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垃圾?不,我们是科技之光 第1515节
出于种种考虑,所以全球范围内只是流行了一段时间智慧城市的概念,却没有那座城市在现实中进行全方位的尝试。
有的也只是在局面改进,降低试错成本的同时,不断地试探摸索。
比如最近十年之内,东方的交通管理系统就经过了两次的大规模升级,将智能数据分析技术应用在实际交通当中,取得了相当显著的作用。
但这种尝试毕竟只是在某个方面,局部的改进不能形成整体的效果。
全球各地的大城市,在智慧转型上都做出了很多探索。
可他们都面临着同样的难题,在某个方面可以进行智能化的改进,却无法将全面晋级。
其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数据处理的能力。
一座城市,每一秒钟产生的数据都堪称海量。
这些数据都必须进行实时处理,不能延迟响应时间。
也就是说,这不仅需要处理庞大的数据,速度还必须非常快。
一座智慧型城市在面对各种意外情况的时候,响应时间必须及时到位。
在最短的时间内,就能针对情况做出处理结果。
这是一种非常大的挑战,因为城市是人类居住生活的综合体。
每一个数据的背后,都牵扯到了方方面面。
比如交通数据,就必须和气象数据相结合。
里面牵扯到方方面面,怎么在上下班的高峰期保持交通的畅通。
既要考虑道路的承载能力,也要考虑个人的目的需求。
正是因为太过复杂,所以才让各国都望而却步。
数据运算和处理,要消耗庞大的电量。
还要建造专门的数据处理中心,有着很高的要求。
另外,智慧型城市出现必然伴随着各种前端感应设施的普及。
就像摄像头可以将道路数据传输到数据库中,这就是前端感应。
说白了,这种设备就像是人体的神经,不断地搜集外界的各种数据。
这里面包括了加速度计、陀螺仪、磁力计、光线传感器,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等等。
要想配套这么多的感应设备,整个城市都要进行大规模的改造。
就像是燃气出现后,需要在全城范围内铺设管道一样。
这还只是前端感应设备,搜集各种信息数据的阶段。
当数据传输到数据处理中心,做出响应后,还需要后端的执行设备。
这么一算的话,投入的资金将非常惊人。
更重要的是,没有成功的先例。
不要以为智能化的道路是一撮而就的,其中也需要进行大量的试错。
当初交通自动控制系统的应用,就曾经出现过很多的漏洞和错误。
还有高速公路上自动识别收费的功能,也是在不断试错的前提下才逐渐完善。
但一座城市的智慧管理系统在前期出错的话,代价将更加昂贵。
因为智慧型城市是将管理和服务集中在一套系统当中,假如系统出现错误,整座城市的运转就有可能陷入瘫痪。
这也是各国没有轻易进行全面尝试的主要原因,不希望付出这么高昂的试错成本。
如今,陈锋想要在外北地区打造智慧型城市。
这是在白纸上作画,难度相对更低一点,而且完成度也更加彻底。
如果成功了,这套智慧城市管理模式就可以进行推广,引领人类文明的新征程。
即便失败了,也可以从中汲取到珍贵的经验教训。
人类文明和科技的进步,就是在不断的失败中吸取教训,不断地改进,最终成功。
所以东方的高层对于智慧城市的项目,持有非常热情,非常支持的态度。
他们都希望陈锋的探索,可以给东方的下一个十年或则二十年,找到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第二零一二章 专家的反对,气候的连锁反应
陈锋提交申请的两个方案,堪称是划时代的设想。
东方的高层就此展开了热议,接连举行了几次会议。
与此同时,关于智慧城市的概念也再次成为了舆论焦点。
连带着西北的生态改善,也引起了媒体的广泛关注.
这两项方案牵扯到了方方面面,也让很多专家学者在电视媒体上有了用武之地。
尤其是气象学和环境专业的学者,更是在节目上引经据典,发表着各自的观点。
“我首先要说明的一点是,西北的干旱气候主要是由于自然原因,这里深居内陆,距海遥远,再加上高原、山地地形较高对湿润气流的阻挡,导致本区降水稀少,气候干旱,形成沙漠广袤和戈壁沙滩的景观。”
“根据地层中风成沉积,风化沉积,以及古生物沉积的情况来看,西北干旱沉积的时代可以上溯到侏罗纪的晚期,或则是古近纪,距今足足有数万年左右。”
“当地的地形结构和周边环境,让这种干旱效应加剧,古特提斯海关闭和外围山脉隆起的地质改变,更是造成了盆地干旱效应的加强。”
“所以这是一个很严谨的科学问题,当地不存在保留水资源的功能,即便是输入水源也是无根之萍,会被阳光蒸发,然后通过大气循环转移到别的地方。”
“当然了,由于人类的频繁活动,也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尤其是古代对植被的破坏更是触目惊心,这也让西北储存水源的能力进一步下降,导致了目前这种恶劣的气候。”
“不过,这些改变的过程都是持续了数千年,上万年,乃至几万年的时间,即便是想要通过人力改善,我认为三到五年之内也不会太大改观,需要持续数百年才有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最后我要提醒陈锋先生的是,目前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大气中温室气体的含量日益增加,全球呈现出普遍温度升高的现象,这使得本就干旱的西北变得更加干旱。”
“全球气温的升空还降低的降水量,全球变暖对整个大气环流和降水分布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西北的土壤变得更加干燥,降水也会减少。”
“如果说西北是全球变暖的受害者,那么外北就是全球变暖的受益方,温度的升空让本来严寒的外北逐渐成为了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那里的降水分布也很均匀,唯一的缺点就是温度太低,而这一缺点也会被全球变暖所弥补,所以我认为将来外北和漠北地区将焕发出新的生机。”
“但西北就不一样了,生态环境将进一步恶化,干旱会加剧,陈锋先生方案更像是一种幻想,我个人感觉以他的知识结构和身份,不应该提出如此可笑的方案。”
“西北干旱少雨,所以直接东水西调,补充当地水源就能解决问题?事情哪有这么简单?如果只是保障西北大城市的用水,这还是可以商榷的。”
“可问题是,陈锋先生的方案是通过输入水源,对整个西方的生态环境做出改善,用注水的方式影响当地的气候,增加降雨量,这显然是不合适的。”
“在四十多年前,沙漠国也曾经进行过类似的尝试,他们使用了当时最先进的海水淡化技术,提炼了大量的淡化水,用来发展当地的农业。”
“这种做法也一度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效果,粮食丰收了几年,但最后一算经济账却发现,种植粮食的用水成本远远超过了粮食本身的价值,而且当地的气候没有任何改变。”
“目前人类科技发展是非常的先进,但还不足以达到以人力影响自然气候的程度,不要说改变一个地方的大气候环境,就算是改变一时的气象武器,目前也只在试验阶段。”
“西北的蒸发量非常高,远远超过了正常降水量,这就需要每年输入难以计算的水源,而且还要一直持续下去,至于形成水分的内循环,促使蒸发量和降雨量达成平衡,这似乎不太可能。”
专家学者对于西北生态环境改善方案,普遍保持着不认同的态度。
这根本就是异想天开,妄图用人力改变天时地利。
别的不说,单单是这些水如何运输到西北就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
东方的地理结构是西高东低,河流都是从西往东流。
这里面除了地势地形的原因之外,还受到星球自转的影响。
星球自转虽然是以比较缓慢的速度进行的,但却极有自己的力量,地球大气层和水体也受到了地心引力和自转力同步作用的影响,导致大气层和水体产生了环流自西向东的洋流。
俗话说得好,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如果是将西边的水输往东边,难度要降低许多,只要开挖河道水渠就能输送。
但要把东边的淡化水运往西边,那可就事倍功半了。
等于是将低洼处的水,搬运到高的地方。
这是逆流而上,肯定是吃力不讨好。
人类历史上,凡是违背自然规律的努力最终都会变成一场空。
况且,陈锋提出的方案中需要输送的水量不是一吨两吨,而是十几亿吨。
这么多的水,光是运输成本的问题就足以让人望而却步。
所以各路的专家学者,对于该项目都是反对居多。
其中的难度太大了,而且成功率还很低。
就算是把水输入过来,到时候也会被蒸发掉。
总不能每年都输送十几亿吨淡化水吧,那改造的成本也太高了。
而且,这些专家学者还有一条非常重要的反对理由。
那就是陈锋的方案,会给当地的生态环境带来不可预测的变化。
甚至有可能引起气候的连锁反应,影响到周边的地方。
比如输入的这些水被蒸发之后,会不会让周边地区降水大增,形成洪涝灾害?
这些连锁反应,也是必须要考虑在内的。
上一篇:直播带校花整蛊,全网后槽牙咬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