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道长生,不死的我终将无敌 第230节
在废太子一事后,惶惶然的人心,乱掉的秩序,急需有人出面拨乱反正。唯有拨乱反正,方能稳定天下人心。
楚王抓住了机会,抓住了人心。勇敢的站出来,承担起拨乱反正的重任。利剑一出,势如破竹。所到之处,人人臣服,少有反抗之人。
老皇帝看着飞来的战报,地方官员的奏报,全都是坏消息。
两州沦陷,三州沦陷,省府沦陷,整个东南沦陷……
哐!
所有的奏疏都被扔在了地上。
老皇帝气得双颊发红,不正常的红色。
“诸位爱卿,可有对策?”
老皇帝终于想起了他的朝臣,开了一个小朝会。朝中部堂以上官员纷纷出席,勋贵也派出了代表。双方站在太极宫正殿两侧,一个个眼观鼻鼻观心,没人说话。
江图身为工部侍郎,也有资格出席此次的小朝会。他蠢蠢欲动,好几次都想出列,想要趁此机会夺取兵权。
他现在有钱,缺的就是兵权。
如果能手握兵权,加上财权,以后谁还敢看不起他?谁还敢骂他佞臣小人?
第353章 请陛下下旨罢相
江图的小算盘打得啪啪作响。
在场的无一不是聪明人,千军万马冲杀出来的顶级学神。纵然一开始不太懂揣摩他人的心思,经过几十年的官场沉浮历练,以他们的聪明才智,早就于揣摩人心一道修炼得炉火纯青。
江图屁股微微一动,在场之人就知道他在打什么算盘。心中纷纷嗤笑,癞蛤蟆想吃天鹅肉,想得挺美。妄想掌握兵权,分明是想屁吃。
就在江图蠢蠢欲动的当下,于照安率先站了出来。
于照安新官上任,一直很安分,并无新官上任三把火。不过大家心头都很清楚,于照安绝非安分守己之人。当他第一个站出来的时候,众人心头齐齐闪过一个念头:他要搞事。
果不其然。
“陛下,臣要弹劾忠王殿下。”
啥玩意?
什么东西?
大家在讨论楚王起兵造反的大事,于照安本末倒置,竟然跑出来弹劾忠王?脑子没进水吧。
于照安到底在打什么牌,安的什么心。
原本已经跨出半只脚的左相李良程,蓦地一顿,缓缓收回了跨出去的脚。他似乎是窥见了于照安此举的用意。
此时弹劾忠王,究竟是保忠王,还是害忠王?
老皇帝也很好奇,不明白于照安的举动。
“爱卿莫要横生枝节!”
于照安陡然提高了音量,好似声不高,不足以彰显话语力量似的。在场的人,都被震得耳膜发痛。
只听他说道:“臣并非无事生非。陛下对忠王殿下太过纵容,才会有楚王起兵造反一事。臣听闻,忠王在王府广修道观,召集天下凡是有名有姓的道士,不管良莠,齐聚王府,每日修道求长生。
试问,他忠王何德何能竟然胆敢修道求长生。长生岂是那么好修的。长生的机会必定是极少极少,可能少到只有唯一。他修了道,陛下修什么?
普天之下,有资格修长生道的人唯有陛下,陛下享有四海,唯一的机会只能是陛下的。
忠王胆大包天,被废掉太子之位还不思悔改,竟然胆敢同陛下争抢唯一的长生道机会。此举分明有不臣之心。也正因为他的举动,给了下面人一个错觉,方有楚王起兵造反一事。臣恳请陛下莫要再顾念父子亲情,下旨,严惩忠王。”
读书人的心都是黑的。
站在队伍末尾的江图如此想到。
这就是读书人的脑瓜子吗,拍马屁都拍得如此清新脱俗,与众不同。反正他想不出这种拍马屁方式。
他的直觉果然没有错,于照安才是他的最大对手。
如此谄媚小人,还好意思以读书人自居,真是丢读书人的脸。他要是读书人,都不屑同此人为伍。
在场之人,不少人都面露愤怒鄙夷之色,于照安在此时此刻对忠王落井下石,堪称卑鄙无耻。纯洁的队伍怎么来了这么一个混账玩意。当初就该坚决反对老皇帝提拔于照安的决定。
众臣纷纷朝李良程看去。
然而,左相李良程却缓缓闭上了双眼,整个人放松下来,不复一开始的紧张。
“荒谬!”
终于有人忍不住愤怒,第一个站出来。
“楚王作乱,干忠王何事?忠王殿下何其无辜,人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于相,你分明是在挑拨天家父子关系。你不配为相。”
“于相的话,恕下官无法苟同。修道一事,怎能跟楚王作乱扯上关系。就算要找茬,好歹找个像样的理由。”
“于相莫非是在替晋王殿下铺路?晋王殿下真就如此迫不及待吗?”
“于相身为朝廷宰辅,岂能因一己私利陷害忠王殿下。眼下最重要的事,是如何平乱,派何人平乱。于相不顾朝廷军国大事,只顾着报私仇,真是令人失望。”
“请陛下下旨,罢了于照安宰辅一职,他不配!”
“请陛下下旨罢相!”众臣齐声高呼,俨然将于照安视作奸臣贼子,此人的危害比江图更甚。不将此人驱逐出朝廷,朝廷永无宁日。
江图兴奋得脸颊发红。
于照安作死,天助我也!他跟着众臣齐声怒吼,罢相,罢相,必须罢相。于照安他不配。
在场唯独左相李良程没有动,依旧坐在椅子上,不动如山。神情淡漠,不见喜怒,让人看不透内心真实想法。
“你们口口声声说本相荒谬,可见你们目光之短浅,思维之局限。难怪朝政在你们的手中,越来越坏。天下在你们手中,越来越坏。别将所有责任都推到陛下身上。如果说,陛下要承担三成责任,你们至少要担五成责任。”
于照安对喷全场。
“荒谬!”
“奸贼!”
“狗贼!”
“于照安,你不得好死。”
“都给老夫闭嘴,这里是朝堂,不是菜市场。听于相把话说话。”李良程终于发话,出面维持朝堂秩序。
老皇帝此刻心里头不爽,又有点隐秘的安慰,还有点欣慰。
于照安是懂他的。
当然,他绝不承认天下乱糟糟的,是他的责任。以前没乱,现在乱了,肯定是臣子们做得不好。就像于照安所说,在场的臣子要背负主要责任。至于他的责任,嗯,虽说理智认可于照安的说法,他并非全然无辜,多少要承担一点。但感情上是绝不承认的,所以他不爽,又感到安慰和欣慰。
提拔于照安果然做对了。
至于于照安和晋王殿下那点师兄弟的情谊,呵呵,就是个屁。晋王妄想于照安倒向他,分明是白日做梦。
于照安过去是坚定的读书人,遵守读书人的维护正统的原则,誓要和老皇帝掰扯掰扯。而今的于照安则是坚定的帝党,一切以皇帝为中心。但他高明在于,他不像江图那个小人只会媚上欺下,他用会支持皇帝这一层糖衣包裹着真实的目的。
他的目的究竟是什么,无人能说清楚。
就好比此刻,他弹劾忠王,真的是剑指忠王殿下吗?
李良程眯着双眼打量场中央的于照安,面对众臣的诘难和辱骂,不见丝毫动摇,甚至越发坚定。
“楚王为何胆敢作乱?除了他常年阴蓄大志,暗中早有谋划外,还因为忠王的遭遇,给了他信心。”
第354章 什么仇什么怨
“正是因为忠王修道,放肆抢夺唯一的求长生的机会,而陛下又对忠王格外的宽容优待,让楚王误以为陛下已经老了,已经挥不动刀剑,才敢斗胆起兵造反。否则,换做以往,给楚王一百个胆子,他也不敢造反。”
于照安的理由,初听十分荒谬,荒谬得令人捧腹大笑。
可是细细一想,楚王为何有胆子上本辱骂老皇帝,为何有胆子在这个时候起兵作乱?自然是因为废太子一事后续带来的各种乱象,给了对方信心。
过去,楚王在朝堂中的印象,是一个老实本分,没什么本事,也不会祸害百姓的平庸之人。这样的宗室王爷,很符合朝堂的要求,让人放心。
偏偏就是这个老实人,不发威则罢,一发威就是起兵作乱,席卷整个南方。南方富饶之地,都将落入对方手中。有了更多的钱粮,就能养更多的兵马。有了更多的兵马,就能占领更多的地盘。
朝廷兵马却节节败退。
眼下,唯有陈观复率领的兵马,还有一战之力,坚守城池,没有带兵投降。
陈家忠心啊!
父子二人一个在北,一个在南,愣是替朝廷抵挡住了反贼,没让反贼进入朝廷腹地祸害。
南北都在造反作乱,为啥朝臣还有心思吵架,不管不顾先要弄死于照安。自然是因为大乾疆域广阔,物产丰富,人口众多。区区南北两地那点小贼,那点小祸害,动摇不了朝廷的根基。
朝臣们就是如此的自信。
“荒唐可笑!”
别管于照安有没有道理,反他就对了。
“于相牵强附会的本事,真是令人叹为观止。”
“于相若是想不出平贼的办法,闭嘴就是,何必非要丢人现眼,叫人嗤笑。”
“稷下学宫教出你这样的人,真是失败。”
“我耻于同你做校友同窗。”
于照安冷冷一笑,“一个个以私怨论军国大事,又高明到哪里去?你们可以反对我,但是你们不能否认,楚王胆敢造反,就是因为忠王殿下的有效示范。陛下,请下旨严惩忠王,将其圈禁,毁掉王府道观,驱赶所有道士。另,下旨让陈观复统领南方兵马,给予节制南方数省兵马的权利,让他赶紧组织人马,抵挡楚王,必须将人抵挡在大湖之南。”
上一篇:转生成绿龙的我屑一点怎么了?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