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言情> 养成系男神:听劝后,我成了顶流

养成系男神:听劝后,我成了顶流 第118节

  不顾陈舒婷那重新气成O型的眼神,李有志将身上的衣服脱吧脱吧换了便装,便带着在一旁偷笑的屠苏苏和刘猛等人向食堂奔去。

  三军未动,粮草先行。

  管他什么洪水滔天还是岁月静好,先吃饱饭再说!

  ……

  马上就要演出,兜里也不缺钱的李有志做东,在四食堂直接请所有参加演出的同学开开心心的吃了顿好的。

  下午五点,同尘社的演出大军就正式接管了音乐厅。

  相比于灼华社演出的大礼堂,音乐厅的规模其实要小一些。

  不过因为半圆形的布局和回声区设置,这边要是挤一挤的话,装个千八百号观众还是没问题的。

  这一次的话剧演出,可以说是动用了李有志所有能够调动的资源。

  舞美灯光道具,由传媒系的同学主导,带着三十多个舞美组组长进行布置。以音乐厅的巨幅电子屏幕为基础,李有志和校台那面的庄宏斌一起,用PS搞出了一整套的舞台造景。

  背景音乐则是找了音乐学院的同学过来帮忙。

  一通忙活,将所有准备工作搞定,已经是下午六点多。

  这边李有志等人刚刚换好了服装上好了妆,那边陈舒婷便大步走进了后台,使劲儿的拍了拍巴掌。

  “观众已经入场完毕,五分钟后开场。一会儿大家都不要紧张,就按照咱们排练的时候演!听我的调度,正常发挥,你们都没问题的!”

  “知道了老师!”

  临到演出,陈舒婷也不再说技术上的问题,安抚起了很多还是第一次走上话剧舞台的同学心态来。

  看到陈舒婷按照场幕登台顺讯,迅速而熟练的将所有演员都安排好,李有志默默的掀起了后台的帘子,探出身去看了眼观众席。

  好家伙!

  看到外面的阵仗,李有志的嘴丫子直接咧到了耳朵根。

  只见观众席头两排,上午时发了邀请函的那些校领导,校友和外校客人都已就坐。

  作为东道主的陈德禄,正坐在校长霍仁宏身旁侧身介绍着什么,引得霍校长连连点头。

  而领导和客人后面,那本来只能容纳五百人的观众席,已经是人满为患!

  很多后来的观众,甚至只能走到了音乐厅两旁的回声区席地而坐,饶有兴趣的谈论着等待着话剧开场。

  嘭。

  随着全场灯光暗去,现场的嘈杂戛然而止。

  舞台前的大幕缓缓落下,音乐厅的负责老师身着闪亮晚裙,手持话筒登上舞台。

  “各位领导,来宾,同学们,校外的友人们各位晚上好。欢迎诸位参加我校为五十周年校庆筹备举办的校园文化周,接下来的节目,是由本校影视学院同尘话剧社编导并演出的话剧作品,《典籍里的中国——天工开物》。话剧即将开场,请各位将手机调至静音,保持现场安静,以免干扰到演员的演出。谢谢各位的配合,并祝各位度过一个愉快的夜晚。”

  对台下所有人鞠躬致意后,全场的基础照明灯也尽数熄灭。

  观众席彻底安静了下来,就连不时响起的几声咳嗽都很快被压抑了下去。

  一片落针可闻的安静中,舞台右侧的半边大幕缓缓拉起。

  啪嗒。

  随着一声台灯开关的轻响,灯光给到了舞台上一个身着纯白色连衣裙女孩。

  她坐在舞台右侧一张安静的书桌上,光洁的手臂和侧脸被灯光照映得白到发光。

  此时的她,正无比认真的在翻看着一卷古书。

  注意到大幕拉开,她轻轻的将手中的书卷放下,看向了舞台。

  “1961年,湖南安江农业学校的试验田里,三十一岁的农校老师袁隆平,在地里发现了一株奇异的水稻。”

  随着她吐字清晰,如珠落玉盘的声音,舞台左侧的大幕徐徐拉开。

  “来来来,你们看看这个稻穗!”

  “穗子大,籽粒饱满,每个稻穗有八寸长!十多个稻穗向下垂着,哈,像瀑布一样!我数了,光这穗子就有两百三十颗籽粒!”

  “现在的高产水稻产量,亩产也不过五六百斤,如果每一株水稻都像这样,就能增产一倍!”

  “那就是亩产上千斤啊!”

  “对,上千斤。那样的话,我的禾下乘凉梦,实现了第一步。”

  “禾下乘凉梦?”

  “对啊,我梦见我们试验田里面的稻子,长得有高粱那么高,穗子有扫把那么长,籽粒有花生那么大!每个人都可以在稻穗下乘凉。”

  “要是真能实现这个美梦,那咱们全中国都不缺大米吃了!不,不仅是全中国,全世界都不缺大米吃了!”

  “哈哈,咱们明年啊,就用这株自然杂交的水稻做稻种,争取早日实现这个美梦!”

  “袁老师,水稻不是没有杂种优势吗?”

  “当然有,杂种优势是自然界的普遍现象。早在1637年,我国明代的《天工开物》中,就记载着养蚕业是如何利用杂种优势。我们要为自花授粉作物水稻的杂种优势利用,做一番探究。我相信只要找到正确的方法,禾下乘凉的梦,一定会成为现实!”

  舞台左侧的灯光,随着袁隆平演员坚定不移的语气,逐渐暗去。

  灯光再次给到那手捧书卷的女孩,她施施然从书桌后起身,走到了舞台之前,将手中的书卷轻轻举起。

  “袁隆平从此开始杂交水稻的研究,后来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而袁隆平先生提到的《天工开物》,出版距今已经有三百八十余年。作者,是一名明代学者,他的名字,叫做宋应星。今天,我们就乘坐时光的特快列车,回到宋应星的时代,去看看这本涵盖了农业,科学,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成书的过程。”

  随着屠苏苏清晰利落的开场,舞台的灯光再次暗去。

  背景的巨幅LED大屏缓缓亮起,时光隧道的光影特效呈现在所有观众的面前。

  手持着那本天工开物,屠苏苏走向了隧道。

  同时,屏幕上也缓缓浮现出了几个泼墨的大字。

  典籍里的中国——天工开物。

  另一面,农大大礼堂。

  “感谢各位观众的捧场,下面由本校影视学院灼华社,为大家带来经典话剧剧目《雷雨》,大家掌声有请!”

  随着主持人的开场,全场的灯光熄灭。

  大幕徐徐拉开,扮演贵和四凤的黄铭,许雪莉亮相登场。

  然而,当二人站到舞台上,准备将酝酿饱满的情绪通过肢体语言和台词展现出来的时候,却直接吓出了一声尖叫!

  “呀!”

  “啊卧槽!”

  只见……

  黑漆漆的大礼堂中,一张张被手机映的惨白的脸,在座无虚席的观众席上,排列的整整齐齐。

  那场面,就像是一个个装了LED的坟茔。

  无比诡异!

  PS:今天会把这整段剧情更完,求波月票。

第110章 你跟我说这是学生作品?(求月票!

  )

  就在灼华社全员被死去的回忆爆杀,再一次品尝到被群体N踢R的滋味同时。

  农大音乐厅,《典籍里的中国》第一幕已经结束。

  按照剧本《典籍》整体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幕“序章”,通过屠苏苏这个读书人的介绍,以及袁隆平院士培育杂交水稻的场景,来引出《天工开物》这一部典籍。

  即将上演的第二幕“穿越时空见到您”,则是通过读书人的视角穿越时空引出话剧的主角,也就是晚年时期隐居乡野的宋应星。

  并通过晚年宋应星回忆的方式,来表现他少年,青年,中年三个阶段的命运轨迹,以及《天工开物》这本书的成书过程。

  第一幕演完,音乐厅的大幕徐徐落下,给舞台准备的时间。

  趁着这个功夫,陈德禄左右看了看一众校领导和来客嘉宾。

  见众人正在低声议论,陈德禄不禁竖起了耳朵。

  “啧……刚才这一段,感觉演袁隆平院士团队的那几个演员有点僵硬。台词说的倒是还行,肢体有点不自然。”

  “学生演的嘛,和正儿八经话剧演员肯定有差距。不过这个故事还挺有新意的,看请柬上说,好像是农大这边话剧社自编自导的?”

  “先看看吧,一会儿我那边还有个视频会议得开。要是没什么意思,一会儿我先回去,你留在这支应一下。”

  “嗯嗯,好。”

  听到左后方几个外校交流团队领导的低声交谈,陈德禄不禁暗暗的攥紧了拳头。

  几个客人说的情况,他其实也看出来了。

  想到上午时李有志自信满满的邀请,陈德禄不禁捏了把汗。

  可千万别演砸了,我这把客人和校领导都带这儿来了,要是演的稀里糊涂,以后这脸可没地方搁了!

  正当他这么想着的时候,舞台前的大幕徐徐拉开。

  一个身着短褐,花白头发挽成道髻,裤腿高高挽起赤着双脚,正拿着锄头除草耕田的的老人,就出现在了所有观众的面前。

首节 上一节 118/653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狂飙:高启强叫我京海教父

下一篇:开局准帝的我,激活诸天签到系统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