都可以采取默默退让的态度。
可一旦东方的舰队前出马六甲,进入深海远洋区域,西方就会立刻做出强烈的反应。
他们对于海权的看重,是一种血脉上的传承。
以文明的属性来进行划分,在很多时候都会将西方文明划归为海洋文明,或者是海盗文明。
作为海洋文明的代表,西方肯定不允许任何势力染指海权。
至于陆权,从始至终都不在西方的掌控范围之内,历史上他们也没有获得过。
所以西方人对丢失陆权,没有太大的应激反应。
他们反而觉得用这样的利益让步来暂时满足东方的胃口,缓和当前的局势是很有必要的,争取更多的时间。
所以西方人才会坐视毛熊的溃败,而没有直接派兵参战。
反观当初在南部海域,西方人可是撸起了袖子,直接赤膊上阵。
在马六甲海域的附近,西方联合天竺的舰队和东方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战斗。
战斗规模之大,堪称是二战结束之后,历次海战之最。
在那场战斗当中,东方取得了明显的优势,并且靠着地缘位置的便利,实际上控制住了马六甲海域。
因此,扼守此地咽喉通道的狮城,才会迅速的倒向东方。
但这一步已经是西方的底线,他们在退出南部海域的同时,派出了大半海上军事力量,驻扎在天竺海域。
这一举动,展现出了西方破釜沉舟,准备倾力一战的决心。
当然了,这也是一种表态,用行动来告诉东方全面战争的导火索有可能被点燃。
只要东方的海上势力范围进一步扩张,那么西方就不得不咬着牙过来拼命。
对于西方展现出来的决战姿态,东方也没有进一步去刺激对方,而是有条不紊地开始经营自己的势力范围。
南部海域的西方势力虽然被驱逐了出去,但当地人却并不服从东方的管控。
所以在前段时间,东方才会对吕宋发起了突然的行动,并完成了对当地的控制。
这一系列的行动,都是为了东方的战略目标服务的。
在东方的战略计划当中,一步一步稳扎稳打的扩张势力范围才是上上之策。
如果依靠着强大的国力,将势力范围进行无限的扩张,那么只能虚耗自身内部的积累,快速的从实力巅峰滑落。
超级大国之间的较量,向来是一个比拼内力的过程,上来就打生打死,只能让第三方获益。
在这个世界上,并不只存在着东西方两大阵营,还有其他以国家为计量单位的势力范围。
比如说天方世界,就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另外,毛熊和天竺在严格意义上也不属于西方阵营。
他们只是和西方有了共同的敌人,所以在一起抱团取暖而已。
如果未来的有一天,东西方面临着同归于尽的处境,那么毛熊和天竺会立刻跳反出来。
所以东西方在对抗阶段,每一步战略都是小心翼翼的,轻易不会进行冒险。
东方对于中东板块的试探也是找了陈锋作为中间人,去扶持阿勒德这个代理人。
从始至终,东方都没有直接参与进去,避免和西方直接开战。
同样,东方对吕宋以及西域的用兵,西方也没有直接插手,只是暗搓搓的用援助物资来怂恿毛熊和天竺参与。
另外,在关于西域的问题上,奥斯曼也是主要的参与方。
所以从最近两年东西方阵营的对抗过程来看,双方都保持着基本的默契,没有上来就冲着对方的核心利益下手。
这是对实力的一种尊重,势均力敌的对手必须进行小心翼翼的试探。
在这段时间内,东西方保持的默契,让他们的矛盾没有升级激化。
但空天运输项目的开展,却让这种默契暂时被打破。
西方绝对如何都无法容忍空天运输代替航海运输,这可不是边边角角的利益争夺,而是核心利益的直接碰撞。
现在空天运输模式并没有在全世界范围内普及开来,所以西方尚且可以忍耐静观其变。
可一旦这种新型的物流模式成为世界贸易的主流,那么西方就被逼到了墙角,再无其他选择。
因为他们如果继续等待下去的话,自身的所有优势都会迅速消失。
以海贸为基础的经济体系也会迅速崩溃,他们会再次重温中世纪的黑暗时代。
这也是东方当初没有选择大力支持空天运输项目的原因之一,毕竟现在还不是进行最后对决的是时机。
但在这个世界上,一切都是在不断的变化之中。
风起云涌的国际局势,让东西方之间的利益博弈陡然变得更加紧张起来.
第二四九二章 翻天覆地的变化
最近两年的时间里,西方在国际局势上可谓是节节败退,丢掉了以前所积累的大半优势,变成了弱势的一方。
这里面的原因非常复杂,但值得肯定的是,西方制定的战略并不是空中楼阁,而是基于现实角度上的考量。
只可惜的是,东方表现出了韧性,超出了所有人的意料。
在西方的重重封锁下,东方的产业升级居然顺利完成,这本身就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
因为产业链的升级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关系到整个科技工艺的提升。
以东方的科技积累和技术储备来看,并不具备顺利升级的可能。
更何况,产业的升级需要市场的买单,东方的人口基数虽然大,但以前的市场消费力却严重不足。
所以,西方的相关专家经过了无数次的计算,才制定了产业封锁以及市场脱钩的打压策略。
整个计划的每一个环节都是经过了精密的测算,正常情况下,应该不会出现太大的纰漏。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西方对于东方高科技行业的打压最明显的案例就集中在芯片产业。
芯片并不是一个单一的行业,上下游牵扯到许多的产业链,单单是一个制造芯片的原材料,就牵扯到很多高科技的专利。
所以,西方针对东方制定的策略,就是先切断高端芯片的供应,然后再切断光刻机等芯片制造仪器的出售,接着就是更大范围内,包括光刻胶,单晶硅的供应中断。
以西方专家在该领域内的经验来进行推断,至少在5到10年之内,东方的光刻机技术不可能追上西方同类产品的步伐。
这种估计严格来说是非常保守的,如果按照当时东方光刻机技术的水平来看,与西方相差了足足有20年。
光刻机原理非常简单,光源通过透镜将芯片设计图投影在镜片上。
但这种仪器的结构却是非常复杂的,里面包含着数万个关键的零部件。
想要完整的制造一台最先进制程的光刻机,在这个世界上,仅靠一个国家的科技实力是无法完成的。
即便是当时科技最先进,经济最发达的米国,也不能凭借着一己之力单独制造出一台最先进制程的光刻机。
光刻机被称为半导体工业上的皇冠,其复杂程度超出了常人的想象。
数万个关键零件甚至是超过十万的零件,来自数个国家的十几家企业进行供应。
这些企业都是各自行业内的佼佼者,代表了该技术领域内的最高水平。
镜头是来自日耳曼,光源的技术和专利来自米国,高功率激光器又来自另外一个国家的头部企业。
所以,光刻技术并不是一项孤立的技术,从材料科学到工程软件,从机械设计到等离子体,从高频控制到cmos相机……
这就像是一座高楼大厦,从打下地基开始,一层一层的建设起来的。
上一篇:直播带校花整蛊,全网后槽牙咬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