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去皮囊,无非二百零六骨 第99节
很快涟漪不断扩散,甚至最后变得越来越大,一股清凉的气息扑面而来,同时指间也传来无比粗粝的感觉。
沿着石料的纹路不停的探索,一股玄而又玄的气息缓缓升起,岁月的长河竟然在这块石碑上显现出来。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叶恒原本已经放弃,打算前往别处,却万万没有想到,一块石碑上面居然能够映照神话,这次简直出乎意料的顺利。
莫非这石碑上面有什么玄机不成?
叶恒周身泛起了淡淡的金光,和石碑上古老的气息交相辉映,岁月的长河开始流淌,像是进入了另外一个轮回。
光阴的虹桥横卧在虚空中,连接着过去还有现在,周围的空间还有磁场都发生了变化,开始变得扭曲起来,各种绚烂的光芒时不时浮现。
周围的气息变得愈发古老沧桑,就连景物也发生了变化,像是被带到了另外的时空里面。
明明是漆黑无比的夜晚,却如同白昼般,闪烁着五彩的霞光,其中还交织着清冷的月辉。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悬挂在苍穹的月亮变得越来越大,它就像是一个巨大的白玉盘,愈发接近湖面,湖里的倒影也变得清晰起来。
一时间,天上一个月亮,湖里也有月亮,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个月亮不断的接近,最后完全接触。
天上望舒,地上明月,已经完全分不清楚,究竟谁是最开始的那一个,不管从哪个方面来看,它们都是一模一样的存在,没有任何区别。
月华如同流水,宛如瀑布倾泻而下,一阵清风掠过,满湖的水痕泛起粼粼光芒,两个月亮同时开始晃动起来,像是被赋予了生命。
湖底的月亮也不断上升,原本只是平面的存在,一下子因为能量的注入,却变得立体起来。
一个代表着过去,一个代表着现在。
因为时间长河的浮现,两个月亮交错在一起,整个时空也发生了改变,以叶恒为中心,周身的气息不断扩张,朝着四周散发出去。
就连平静的湖面也被其影响,像是巨大的镜子,开始承载起天地万物。
不知不觉当中,叶恒周围的景物迅速倒退,他的身形没有任何变化,倒退的像是一段时光,又像是漫长岁月中,另外的奇特故事。
也不知道过了多久,等到他回过神来之际,周围的景物已经发生了变化,周围明亮不已,好似刚才的夜晚只不过是他的错觉。
叶恒早就已经习惯,每次映照神话显现出来的场景都会各有不同,昼夜颠倒也很正常,他早就已经见怪不怪。
第111章 传道解惑
叶恒环顾四周,这才发现远处似乎有道人影,那人影半蹲在地上,手里还拿着一截树枝,不停的写写画画,嘴里也念念有词,不知道是在干什么。
他好奇的走过去,打量着地上半蹲的男人,褐色的土地上布满了字符,字迹笔走龙蛇,遒劲有力,自有一番恢弘大气。
明明拿的是截普通树枝,却愣是被男人写出一种挥斥方遒,指点江山之态,他写的太过认真专注,以至于并没有发现旁人的到来。
这些字看起来晦涩难懂,其中仿佛蕴含了无上的道理,初看之际只觉得如同天书般存在,细看下,却又让人不知其意,似懂非懂。
男人每写一个字,都要停顿片刻,像是在思索什么一样,不过几个字符而已,就已经耗费了他许多时间。
看着地上的这些字,叶恒觉得有些熟悉,好像在哪里见过一样。
“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故天有五贼,见之者昌。五贼在心,施行于天。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天性人也,人心机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
这不就是之前在西王母庙中,看到的那段经文?!
叶恒缓缓将后面的念诵出声,男人拿着树枝的手一顿,缓缓抬起头来,这才看清楚他的容貌。
很普通的一张脸,但是周身的气势却不容忽视,光是静静站在那里,什么也不说,就带给人一种无形的压力。
偏偏又很难察觉的到,只会让人觉得如沐春风,心里不自觉的升起一股亲切的感觉。
很矛盾的两种气质柔和在一起,出现在这个男人身上却并不违和,好似天生就应该站在最顶端,却又拥有怜悯众生的心灵。
男人穿着一身白色的长袍,上面没有任何多余的装饰,但是在袖口还有衣摆之间,却用了极为细腻的金线绣成了祥云还有龙纹的图案,可以说是巧夺天工。
“这位小兄弟,我名轩辕,不知如何称呼?”
叶恒定定的看了男人一眼,说出了自己的名字,就算他不说,也猜到了男人的身份。
《史记·五帝本记》记载:“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轩辕,黄帝居于轩辕之丘”。
黄帝,是华夏的祖先,也是华夏的第一位古帝,五帝之首,被尊祀为“人文初祖”。
《淮南子》一书说:“中央土也,其帝黄帝,其佐(帮助)后土(管土的神),执绳(法)而制四方”。
黄帝是管理四方的中央的首领,他专管土地,而土是黄色,因有土德之瑞,故名“黄帝”。
据说他是少典与附宝之子,本姓公孙,后改姬姓,也有说巳姓,名轩辕,一说名轩。,建都于有熊,亦称有熊氏,也有人称之为“帝鸿氏”。
黄帝在位期间,播百谷草木,大力发展生产,始制衣冠、建舟车、制音律、作《黄帝内经》等。
关于黄帝的传说有很多,史书记载的确有其人,他不仅统一了华夏各部落,制定礼仪、制度,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因此后世对于黄帝多有研究猜测,以至于衍生出了许多传说,都具有强烈的神话色彩。
黄帝大约在公元前2717年至公元前2599年之间,根据史书记载,出生于姬水之滨,故以姬为姓,传说他出生时,有神光覆盖其母,预示着非凡之命。
不过古代迷信,都信奉君权神授,但不可否认的是,黄帝在华夏上下几千年的文化当中,都有种举足轻重的地位,对华夏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源远流长的影响。
毫不夸张的说,如果没有黄帝的话,恐怕也没有现在的华夏。
也正因为如此,大量关于黄帝的传说和故事流传下来,例如,《山海经》、《史记》等古代文献中都有关于黄帝的记载和描述。
不过其中的真假虚实,引得后世人猜测议论纷纷,并且一直到今天仍有许多未解之谜,也许某些事情,真的无法用科学来解释。
叶恒打量着眼前的男人,上次在西王母庙当中,他并没有见到黄帝本人,只是看见了他所著的经文。
没想到这次有幸能够映照神话见到了黄帝,说来也算是一段缘分。
不过这里的黄帝,并不是现实当中黄帝本人,他就像是岁月长河里面的一段剪影,可以说他存在,又可以说他不存在。
因为是凝聚了众生意愿,香火凝聚成型,在大部分人的心中,他是人文初祖,无所不能,所以被赋予了一定的特性。
叶恒现在遇见的黄帝更倾向于神话传说,类似《山海经》《淮南子》里面记载的存在,拥有了强大的能力,如同先前的西王母一样,充满了浓郁的神话色彩。
叶恒对于《黄帝阴符经》早有所闻,先前在西王母庙中就窥得一二,后面仔细钻研,还有许多不解地方,如今黄帝本人就在眼前,有什么问题,直接问他本人便可以解惑。
这也是他来郑兴市的主要原因。
“我有一事不解,既然天机张而不生,天机驰而不死。天有驰张,用有否臧。张则杀威行,驰则杀威亡。人之机亦然。天以气为威,人以德为机,如何才能够平衡两者间的关系。”
黄帝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指了指地上。
“你可知此篇经文虽然短暂,但却内含天机之奥,外契人事之妙。全文通篇贯穿天道自然和谐,始终渗透着“阴符”的无为与自然。”
“日月往来,阴阳升降,消息盈虚,从而形成寒暑交替、昼夜晦明、春夏秋冬、风云雷雨等现象,通过这些现象的升迁变化,就自然形成了品物万类。”
随着黄帝娓娓道来,像是有种莫名的力量,正所谓言出法随,周围的气息瞬间起了波动,变得有些不凡,好似冥冥中有什么东西在孕育。
地上那些字迹也发生了变化,一股玄而又玄的气息注入其中,它们开始颤抖起来,很快就脱离了原本的位置,不断在土地上游走,重新的组合。
明明是死物,这一刻却被赋予了强大的力量,或者说这些字符本身就带有偌大的神秘,之间都有神力进行连接。
黄褐色的大地俨然成为了一副画卷,而在这上面竟然形成了太阳还有月亮等图案,各种各样奇异的景色,纷纷呈现其中,简直让人目不暇接。
灿烂的阳光还有柔和的月辉交织在一起,周围还有星光点缀,几乎和真实的存在没有什么区别,日落月升,斗转星移,仿佛孕育出了无上的生命力。
能够感受到一股蓬勃盎然的生机正在不断发展,自成一片世界。
有生命就意味着有死亡,此消彼长,却总保持在一个平衡的状态里面,似乎有双看不见的大手,时刻关注着这一切。
除了大小和形状,这片小世界几乎和现实世界没有什么区别,叶恒一时间看的有些入迷,还是黄帝的声音把他的思绪拉回到了现实当中。
“天地人三才及万物暗合,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相互生养,相互感应;天地与万物之间,万物与人之间,事物与事物之间,人与人之间,都是这样的关系。”
正是因为如此,才构建了一个循环往复,生生不息的人间,三者缺一不可,同时若是其中一种超过了平衡,那么来自天地间的神秘力量就会出手制裁。
这也许就是天地间的大道所在,不会让任何一个事物超过既定的发展。
叶恒忽然想起中生代末白垩纪生物大灭绝事件,是否就是因为失去了平衡,所以才会造成如此现象。
关于恐龙灭绝,后世流传着诸多原因,有人说是因为陨石撞击,有人说是因为板块的运动,还有人说是环境突然变得恶劣,恐龙没有办法再继续生存下去。
总而言之众说纷纭,到现在都没有一个官方的说法,谁也不知道这其中究竟牵扯到了什么,可以说是世纪谜团。
如果不是因为恐龙消失在这个世界上,现在站在金字塔顶端的还不一定会是人类。
但也正因为这个庞然大物的种族灭绝,才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和创造力,人类的始祖得以修生养息不断繁衍发展到了今天这种地步。
他沉吟片刻开口道:“如果哪一天人类的发展也超过了天地的制约,或者严重影响到了其他生物的存在,那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
“天地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三盗即宜,三才即安。”
黄帝深深看了叶恒一眼,给出了模棱两可的答案,看似什么都没说,然而所有都在这短短一句当中。
天地与万物生成,盗万物以衰老;万物与人之服御,盗人以骄奢;人与万物之上器,盗万物以毁败。皆自然而往。三盗各得其宜,三才递安其任。
但若是哪一天,人类过度索取,三者关系彻底失衡,那么天地也就会变得“不安”,是否曾经发生的大灭绝事件又会再次重演呢?
不过这一切都只是叶恒的猜想而已。
黄帝好像知道叶恒在思考什么一样,继而开口道:“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恩生于害,害生于恩。”
生者,人之所爱,以其厚于身。太过则道丧,而死自来矣。
死者,人之所恶,以其损于事。至明则道存。而生自固矣。福理所及谓之恩,祸乱所及谓之害,损己则为物之所益,害之生恩也。
从某种程度来说,死亡也代表着一种新生,两者是相辅相成,互相关联的存在,看似矛盾对立,实际上两者却能够互相转换。
就好比一鲸落而万物生的道理,一头庞大鲸鱼的陨落,却能够滋养无数生命的繁衍和发展,在这当中又延伸出了无数分支。
就好比当初恐龙的灭绝,它们作为地球的霸主,当时掌控了整个世界,几乎没有什么天敌存在,长此以往下去,必定会有许多生物逐渐灭绝。
恐龙覆灭之后,物种多样性得到发展和延伸,最后出现了人类,如果有一天人类因为自身繁衍,破坏了平衡,甚至威胁到了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