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大夏窃神权 第446节
他口中的铜镜和尉迟破军理解的铜镜可并不一样,只不过这只是他的猜测之一,不足为外人道也。
见周铁衣饮了酒,尉迟破军叹息一声,“本来今天邀你上车,是让你注意分寸,免得日后兵戎相见,但听到你这铜镜之语,老夫就明白你对分寸的把握一直在我们之上。”
尉迟破军虽然用略显疲惫的语气说着交心之语,但周铁衣的神色却越发严肃起来,这是兵家对自己的第一次警告。
一直以来,作为将军府出身的嫡子,兵家对于自己的行为都是宽容无比,甚至在很多时候,即使是对抗儒家,圣上,兵家也多有回护之意。
但今天车上,尉迟破军以平辈的语气和自己谈论,甚至承认自己在分寸的把握胜于他,就说明他不会再将自己当做后辈看待,之前的爱护之意也消失不见。
归根结底是前线的战事问题,如今眼看着天下将乱,兵家子弟出生入死,尉迟破军不可能将周铁衣的性命置于千万将士之上。
而朝廷内斗,历来就是前线最担心的事情。
所以即使为了前线稳固,兵家也只能够牺牲周铁衣的利益,因为兵家根本无法牺牲大夏圣上的利益。
周铁衣笑了笑,“如果不是我会来钱,恐怕现在就不是和右将军坐在车上谈,而是在兵家的牢房里面谈了。”
灭危险于萌芽,宁杀错不放过,这就是兵家的名言。
如果周铁衣还只是诛神司的督查院院长,即使掌握着天下的舆论权,但这权力对儒家,法家有威胁,在诸子百家中唯独对兵家威胁最小,所以兵家能够下得去狠手。
但周铁衣回京之后,立马改换赛道,不仅将督查院的权力交给了向大夏圣上‘投靠’的梅俊苍,变相交给了皇帝,儒家和法家,同时还抓住了大夏如今最大的危机点财政危机,并且提出了可行的解决方法。
所以对于兵家而言,现在能够解决粮草问题的周铁衣作用远在一个督查院院长之上,而且是无可替代的重要,所以才有今天在马车之上尉迟破军的提点,而不是雷霆手段。
见心思又被周铁衣猜中,尉迟破军冷哼一声,端起酒杯一饮而尽。
世人都说他在天京享福,所以提不动刀,那是没有见过他提刀的样子,兵家历来就不喜欢多哔哔,作为兵家二品大将,若说审时度势,壮士断腕,尉迟破军还在儒法两家之上,只不过周铁衣的变化太快,如疾风野火,不仅是实力,同时对大夏的重要性也在一日日增长,如今杀周铁衣,已经不是断腕那么简单,从百家道统,谁人消耗那两道圣力,到百姓安宁,都集于一身。
虽说两道圣力是周铁衣的保命符,但是大夏立国这么多年,包括儒释道三家,乃至最强的兵家,法家,都有一些解决圣力的手段,只不过谁来做出牺牲的问题,同时即使解决了周铁衣,但却绝对不能够无声无息,在这之前周铁衣一定会闹得天翻地覆。
次日,好不容易在家清闲一下,等着股票这股风继续发酵的周铁衣见周铁戈行色匆匆地走进来,正在处理一些文书的他将公文放在一边。
“有事?”
周铁戈认真点头,“宫中今日开放了北门,坤宁宫传召,召集了新录取的同进士,太学院学生进宫编撰《农典》,想要在‘圣谕’上刊载。”
周铁衣听后,手顿了顿,继续问道,“宫里面传来消息,这是特例还是常例?”
周铁戈苦笑道,“虽说是特例,但我看和常例也差不多了,这编书哪有一日之功啊,而且今日写了《农典》之后还可以写《道典》,《佛典》,《女典》之流,而且这次都是新人,我瞧了一眼,大多数年龄都在二十五岁上下,同进士,太学院学生不是重点,重点是足够年轻,身上包袱少,还能够接受新鲜事物!”
“天后娘娘这是要取士啊。”
周铁衣重新拿起文书,上面是如今中央银行制定的官员体系,这些都要经过他自己复审和决定,恐怕今天他落笔之后,这篇文书就会先拿到坤宁宫去研究。
治国从来不是一个人的事情,即使是周铁衣也一样,他在传播这些先进知识的同时,必然会让这些先进知识被敌人掌握。
和自己上次与儒家斗法一样,看似不声不响的天后同样在自己这次和大夏圣上对抗的过程中获得了最大的好处。
之前天后虽然垂帘听政,但一方面是出于对皇权的敬畏,另外一方面是担心外朝百官的反对,所以从垂帘之初,天后就如同一个象征性的吉祥物。
即使说话,也多是调和几方矛盾,甚至帮周铁衣说了几次话,这让原本的外朝对天后放松了警惕,所以这一次天后同样也获得了最大的利益。
在周铁衣越发权势滔天的时候,就像是当初兵家想要用周铁衣来制约天后一样,如今诸子百家虽然欣喜于周铁衣能够让皇权自束,但也需要有人制约周铁衣。
所以当大夏圣上下《明己诏》,同时让天后拥有接待外臣权力之时,本应该闹得沸沸扬扬的诸子百家外臣这次却鸦雀无声,就是想要看看周铁衣怎么应对。
“这变化还真是快啊,本来想着中央银行的位置至少能够稳住一两年的局势,看来这次能够稳住半年就已经是天幸了。”
周铁衣略带自嘲地笑了笑,大夏圣上能够让天后接待外臣,赋予这么大的权力,天后一定也和自己当初一样立下了‘军令状’。
所谓的军令状,自然是能为常人所不能为之事,自己现在对大夏最大的‘威胁’或者说‘功绩’,就是正在建立的中央银行,普通人即使想要弄清楚中央银行的运转和流程,至少需要三年左右的时间,这已经算是天资聪颖了。
但是对于天后,肯定不能够以普通人的眼光来看待,半年抑或是更短的时间,只要中央银行的框架搭建好,天后就能够悟出自己没有讲明的道理。
同时对于国家而言,一件事物的运行不需要最好,但需要最安全。
所以大夏圣上和群臣对于中央银行在天后手中的要求和在自己手中的要求一定不同,天后有试错的空间,不需要像在自己手中做的那么完美,只需要整体不弄出大乱子,慢慢发展,那么大家都会鼓励权力从自己手中流向天后。
而天后现在最需要的时间反而是培养他手底下的这些新召见的学士,让他们接受自己的这一套理论,并且有能力在罢免自己和自己一系之后,能够全盘接收中央银行。
天下离开了谁都能够运转,这一个道理放在周铁衣身上也成立。
周铁衣转头看向兄长,“老哥,你五品‘锻兵’修行得如何了?”
本来还面色略带担忧的周铁戈听到周铁衣的提问,伸出手掌,撸起衣袖,只见他手臂稍微一用力,露出的肌肉呈现如同玉石一般的光辉,玉石的光辉之中,还有泛着金光的骨骼,整个人就像是一座掩藏在金石之中的矿山。
锻兵的修行分为两步,一步是锻造自身,让自身血肉坚固,如同神兵利器,本来就有玉精米相助,随着桃都翁的实力增强,周铁衣获得了大量顶级的血肉结果,这些果子的效果并不比玉精米小多少。
资源堆砌之下,这半年周铁戈已经完成了内锻,而且还是最圆满的内锻,这如果放在以前,是足以夸耀的事情,半年完成五品的修行,放在谁身上都是天资聪颖。
只不过和周铁衣对比,显得周铁戈的进步平平无奇,甚至就算有人知道了周铁戈半年突破五品,也觉得是理所应当的,甚至还可能被暗中看做是没有认真用功。
这当然也是周铁衣原本就计划好的,他不是要周铁戈走的慢,自晦,那对于眼前的局势没有帮助,他需要自己走得快,从而掩盖住周铁戈的光辉,这样才能够在最关键的时刻王车互换。
“内锻已经完成了,而且外锻因为参与了你那件兵器的原因,已经有了根基,尽管并不圆满,但想要突破的话,并没有太多问题。”
周铁衣将手掌放在案宗上点了点,“下个朝会,你以周家牵连墨石案为由,请辞羽林军副统帅的职位。”
周铁戈放下袖子,在心中一叹,果然已经走到了这一步。
羽林军作为皇帝的心腹,掌管着禁军调动的权力,之前大夏圣上在天京无敌,所以羽林军更多的职能是选拔军队中的骨干,同时也是天子的仪仗队,如今大夏圣上从圣位之上跌落,同时周铁衣和大夏圣上的矛盾群臣皆知,所以这个羽林军副都统的位置,周家是绝对保不住的,与其被别人赶下来,还不如自己请辞。
“怎么舍不得?”
周铁衣笑道。
“哪里是舍不得,只不过没想到世事变化居然这么快,半年前才因为这个位置不得不和天后相争,从而引出你的变化,没想到半年之后你权势滔天,我们还是保不住这个位置。”
周铁戈颇为感慨地说道。
“保不住是一个原因,但同时我也不能够让大哥你继续在这个位置上蹉跎,兵家四品‘军魂’在羽林军这个位置上可修不成的。”
锻兵之道还可以靠一个人的清修苦练,靠资源的堆积,但是军魂之道,一定是前线一场场战争锻炼出来的。
周铁戈好奇地问道,“朝廷能够放我外出领兵?”
如今周家最难沾染的权力就是兵权,周家之主周擒龙可是在大夏境外,夺了妙善城,凭借当年愚和尚舍利,才能够勉强保住自己的军权,但凡他在境内,即使在前线,周围有部队能够替换,兵家也一定会开始削弱周家的兵权。
这是为了防患于未然,相比于一个三品将军,周铁衣和大夏圣上的斗争更为严重,所以兵家更要束缚住周铁衣的手脚。
“不过是自领一军罢了,会有机会的。”
周铁衣自信地笑道。
天后可以利用他掌权,他自然也可以利用别人掌权,就比如这个寒冬忍不住的佛教。
西方佛国叛乱,已经是近在眉睫之事,到时候自然要大军前去平叛,只不过这次大军的钱粮调度,还要看周铁衣的中央银行中转。
同时周铁衣和大夏圣上虽然在众多问题上已经生出间隙,但是两人在佛教的问题上一直都是一样的态度,所以在这件事上君臣两人仍然可以勠力同心。
而掌握钱粮的周铁衣在平叛的时候,将自己有前线作战经验的大哥安插进去,做一个偏将自然是手到擒来的事情。
西部诸省道,寒风呼啸,大雪纷飞。
因为夏季干旱减产,秋季北边又渊蒙进犯,大量粮食需要先调集到前线,之后才能够考虑赈灾,所以今年的流民自然是往年的几倍。
寒风之中,难民们裹着填充稻絮的布衣瑟瑟发抖,同时在衙门前等着救济的官粮。
后方府台之中,钱粮主薄对知县说道,“今年的灾情实在是太严重了,如果朝廷再不调集粮食过来,府内的粮食已经快要见底了。”
这任知县也愁眉苦脸,“今年各个地方都闹灾,救济粮即使批下来,恐怕也要等到来年开春之时和粮种一起下来,如今之计该如何是好啊?”
听到询问,钱粮主薄说出了心中的计策,“我县旁边有一座寒山寺,历来香火鼎盛,百姓捐赠良田不少,今年即使大旱,和尚们也收成不少,不若县长大人去书一封至寒山寺,让僧人们慈悲为怀,先救济灾民?”
第464章 火爆
冬季北风呼啸,但是却架不住如今天京交易所的火热,从交易所开市之日,一连五天,每日都人潮如流。
虽然几两银子一股的价格对于其他地方的大夏百姓遥不可及,但是对于天京这个地方,仍然是大家能够承担得起的价格。
普通百姓家庭,在这个年代本来就没有将银子存在钱庄的习惯,都是攒着当家底,以应对不时之需,如今交易所的火爆,即使只吸引了天京普通百姓十分之一的存款,仍然将狂热的股市往上更推了一层楼。
首先就是最著名的火车商会,每股从发行价的一两银子一股已经飙升到八两银子一股,而且大家预计就在这一两天的时间内,就可以突破十两银子一股,让整个火车商会价值两千万两白银。
而且这两千万两白银还是所有人都认可的价值,普通百姓这个时候在犹豫,反倒是稍微有一些有学识的人已经眼睛通红。
如果不是最近几天,周铁衣压着各大世家再抛售了二十万股出来,价格早就涨到天上去了,仅仅只是七天的时间,十倍的收益,而且是一场全民参与的狂欢,大夏从建国以来,就从来没有这样的好事。
再加上报纸的推波助澜,除了天京,六环机关城两地,已经有各地的富商们带着大量的银子前来购买股票了。
天京交易所的火爆,最直接影响就是旁边一整条街,原本火车站和天京交易所都设立在朱雀城城郊,周围的瓦房民居多是自用。
但天京交易所内不提供茶水,火车站也不提供茶水,因此就衍生出了茶摊一条街。
特别是午后,交易所如今出了新规,员工休息一个时辰用餐,也让挤在交易所的百姓们蜂拥到周围觅食,大家最喜欢的就是找一家带着饺子或者面铺的茶摊一边看着今天的报纸,一边又高谈阔论着自己新买的股票,各家报纸甚至因此催生出了午报。
“《天京报》增刊,墨石案落地!”
今天的午报因为特殊的原因,所以百家报纸都没有抢这个头条,连报童在贩卖的时候,也被警告过,只需要吆喝墨石案的事情,不能够提起另外的事情,因为上面关乎到大夏圣上的《明己诏》。
墨石案?
已经习惯了购买报纸,如今又财力大增的诸多炒家们先是订购了一份报纸,然后拿起上面的增刊开始阅读。
“《明己诏》?”
当百姓们看到这一版之后,忍不住微微惊呼。
诏书这个格式天下只有一人能够发出,那就是当今大夏圣上,而自从《天京报》刊登以来,即使有圣谕板块,但多是天后代笔,上面也多写一些养花之流的杂谈。
如今第一份诏书下达,以‘明己’命名,不得不让人多想。
满街的笑意被一份报纸收拢,这个时代,大家对于皇权的敬畏是刻在骨子里的。
等所有人读完整篇诏书,先是有些茫然,因为这篇明己诏好像是大夏圣上自责的话语,虽然上面的文章并不是用白话文,而是用如今推行的新古文,显得有些晦涩,不过百姓们还是看懂了最重要的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