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乡土风情 > 最强小村长

最强小村长 第739节

第858章 不负所望

余湾过去连一条像样的水泥路都没有,砂石路面年久失修每逢下雨就会冲出些许小水坑,村里没有钱只好用路边的泥土填补,结果更加的泥泞。冬日里遇上大风刮过氧气

漫天的尘土,剩下玉米粒大小的砂石颗粒散落在路边的排水口附近,然后再拌些泥土重新铺到路上。

通往各个庄子的小路那就更差了,遇上阴雨天,只能从村民们自发铺的石板上走,好在余湾过去的采石场让村民们享受了这些福利,要不然只能在烂泥中挣扎了。  余见海上任后,村里现在基本上通往每一个独立庄子的路面都实现了硬化,有的是在全县的规划范围内上面拨款的,有些不在规划范围内的,村里也出资将路面延长

,基本上每一个庄子都有水泥路相通了。

交通改善了人们出行非常便捷,哪怕是遇上了阴雨天都不用穿过去那种高帮水鞋了,很多人就是直接穿着防水的运动鞋出门。  在各条主要道路的边上,每隔一段就安装了太阳能路灯,晚上走路的时候人们再也不怕绊倒摔跤了,也不怕有不法之徒趁着黑夜溜进来偷鸡摸狗。余见海在村里每一

个主要路口都安装上了摄像头,全天候监控。实际上自从那次来偷老羊倌羊的窃贼被一网打尽之后,余湾再也没有发生过大的财物丢失事件。

余湾在各方面的建设上,总体来说已经走在了全县乡村的前列,但是要和那些老牌的实力村子比拼,还是有点吃力。  余见海可不想输了这场竞争,他不想输,也不能输。不光是为了自己,也不光是为了余湾的全体村民,还有一直对他报以很大期望的孟宪平。余见海知道,干部将来

能有多大的升迁空间,现在并不是看他到底给老百姓带来了多少实惠,而是看有没有拿得出手的政绩。  要不然在云水会有这么一句话,实干的不如会好看的,有多少一心埋头苦干不争不抢的基层干部,忙碌了一辈子都没有离开自己的所在的乡镇,倒是那些会倒腾会搞

形象工程的镀金干部,基本上都得到了一定的升迁。  孟宪平在云水实干了多年,好不容易才当上了镇长,也是摸清了一些门道,现在说什么也要打造一个让自己能够加分的政绩,要不然的话他估计等到换届的时候也就

是平级调动,最乐观的是凭着资历到某个乡镇当一把手,或者到县里某个部门去坐班,想要成为副县级的干部,遥不可及。  幸好有了余见海的横空出世,也许是命运的安排,正当孟宪平苦思冥想找不到让自己能够吸引上面注意的闪光点的时候,这个青年居然不声不响的靠种地干出了一番

名堂。

孟宪平那是激动呀,简直是捡到了宝贝,喜从天降。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他没有想到,余见海竟然是他政治生涯的破局者。  南城的情况就是云水的一个缩影,是个老牌的农业乡镇,虽然依山傍海,可是没有什么可以开发的资源,一直靠从土里刨实为生。现在余见海通过搞设施农业让土地

大幅增产,提高了农民的收入,这不正是他一直以来梦寐以求的么。  可余见海毕竟太年轻了,说句老实话和孟宪平他们之间还是存在一定代沟的,有些想法可能会有差异。孟宪平也清楚地看到了这一点,知道不能操之过急,得一步一步的慢慢引导扶持他,让他为我所用。这纵然有孟宪平深思熟虑的打算,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孟宪平知道余见海种出来的农产品之所以那么畅销,是因为他把传

统的中药用在了农作物上,代替了原来滥用的农药激素,在增产增收的同时,还保证了农产品的安全。  孟宪平私下里也查过,现在提倡将中药用在传统农业上的说法不少,一些农业科研机构也在进行相关试验。可是余见海这个名不见经传的青年,居然已经可以成熟运

用了,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孟宪平是既激动又矛盾,想把余见海这个不外露的绝技发扬出来,又怕引起更多的人注意,将这块宝贝挖了墙角。毕竟现在和过去不一样,到处都在引进人才,很多

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优惠政策,包括户口资金等等条件,就是想把人吸引过来。  孟宪平心里很清楚,以余见海在农业上运用中药的技术,想把他挖走的人肯定不在少数。与其让金子发光被别人抢走,还不如偷偷留着自个看着乐呵呢。这也是人自

私的一面,恐怕也真的不好怎么去评价孟宪平的这种做法。  孟宪平哪里知道,余见海无论如何都不会离开余湾这个地方的,这里是楚天舒亲自相中的风水宝地,已经悄然地布置了一座大阵,这里的风水要比其他地方丰厚,天

地灵气比一般地方浓郁,种出来的农产品自然品质也要好得多。再加上余见海的药物滋养,怎么可能不特别好吃呢。  余见海本身也怕过于张扬引起上面的注意,所以也在尽量保持低调。他的这种小心在某种程度上和孟宪平是相似的,都是怕树大招风。正是有着这种没法沟通的误会

,孟宪平才在对余见海一直支持的情况下,又小心翼翼地收着劲,就像是家里藏着百万巨资却不敢拿出去存银行,心里得有多矛盾呀!  可是现在不行了,国家明显加快了对于三农的支持力度,在政策上和资金上给予优惠,各地的农业项目一涌而上,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雨后春笋般的冒了出来。在这

个风口上,孟宪平已经不想落在后面了,手上明明有余见海这个王炸,难道还要一步一步的打烂牌么!

所以他才想出了激将法,利用余见海年轻人的冲劲,让他主动走到前台,给余湾,给南城,乃至给云水争脸!  余见海也果然不负他所望,这几天大张旗鼓的在余湾刮起了一股风暴,开始大力整治余湾的大环境。

第859章 阅览室

说干就干一直是余见海的风格。  环卫工反应,由于余湾的垃圾箱是开放式的,遇上阴雨天气,里面经常出现积水。虽然村民们很少把垃圾扔在外面,减少了他们的麻烦,可是湿掉的垃圾实在是太重

了,不太容易装车。

而且现在气温下降了还稍好一点,夏天的时候垃圾本来就容易腐烂,被水浇湿了以后气味更大,闻起来令人作呕。

环卫工在装车的时候,那些臭水很容易沾到身上,实在是让人难以忍受。他们一直以来都在默默忍着也不敢法牢骚,就是想多挣余湾的这点工钱。

不过最近一个老环卫工家里有事,让他兄弟顶几天班,这个新来的当然受不了那种直往脑门里钻的气味,就忍不住嘀咕了几句,正好被余见海听到了。  想想也确实是那么回事,将心比心,余见海也知道环卫工的不容易,想要改善一下垃圾箱的环境。既然是雨水浇湿了垃圾太重,也更容易腐烂发臭,拿去咱就给垃圾

箱装个顶呗!

这个也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在垃圾箱的四周埋上钢管,焊上个顶子,用彩钢瓦遮住固定,不就可以挡住雨水了嘛。  村里一共十几个垃圾箱,也就是十几个顶子,也用不了多少钱。这要是在过去或许就没人问这事了,就是想做也没钱。现在不同了,村里有钱,干些实事还是很容易

的。  这也不仅仅是为了让环卫工方便,也是为余湾的环境着想。试想一下,哪个愿意靠近散发着臭味的垃圾箱啊,大多数是隔着几步往里面扔。现在加了顶改善了环境,

人们也愿意更靠近一些吧。  除了给原先的开放式垃圾箱加上彩钢瓦顶,余见海还在村里另外增加了几个垃圾收集点。和原来开放式的有所不同,这几个垃圾收集点是移动式的,就是用那种可以直接拉上车的铁皮箱子,代替原来水泥砖砌的。这样可以省去环卫工装车的劳碌,也算是提升了劳动效率。当然这些新增加的垃圾收集点也无一例外的被加上了顶子,用

白漆喷上醒目的标志。  不得不说,余见海所做的这些是很得人心的,完全是为了大家有一个干净卫生的环境。现在余湾村里村外非常干净,几乎看不到随处丢弃的垃圾。就连一些枯枝败叶

也被收集起来,一部分当做柴火烧锅做饭,另一部分被专人扔进垃圾箱运走。  垃圾问题完美解决,余见海又把一些之前没有安装上路灯的偏僻地方全部安上,现在无论在余湾的什么地方,只要到了晚上就灯火通明再无死角。简直堪比县城的亮

化工程。而这些路灯用的都是太阳能发电装置,既环保又实惠。  卫生,路灯……余见海打算的不仅仅是这些,他还在村部边上的空地上,专门腾出一大块地方,将之前上面拨款安放的健身器材搬了过来,让大家闲暇时分可以进行适

当的锻炼。  考虑到现在村民们的文化素质都不是太高,平时不忙的时候要么在家看电视要么就是玩手机,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人会聚到一起打打牌,也能有几十块的输赢,不伤大

雅。  这在农村很常见的行为,余见海却觉得有点不太符合他理想中的样子。加上他现在对于知识的渴望比任何时候都强烈,也就生出了在村里办个阅览室的想法。这个建

议一提出来,就得到了吴菲和田凯两个年轻一点的干部全力支持,都说这是对大家都有好处的事情,理所应当支持。

知识就是力量,余湾的这些老百姓,显然力量还不足呀!

只是这个消息让村民们知道后,有不少人都说自己不识多少字,恐怕也看不了什么书,反对的声音倒是没有听到,也许就是有个别人背地里发发牢骚罢了。

说干就干,余见海把村部腾出一小间来,专门当做阅览室。没有书怎么办,余见海并不打算去购进多少,而是别出心裁的想出一个让大家捐赠的主意。  他在大喇叭里喊道,村里要办一个阅览室,谁家有小说杂志什么的,自己平时用不上的,都可以拿到村里来放在阅览室里,让别人借阅。总之在家放着也是放着,不

如和大家分享一下。

另外当时村里的小学被撤掉的时候,图书室里也还残留着一些图书,也被他整理出来,重新摆在村里的书架上,等于是废物利用了。  三国水浒,聊斋西游,儒林外史,封神演义,这些大家已经从电视上耳熟能详的经典故事,文字版的却是大多数人没有看过的。吴菲就曾说过,改变得再好的电视剧

,都没有原著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经典。  看书的一百个人眼里有一百个宋江,一百个曹操,但是看了电视之后,人们一提起宋江就想起了李雪健,一提起曹操就想起了鲍国安,形象早已被固化了。余见海笑

言,都说书可以让人插上理想的翅膀,还没听说过电视让人插上理想的翅膀的。  当然不仅仅是这些华夏的古典名著,还有现代当代一些著名作家的作品,也在余见海的计划之列。像路遥的《平凡的世界》,陈忠实的《白鹿原》,贾平凹的《废都
首节 上一节 739/80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乡村宠物店

下一篇:白手起家致富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