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垃圾?不,我们是科技之光 第1839节
最关键的问题是,这种重建的过程需要消耗大量的资金,且制造成本难以和东方相比较。
一个新建的工业产业链,各种生产成本肯定是比较高的。
而东方是世界第一工业大国,有着成熟的产业模式,早已形成了规模化的效应。
比如制作一件衣服,从棉花到纺织再到化工染料,然后设计定型,这一系列的环节都可以在东方内部完成。
且由于规模较大,可以最大限度地节约成本。
反观现在西方努力构建的产业链,几个生产环节往往分散在不同的国家。
既没有形成规模化的优势,也难以完成一站式的生产和采购。
假如说不计算成本的话,西方现在重塑的供应链已经可以满足基本的工业品需求。
可问题是,大众消费的工业品对于成本是最敏感的。
一旦价格过高,直接影响日常的生活质量。
而且工业品购买价格高,自然就会挤压消费者的其他支出。
因为每个消费者的收入是有限的,所以消费支出也是有限的。
这也就导致了西方陷入了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不同矛盾之中,经济形势也大不如前。
工业品的涨价,导致了一部分通货膨胀。
而挤压其他消费的结果,又让人们开始收紧钱包。
因此,现在西方构造的新经济贸易体系对外的吸引力并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
他们有资本,有市场,却难以满足各国的采购需求。
反观东方以前的短板在于市场,每年对外采购的额度远不如西方阵营,所以各国还是更乐意和西方保持贸易通畅。
可现在随着产业升级成功,经济转型完成,东方的体量越来越大,市场进口额度越来越高。
目前东方每年的进口总额已经和西方相差无几,成为了另一个并驾齐驱的消费市场。
弥补了消费市场的短板后,东方的经济贸易体系对各国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吸引力。
同时,东方不仅有足够的市场容纳各国出口的产品,还有充裕的工业品可以满足各国的采购需求。
这些工业品的制造成本和采购价格比西方同类更低,且质量更好,更具备市场优势,可以有效地降低各国的通货膨胀.
第二四一九章 观点不同,不能低估敌人的疯狂
空天运输项目启动仪式顺利结束之后,陈锋就准备前往沙漠国和阿勒德会合.
但在临行之前,他与防务机构的负责人就当前的国际局势,进行了一场私人之间的谈话与交流。
世界格局的变化,对于企业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作为一名成功的企业家,陈锋对世界格局的变化非常敏感,并可以精准的把握住由此带来的市场变化节奏。
两人在很多事情上都有着共同的观点,唯独在对西方的评价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在防务机构的负责人看来,西方的上层精英很清楚,现在的国际格局与双方的实力对比,所以他们不会轻易发动战争,更不敢主动挑起全球大战。
这是基于理性逻辑上的一种判断,毕竟没有任何一方希望战争的结果是相互毁灭。
但对这种观点,陈锋却持有不同的态度。
他认为,东方很多人都低估了西方上层精英的疯狂和决心。
由于多年来形成的一种错误印象,使得东方人觉得西方难以承受巨大的伤亡代价,对于生命非常重视。
这是由于西方好莱坞电影长达几十年不懈的宣传,才使得外界有了这种错误的印象。
可事实上,控制西方的上层精英远比人们想象中更加的疯狂,更加的冷血。
以西方的文化传统来进行分析,会发现他们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冒险精神。
在战争面前,他们并不会顾虑太多的伤亡,反而很容易激发出死战到底的决心。
大部分影视作品都将西方宣扬成自由和美好的象征,认为他们是追求和平,尊重生命的权利。
可实际上,在西方生活过的人都很清楚,西方人骨子里是好勇斗狠的。
所谓的零和博弈,在他们眼里是一种天经地义的道理。
什么共存共赢,这种理念在西方并不是主流意识,甚至很少有西方人真正相信。
可惜的是,大部分东方人都接受这种论调,并且幻想着有可能和西方共同创造一个美好的未来。
这种天真的幻想是缺乏对现实的思考,根本原因是对西方的不了解。
所以现在出现了很多奇怪的论调,有些人认为,西方的上层精英会仔细核算战争的成本,当损失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会自动退缩。
他们从吐火罗退兵,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可事实上,这些人只看到了一个局部的案例,却并没有将全局进行联系和分析。
西方之所以主动退出吐火罗,是因为他们发现了一个可怕的敌人正在崛起。
面对一个强大的敌人,西方的本能反应就是集中力量进行压制。
所以他们从吐火罗撤兵,其根本原因在于需要将力量集中起来对付东方。
如果仔细阅读那段时期内西方调兵遣将的一系列行动,就可以很轻松的推理出他们的最终目标。
陈锋曾经和西方人打过很多次交道,彼此都算是老对手,老冤家。
所以他对这个称霸了世界数百年的族群或者是文化非常的了解。
在进入全面对抗的阶段,西方的行动并不总是小心谨慎的,这一点和东方有着显著的区别。
他们往往会在某一个时刻表现的非常激进,甚至会做出开启全面战争的姿态。
而当对手并不买账的时候,西方人是有勇气将这种姿态转化为现实行动的。
假如对手被吓住了,他们就会以此为手段进行极限施压,攫取战略利益。
比如历史上非常著名的加勒比导弹危机,其整个过程中,足可以看出西方上层精英的疯狂和孤注一掷的勇气与决心。
这一历史事件的起因是西方在奥斯曼部署了中程导弹,瞄准了毛熊。
为了扳回一城,毛熊四处寻找机会,最终采取主动出击的方式,秘密地在加勒比部署了中程导弹,并且还携带了核弹头。
西方在加勒比发现了中程导弹之后,就立刻发起了猛烈的回击。
他们集合了所有的作战力量,对加勒比实施全区域的包围,并调集出了战争所需的物资,启动了防御核袭击的种种预防措施。
与此同时,西方在世界各地的军事力量也立刻开启了高度戒备,所有的导弹全部进入待发射状态。
68个空中编队护卫着8艘航空母舰,有90艘战舰组成了庞大的舰队紧急出动。
当时西方摆出来的架势非常明显,要么毛熊主动撤出这些中程导弹,要么全面开战。
西方以实际行动向全世界表明,他们已经准备好迎接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到来。
核战争一触即发,全世界都被笼罩在阴影之下。
毛熊也没有想到,西方的反应这么大,他们通过情报机构获悉:如果在24小时之内不给出答复,西方将立刻进行攻击。
这种疯狂的决然,让毛熊大为震惊,不得不做出让步。
后来很多人都以为西方伪装出疯狂的姿态,只是想将毛熊吓退,并没有真正开战的意图或想法。
可事实上,通过几十年后的文件解密可以看到,那并不是西方的虚张声势,而是真实的战略决心。
西方的军事人员在开战的问题上没有任何的犹豫,并且进行了详细的战争推演。
他们拟定了多套进攻方案,并推算出战争将给己方带来3600万到8000万人之间的伤亡。
但能够做出决定的那些上层精英们,并没有因为这个庞大的伤亡代价而产生任何不忍的情绪。
在他们眼里,这些生命已经被抽象化为数字,并非是活生生的血肉之躯。
在西方的军事运行规则中,只讨论数字,不会讨论数字背后的真实。
如果因为伤亡过大而选择退让的话,在西方文化中会被视为是一种懦弱和缺乏男子气概的表现。
好勇斗狠的亡命风格才是真正的西方文化,所以他们才会掀起两次世界大战。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西方对于人口伤亡的承受能力异乎寻常的强大。
同时,他们的底线也非常低,如果可以获取胜利的话,即便是死掉一半的人口,也不是一个不可以的选择。
未来东西方还会持续的进行全球对抗,在这种对抗中,双方将频繁的试探对手的战略决心和底线。
一旦西方人发现东方的战略决心,没有想象中那么强,底线也比西方更高,那么他们就会利用这种优势。
他们甚至有可能因此掀起真正的全面战争,依靠着更高的伤亡承受能力来获得最终的胜利。
所以陈锋一直以来的观点就是西方是一个疯狂的对手,且行事风格完全没有底线。
在西方人的眼里,爆发战争的必要条件要比东方低得多,所以西方人往往更容易被激发好战情绪.
第二四二零章 内部矛盾,合作中的打压
当时代的洪流奔涌而来,被大势裹挟着前进的人们往往是后知后觉的。
只有很少一部分人,可以产生先知先觉的预感.
上一篇:直播带校花整蛊,全网后槽牙咬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