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大夏窃神权 第328节
那才是真的将仁义按在地上摩擦!
董行书静立不语。
他知道自己犯错了。
不过这时他只能够坚持自己是对的。
因为他的批注站在儒家的角度来看,就是对的。
除非他承认自己从始至终都站在党争的角度来看。
他犯的是政治错误,但却不违背自己的儒家学问。
这就是绝大多数儒家官员难以两全的地方。
书里面教导自己的是一个道理,但是真的要落在治理百姓身上,那又是另外一个道理。
大夏圣上首先看向董行书,“这四个字是伱写的!”
董行书出列,“回禀圣上,是。”
大夏圣上没有问为什么这么写,而是连声咆哮,大笑道,“好,写得好,儒家最大追求,莫过于求仁得仁!”
大夏圣上锐利的目光不减,身子前倾,手掌撑在膝盖上,如同捕食的老虎,看向梅俊苍,“来,你说,你为何到现在才上呈这篇文章!”
百官们看向梅俊苍。
这也是这次另外一个问题。
梅俊苍上呈这篇文章肯定不是用来祝贺的,大家都知道这是用来党争的,但梅俊苍不能够用这个理由,不然他的文章对司民董行书的杀伤力就不那么强了。
梅俊苍一袭白发,目光幽深沉凝,面对大夏圣上如同老虎的咆哮声,他拱手道,“臣之父请罪原因是没有教导好臣,臣上书这篇文章认罪,最初的目的就是为了替臣父开罪。”
“当初我入司民府,司民没有同意上呈,想必是认为臣有罪,所以无颜写这篇文章,因为臣确实犯下了轻慢政事之罪。”
“而后臣入老师门下学习,明白了很多道理,同样将这篇文章上呈给老师,老师看后,认为臣即使领了罪罚,但其罚不足以补过,既然是怠慢政事之过,自然要通过勤于政事补救,这样才能够教导天下人。”
“因此教导臣担任《天京报》主笔,而后又帮助臣引荐给司律,帮助办理《法治报》,推广白话文运动,教导百姓,前日司律为臣请功,是认可了臣勤于政事的功劳,因此臣才敢说自己能够将功补过,因此今日才敢将这文章上呈给陛下。”
说到这里,梅俊苍跪倒在地上,“若陛下认为臣有欺君之罪,还请陛下惩治臣,臣绝无二言,只是不想要再让臣的父亲替臣跪在午门前受罪,也不想要因为臣父亲受罪,让陛下难堪,万般过错,皆由臣起,请由臣终。”
梅俊苍一番御前奏对,让百官们哑口无言。
他们一会儿看看司民董行书,一会儿看看司律青空规,一会儿脑海中又浮现出周铁衣的笑声。
他们在梅俊苍身上真的看到了三者的相似之处。
这番御前奏对有理有据。
从司民,司律不同的态度来印证自己前后的功过。
先是司民不认同,那自然是有罪未罚,而后司律认同,那就是将功赎罪。
前后逻辑自洽,还让大夏三司之中的两位背书。
如果大夏圣上否定这点,那就要直接否定三司中两位的观点。
而且梅俊苍说得有理有据,如果不想党争的逻辑,只想教书育人的道理,那么确实是这个理。
这里面董行书,周铁衣,青空规,甚至梅清臣都没有做错。
梅俊苍没有指责任何人,而是将所有过错揽在自己身上。
和当初梅清臣上书何其相似,但却又大相径庭!
因为当初梅清臣是逼得大夏圣上前进无路!
而现在梅俊苍是给大夏圣上一个台阶下!
那么现在又到大夏圣上选择的时候了,你是相信众正盈朝,大家都是忠臣,你自己是千古名君,还是要说眼前都是奸臣,就是自己这个千古昏君挑起党争!
听完梅俊苍的奏对,连盛怒的大夏圣上都沉默了片刻,随后他再次大笑道,“都是忠臣,都是忠臣!”
“这就是朕看到的忠臣!诸位爱卿说是不是!”
他的声音近乎歇斯底里,夹杂着一部分帝王才懂的孤家寡人的悲叹。
他是天下至尊,所以他只能够说满朝文武都是忠臣!
不然如何查,难道真的从三司开始,到周铁衣,到梅俊苍,从上到下都是欺君之罪?
那谁来治理这个天下?
他这个欺君之罪判下去,天下人就不敢帮他治理天下了!
满朝文武不答。
因为站在他们的立场,无论是儒家的人,法家的人,还是兵家的人,都不希望这件事背后牵扯的自己人出事。
那么大家都不出事,自然就是最好的结局。
所以大夏圣上说满朝忠臣也不错。
难道他们自己承认,我们就是在底下搞党争,而且这党争是陛下你挑起的,只不过现在收不住尾巴。
既然不好收尾,那就让大家都成为忠臣。
这样你大夏圣上是圣君,我们满朝文武也是忠贤!
这不就是天下人最想要看到的吗?
大夏圣上见百官不答,索性直接看向天后,“皇后,你来说,朕的朝堂是不是都是忠臣!”
珠帘之后的天后在心中轻叹一声,她想要上朝,自然需要承担上朝的政治风险。
就比如今天的事情本来不关自己的事,但是大夏圣上盛怒之下问了自己,那么自己答不好,就会被大夏圣上怀疑,被百官攻讦。
天后凝思片刻,“如今天下太平盛世,陛下广修道德,祥瑞频出,自然是众正盈朝。”
随后天后落在旁边御前的一堆奏折上,继续说道,“但即使是朝堂之上的大臣们忠心为国,但底下人却不一定,所以才有周铁衣,崔万霞,邓振全下去查案一事。”
天后的方法很简单。
既然朝堂上大家都解决不了,谁也奈何不了谁,那么就去地方上分胜负。
这是给百官和圣上一个解决办法。
同时又留给百官和圣上一条后路。
那么就是大家都是忠臣,就算到最后出问题了,也是地方上的奸臣所为,朝堂上的忠臣们只有失察之罪,罪轻一等。
果然,听了天后的话,大夏圣上怒气消歇,又看了看面前一堆状告周家的奏折,笑道,“都是忠臣,哪有什么奸臣!那就让忠臣查忠臣!你们想要查,好,慢慢查,朕有的是时间,先查墨石案,再查这上面的案子,你们百官自己组好队,自己一个个去查,免得说朕偏听不明!一年,十年,百年,千年!朕都等得起,朕要看你们查到什么时候!”
百官这个时候也无话可说。
倒是右将军尉迟破军这个时候倚老卖老,揣着明白装糊涂,大声喊道,“陛下圣明!”
他带了一个头,然后武勋们自然开始歌功颂德,武勋们都放软,文官们这个时候揪着不放,岂不是说自己就是‘奸臣’,于是文官们也随着武官们开始歌功颂德。
一声声赞美声如同山呼海啸,回荡在金銮殿,借助金銮殿这口大钟,扩散到白云间,从玉京山又扩散到整个天下。
众正盈朝,不外如是。
第321章 忠君为国,不外如是
大日抬升,一缕缕金色的阳光穿过重檐庑殿顶,天光从琉璃窗花落下,落在如同镜面一样的大殿金砖之上,照得满堂朱紫衣光彩夺目,照得金銮殿光明无碍。
众臣的歌功颂德声络绎不绝,大夏圣上厌烦地挥手,羽林军主持朝堂仪态,周铁戈开始制止大臣们继续歌功颂德。
等金銮殿重新安静了下来,大夏圣上看到跪在地上,将所有过错归结到自身的梅俊苍,忽然笑道,“你这篇文章写得好,救父是孝,事君是忠,如此忠孝两全之人,不赏不足以彰显道德,诸位爱卿说是不是?”
百官们沉吟了几息,从刚刚的政斗之中回过神,开始立马慎思起新的政斗起来。
今日儒家携漕运总督开始发难,而周铁衣这里神来一笔,即使他本人没有在京,即使没有让周铁戈上奏,仅仅只是让徒弟梅俊苍出手,就化解危机于无形。
这般手段,已经可以用神鬼莫测来形容了。
现在大家把握不住的就是大夏圣上说赏,该如何赏?
赏了梅俊苍,那么就说明梅清臣不用跪在午门外,这毫无疑问对于儒家是有大利的,不管怎么说,将儒家一位三品种子从死局中解脱出来,总归是好事。
所以在这件事上儒家不会阻止,只是不知道应该付出多少代价而已,究竟怎么赏?难道要继续在朝堂之上制造一个‘小周铁衣’出来?
法家则是面带微笑,因为梅俊苍学法,无论怎么赏,只要是赏赐,对于他们法家就是好事。
武勋们目光略微落在周铁戈身上,他们知道前几日传出的消息,梅俊苍因为道途的原因和周铁衣争论,周铁衣送别的时候,甚至直接将天京很多事情当着众人的面交接给了郝仁。
这绝对不是什么简单的苦肉计,因为周铁衣的势力范围极大,如此当众宣布,近乎在成千上万人面前确定一个新的领导干部,边缘化梅俊苍,至少下面的普通人都会相信梅俊苍这个弟子已经不得宠,不会向梅俊苍靠拢。
到时候假的也会变成真的,做到事实上梅俊苍被排挤出周铁衣的核心利益圈。
但今天朝会,大家又迟疑了一下,因为梅俊苍至少在行动上还向着周铁衣,虽然在解父亲的死局,但也在解周家的危局。
百官们暂时不说话,倒是天后突然开口说话道,“陛下,如此忠孝两全之人,应当重赏。”
大夏圣上面色不变,“皇后认为该如何赏?”
天后沉吟片刻,“他本是诛神司小旗,算是天子近臣,不如赏赐御书房奉笔……”
御书房奉笔是一个虚职,正六品,类似于周铁戈羽林军副都统兼御书房行走,后面的御书房行走就是一个虚职,用来显示皇帝看重,并不管理具体的事务,只是有单独面见皇帝的权力。
大夏圣上莞尔一笑,听懂了天后的意思,顺势说道,“诛神司小旗这个职位有些轻了,这样,周铁衣离京,这督查院的事情别人管着朕也不放心,不若就你暂代管理。”
百官们微微一愣,儒家官员们面露喜色,法家官员们又惊又喜,武勋们沉吟不语。
一般而言,各司各院主官暂时离京巡查,那么他的日常职责就由副官们负责,让主官的位置暂时空着,很少直接让一个人暂代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