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大画家,有系统就是任性 第711节
玛格丽特迈出第一个流畅的侧对步时,姜哲与马背起伏的韵律共振。
马鞍皮具随动作发出特有的咯吱声。
他左手虚握的缰绳,如指挥家般引导着马匹绕过橡树林,惊起的蓝鸦群振翅声与马蹄铁撞击燧石的脆响,在空气里交织。
当玛格丽特跃过一处低矮的干草垛的瞬间,姜哲捕捉到光线魔术——朝阳以特殊度角穿透马耳,似乎能看到毛细血管。
他控制着马匹速度,缓缓停下。
玛格丽特似乎意犹未尽,前蹄扬起尘雾。
马蹄声从后面传来。
米勒骑马赶过来。“仅仅两天时间,你的马术越来越好。看来,你不止在绘画方面有天赋,在运动方面也很优秀。”
“我只是喜欢动物,不敢说运动天赋。”
“在跑一圈?”
“好。”
——
下午,姜哲依旧找素材写生。
今天,他打算描绘工作人员劳作的场景。
二十米外的牛棚里,工作俯身时的背影让他想起米勒的作品。女子的褪色围裙在逆光中泛起银灰,橡胶长靴上的泥点,恰似印象派的点彩。
他拿着炭笔,用几分钟时间,快速的描绘出这组影响。
接着,他发现正在套马具的老汤姆,动作熟练,形象很有特点。
姜哲用简练的线条抓住其动态和相貌特点。
这位老牛仔弯腰系肚带的姿势,古铜色脖颈的皱纹里卡着阳光的金粉。
一个个素材,被记录在速写本上……
因为工作人员逐渐认识了姜哲,很多人愿意做他的模特。
姜哲熟悉农庄后,越发如鱼得水。
用几天时间,画了一些速写。
他打算用不多的的放松时间,用油画的材料进行写生。
他将画架支在谷仓旁,玛格丽特安静的轮廓与机械的钢铁曲线,都成了构成画面的元素。
写生,无论是用什么工具,都受到时间限制。必须要概括动作,突出主要形象。
突然响起的马匹嘶鸣,没有影响到他的创作,反而越发有兴致。
米勒走近观看时,姜哲正在进行最后调整。
画中玛格丽特的鬃毛,仿佛能流动起来,重现骑马时的光影变幻。
“你对形象的概括和敏锐。让人惊讶。“米勒收藏接触的绘画多,能看到作品的优缺点。
因为姜哲用直接画法写生。很多不重要的形象非常概括,另外还有一些精妙的技法,形成极好的画面效果。
“看到你的画,我想到了马奈和萨金特都作品。”米勒凑近一些。
姜哲一气呵成,最后在画布角落,做好自己的标记。
既是签名,也是给未来鉴定师,修复师的暗示。
“今晚依旧有派对!“米勒邀请姜哲参加。
……
第二天,姜哲与米勒告别。其实,昨晚已经对米勒说过,自己该回去了。
姜哲走向车子,陆续与工作人员告别。
引擎发动时,米勒与姜哲挥手告别,牧羊犬们围着他嬉戏。
后视镜里,农场渐渐模糊,缩小。
姜哲想起了昨晚的派对。
参与派对的人们的热情,让自己多喝了几杯。
车子开出农庄后,他回忆在农庄生活的一幕幕,认识的新朋友,还有玛格丽特……
自己体验农庄的生活,获得了新的素材。这种新鲜感,让他有了新的情感动力,也想到新的表达手法。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也许能创作出精品级别的作品,甚至是传世级别的作品。
第750章 ,准备参加文献展,影响
姜哲在二层的画室,摆开几十张速写稿,还有剪报集。工作台上还有一些打开,或夹着书签的书籍。
沉浸在学业和创作中,时间过得飞快。他开始为参加2007年的卡塞尔文献展做准备。
参加这个展览既是系统的要求,也是他的愿望。
他拉了一把椅子,坐下。
看着自己收集的素材。系统发布的参加三大艺术展的长期任务,已经到了收关阶段。为了拿到更多的奖励。他做了充足的准备。
他参考素材,做好了三组创作方案。
第一组是表现未来的城市。
第二组创作的方向,是剖析时代,偏重现实主义。
第三组方案是,乡村生活,以米勒的农庄为主要依据。
这些创作草稿中,有哈德逊,华尔街,摩根士丹利大厦的玻璃幕墙,老旧红砖外墙的老建筑,也有白领,流浪艺人,戴安全帽的工人,农夫以及各种肤色的人。以米国元素为主。毕竟来到纽约读书,有直观的生活体验。
这三组方案,各有特点难以取舍,又很难融合。
选择的时候,他想起了与一些人的对话。
克里教授和他一起分析过文献展的历年获奖作品:
“文献展从来不是奥林匹斯山……策展人正把第三世界装进概念艺术的真空包装。“克里教授从文献展,开始分析战后当代艺术。他的分析偏重于学术。
姜哲接着想起昨天在酒会上,佳士得的沃克先生所说的过去三届文献展中,参展艺术家在拍卖市场的溢价率。这位专家建议,用解构主义对城市金属美学做重新诠释。简单点说,就是看不懂听不懂的最好。
姜哲起身给自己倒了杯香槟。
他排除各种杂乱的思绪。
这些建议对自己都不完全适用。
这次文献展的主题,是第五个讲台。人们有各种解读和理解。
姜哲有自己的理解。
他拿起画笔,在空白纸随意的画下一些图形,试着做新的方案。
有工业废墟里的一些形状,有某个装饰元素。
画室寂静,只能听到姜哲的画笔,在纸上划过时,留下的沙沙声。
座钟的报时响过两次。他给自己冲了杯咖啡,继续画。
曼哈顿的建筑,街道上的各种影子,学校的的画室,制作室的工具,商店的陈列架,所有熟悉的形象,以各种姿态,逐渐出现在纸上。
姜哲的手指悬在泛黄的康颂素描纸上,听见铅笔尖划过粗纹纸面的沙沙声突然停滞。
他想到让作品平衡视觉冲击和人文高度的办法。表现纽约生活中的多样——矛盾冲突,现代与落后,温馨和矛盾,富足足与贫穷。
自己表现这里的矛盾,应该没问题吧?
有了这个想法,就很难抑制住创作冲动。
他再次抓起画笔……
哥伦比亚大学艺术工作室。
“...不能把当代艺术放在'战后复兴'单元,那会形成呆板的结构...“争执声音,穿过玻璃窗橡木门。
四个艺术专业研究生,围在工作台前,激烈的讨论。
很多艺术家和学习艺术的人,都想参加卡塞尔文献展,有人独立参展,也有人与朋友合作。
这几位学生,打算合作完成作品。但是,首先要确定大概方向。参与合作的人,都拿出了自己的方案。
西莉亚·沃森把玩着钥匙扣上记念徽章,薄荷绿指甲划过杂志上,2002年卡塞尔文献展的现场照片。
她将杂志推向扶桑留学生森山,“知道策展人上次展览。展收了多少件录像装置吗?这届主题是'第五个讲台'。组委会邮箱里一定塞满了关于战争创伤的作品提案,就像...“
森山坚持自己的方案——散发着青铜锈的装置,无数齿轮在曲面空间里咬合,每个凹槽都刻着不同语言的战争。
他说话时总像在用舌尖丈量每个音节的重量,他手里的方案,贴着三十四张便签纸,红蓝记号笔写着“集体记忆“、“机械复制“等词汇。
“如果我们用曼哈顿地铁闸机碎片做装置...“怀特加入讨论。他穿着将驼色外套,露出内里浆洗得笔挺的牛津布衬衫。他的方案,像是旧报纸的合订本:“这才叫记忆考古!“2001年9月11日的头版在他手中簌簌抖动,“——当观众凝视时,会产生想象...“
另一位学生伊万,也坚持自己的方案。
达达主义,玛琳·杜马斯的模糊肖像、热敏纸的隐喻、VR眼镜里的辐射尘......大家各执一词,争辩声音越来越大……
“安静!“西莉亚敲打桌子,勉强制止这种争辩。她建议冷静一下。
上一篇:重生86:我用游戏踹开世界之门
下一篇:四合院:一不小心截胡了秦淮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