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日 第20节
豆和大麦饭。周六每人发一块腌鱼或威肉,校方还希望他们能俭省地留到下一周去
吃。学校里有一个能跟校外任何一家上等餐馆媲美的“膳食部”。但是它只供教职
员和高年级学生用餐。即便是高年级学生,要取得进“膳食部”用餐的资格,还得
事先通过一项专业考核——双手打算盘。限时限刻,左右开弓,把三百张汇票加减
乘除到一块儿。低年级学生也能申请参加这种考核。他们跟高年级学生不同的是,
必须每月考一次。假如每次都能合格,那么期末便给予张榜表彰,由校方在膳食部
专为这样的低年级学生开一桌。届时,还要请他们的家长,请当地的商会会长作陪。
由校长给家长和商会会长敬酒。校方还会雇了军乐队和黄包车,吹吹打打地拉着家
长和商会会长在城里正街上周游。全城的人都会出来叫好。其隆重和盛大,绝不亚
于当年乡试发榜和正月十五的花灯会。当然,要每月都通过这样的考核,每天差不
多都得花两三个小时在算盘上。别的功课还得保持优良。这就得晚睡。陪伴他们的
是更加的单调、枯燥,更加地手眼心三位一体,更加地咬紧牙关。六根清静。
于是就有“宝贝疙瘩”退学。
宋振和却很喜欢这样的严酷了。他知道,只要取得商校毕业生的资格,他就会
被州府城里最大的商号、银楼、会馆、珠宝古玩店、布匹绸缎庄、股份有限公司或
新起的交易所,新进的株式会社和欧罗巴洋行争相聘用。不仅仅是如此。他太喜欢
这种有目的的训练了。太喜欢这种明确的进取了。太喜欢这种群体生活。他很珍惜
这千载难逢的机会。他十分清楚,像他这样一个乡村穷教书匠的儿子能进商校,在
商校的历史上,前无先例;后,恐怕也不会再有来者。舍其谁与耶?!
他知道,全校的富家子弟无一不在背后嘲笑他这个由“女相公”养起的‘小老
公“,骂他是”悟脚佬倌’!什么叫“悟脚佬馆”?那意思是说,你实际的生存效
应,只在于冬天替那有钱的大年岁的心里无比清寂的妻子,在被窝里暖暖脚跟而已。
当面相遇,他们也总是好奇地不无诧异地打量他两眼。有一回,几个高年级学生在
校外西公园东墙根一条僻静的猫尾巴巷里把他截住。
“喂,你这丑小子,你怎么挑逗你那位女相公的?怎么搞得她肯替你掏这份钱
的?喂,你让她尝到什么甜头了?丑小子,不想教教我们?商界的这碗饭,你觉得
什么人都能吃的吗?丑小子,开口呀!”
他们向他脸上吐唾沫。
他们一起蜂拥上前,使劲扭他胳膊,用力地掰他那双令任何一个陌生人都感到
神奇的双手——他进商校的第二个月就能通过那珠算考核,而且每月不用费太大的
劲儿,就能保持这个成绩。他们不知道,在苏家中药店当学徒时,他已经熬过许多
个不眠之夜了。
他对他们惟一的回答是把嘴闹得更紧。他不想跟他们打起来。只要有一次打架
的记录,商校就会开除。对于那些“宝贝疙瘩”们,上半年被开除,下半年他们还
可以由爹妈掏钱塞进这所培养商界巨子的学校。他却只有这一次机会。他不能让
“女相公”失望。为了这一切的一切,他必须忍受。他必须把屈辱和着眼泪一起咽
下。他必须等他们走后,等西公园上空的乌云完全笼罩了傍晚的静庐,东墙根的这
条无路可出的死巷完全被淫雨濡湿,公园里的树皮桩长出第三层青苔的时候,他才
允许自己号陶痛哭一场。在以后的日子里,他把腰挺得更直,让自己更加消瘦、发
黑,并且在成绩册里得到更多的“优”和“超优”。
他相信出水才看两腿泥。火功到时猪头烂。只要下水打猎,没一盘,也有一碟。
他相信,一把火烧不热大海,一根绳子箍不住将要崩坍的大山。他相信,三十以后,
才知天高地厚。开弓没有回头的箭。木头里藏着三分火性,瓦片也有翻身日。他相
信,手指头当不得门闩,月光晒不干稻谷,上吊也得找棵大点儿的树。他相信,海
再深也经不住别人用瓢儿舀。水再大,也漫不过鸭子去。就是天上给你落白面,你
也得起个早,去晚了,还轮不上你捡哩……
他相信这一切,就像相信一百个蛤蜊肯定会有两百个壳一样。没错。
那天她去外埠批发买药品,路过州府城,又去看望振和。她给他带去一副半截
指的黑毛线手套。他说,不用。同学们都不用,他也不用。她喜欢他的这种倔强、
刻苦。她知道他的那些同学没一个不使用暗招儿来抵御学校的这种“苦行僧”生活,
没一个不在被窝里使用暖水袋、在枕头里夹带鸭绒被、在制服裤子里套进皮护膝、
在高帮黑皮鞋里加穿西藏板曲拉毡袜。但她喜欢他的这种认真。她知道他不想多花
苏家的钱。她知道他始终没忘了自己的出身和原有的地位。她喜欢他的这种清醒。
后来,她又带他去小教堂,带他去吃饭。后来,她又去教会办的辅仁医院,打听一
种新药,盘尼西林的价格。他便回商校去了。
在辅仁医院那四处都挂着圣像的院长室里,跟院长嬷嬷谈完话出来,她看见在
那雪白的走廊尽头怔怔地站着一个中等个儿的神甫。她怔怔地认出是林德。她定下
神,故意向他走去,却不打招呼。
他有些慌张,向四周围打探了一眼,低声叮嘱:“跟我来,别离太近。”
他去医院后身的小教堂。
林德离开五源城以后,忙于筹办那两处疗养院。但也兼任了州府城教区的副执
事,常在几个教堂里走动。辅仁医院的院长嬷嬷很是器重这位富家出身、却又躬行
地方慈善事业的年轻神甫。他每回到城里,她都要请他到她医院的小教堂里来住几
天。这儿有两间专为过往神职人员准备的客房。当然,能享受这种殊荣的神职人员,
为数并不多。换一句话说,能被德高望重的院长嬷嬷瞧得起的人,即便在神职人员
中,为数也寥若晨星。
小教堂在院后一个不大的高坡上。全由水泥建成。铁栅栏并不能闭锁住它的庄
重和精巧。满院羊脂般白润的玉春棒花,更增添这一方小天地里的圣洁肃穆。
林德引苏可进了教堂,立即锁上大门,并把她带到祭坛旁的一个小屋里。这是
执事们为做弥撒更换法衣、休息、候场的地方。四壁立着一圈油棕色的雕花木柜。
一边的窗户,照例地由彩色玻璃镶嵌。窗户下摆放着一张供本堂神甫休息用的软垫
长躺椅和一个四方大机凳。
苏可紧张得浑身发抖,不知道他到底想干什么。但又止不住地要跟他走。他俩
是当年全五源城考取省国立高中的独一无二的两个学生。同窗三年。他后来去了上
海圣约翰大学,中途退学,又转到神学院进修了两年。在国高时,他几乎是全校所
有女生的崇拜对象。他的一切都是那么出色,优雅,从容。他总是用最简洁的明确
的语言对周围的一切进行最令人信服的解释。他什么也不需要。仿佛他生来就只是
为了向周围的人解释他们身边这个世界的。
离开五源城以后,他曾多次给苏可写过信。他觉得他有责任让她复归真平。他
觉得他有这个义务告诫她,灵魂最后的得救和被宽赦,除了我主基督的恩宠,还归
因于自身的补赎,也取决于各人的选择。这种选择是自由的。你可以选择接受主的
恩宠,也可以选择不接受这种恩宠。而紧随靡非斯陀坠地狱。
但苏可从来没回过他的信。
‘称为什么不回信?“
在充满着圣香气息的小屋里,他的声音显得那样的焦虑、空洞。
‘我为什么要回信?“
“你为什么不回信?”
“我为什么要回信?”苏可愤怒了。
“我希望你今后再别这样了!”他黑起脸叫道。他觉得自己所做的一切是那样
的明白可鉴,件件桩桩不必细说都应得到最充分的理解。他神经质地挥动双手,大
吃。学校里有一个能跟校外任何一家上等餐馆媲美的“膳食部”。但是它只供教职
员和高年级学生用餐。即便是高年级学生,要取得进“膳食部”用餐的资格,还得
事先通过一项专业考核——双手打算盘。限时限刻,左右开弓,把三百张汇票加减
乘除到一块儿。低年级学生也能申请参加这种考核。他们跟高年级学生不同的是,
必须每月考一次。假如每次都能合格,那么期末便给予张榜表彰,由校方在膳食部
专为这样的低年级学生开一桌。届时,还要请他们的家长,请当地的商会会长作陪。
由校长给家长和商会会长敬酒。校方还会雇了军乐队和黄包车,吹吹打打地拉着家
长和商会会长在城里正街上周游。全城的人都会出来叫好。其隆重和盛大,绝不亚
于当年乡试发榜和正月十五的花灯会。当然,要每月都通过这样的考核,每天差不
多都得花两三个小时在算盘上。别的功课还得保持优良。这就得晚睡。陪伴他们的
是更加的单调、枯燥,更加地手眼心三位一体,更加地咬紧牙关。六根清静。
于是就有“宝贝疙瘩”退学。
宋振和却很喜欢这样的严酷了。他知道,只要取得商校毕业生的资格,他就会
被州府城里最大的商号、银楼、会馆、珠宝古玩店、布匹绸缎庄、股份有限公司或
新起的交易所,新进的株式会社和欧罗巴洋行争相聘用。不仅仅是如此。他太喜欢
这种有目的的训练了。太喜欢这种明确的进取了。太喜欢这种群体生活。他很珍惜
这千载难逢的机会。他十分清楚,像他这样一个乡村穷教书匠的儿子能进商校,在
商校的历史上,前无先例;后,恐怕也不会再有来者。舍其谁与耶?!
他知道,全校的富家子弟无一不在背后嘲笑他这个由“女相公”养起的‘小老
公“,骂他是”悟脚佬倌’!什么叫“悟脚佬馆”?那意思是说,你实际的生存效
应,只在于冬天替那有钱的大年岁的心里无比清寂的妻子,在被窝里暖暖脚跟而已。
当面相遇,他们也总是好奇地不无诧异地打量他两眼。有一回,几个高年级学生在
校外西公园东墙根一条僻静的猫尾巴巷里把他截住。
“喂,你这丑小子,你怎么挑逗你那位女相公的?怎么搞得她肯替你掏这份钱
的?喂,你让她尝到什么甜头了?丑小子,不想教教我们?商界的这碗饭,你觉得
什么人都能吃的吗?丑小子,开口呀!”
他们向他脸上吐唾沫。
他们一起蜂拥上前,使劲扭他胳膊,用力地掰他那双令任何一个陌生人都感到
神奇的双手——他进商校的第二个月就能通过那珠算考核,而且每月不用费太大的
劲儿,就能保持这个成绩。他们不知道,在苏家中药店当学徒时,他已经熬过许多
个不眠之夜了。
他对他们惟一的回答是把嘴闹得更紧。他不想跟他们打起来。只要有一次打架
的记录,商校就会开除。对于那些“宝贝疙瘩”们,上半年被开除,下半年他们还
可以由爹妈掏钱塞进这所培养商界巨子的学校。他却只有这一次机会。他不能让
“女相公”失望。为了这一切的一切,他必须忍受。他必须把屈辱和着眼泪一起咽
下。他必须等他们走后,等西公园上空的乌云完全笼罩了傍晚的静庐,东墙根的这
条无路可出的死巷完全被淫雨濡湿,公园里的树皮桩长出第三层青苔的时候,他才
允许自己号陶痛哭一场。在以后的日子里,他把腰挺得更直,让自己更加消瘦、发
黑,并且在成绩册里得到更多的“优”和“超优”。
他相信出水才看两腿泥。火功到时猪头烂。只要下水打猎,没一盘,也有一碟。
他相信,一把火烧不热大海,一根绳子箍不住将要崩坍的大山。他相信,三十以后,
才知天高地厚。开弓没有回头的箭。木头里藏着三分火性,瓦片也有翻身日。他相
信,手指头当不得门闩,月光晒不干稻谷,上吊也得找棵大点儿的树。他相信,海
再深也经不住别人用瓢儿舀。水再大,也漫不过鸭子去。就是天上给你落白面,你
也得起个早,去晚了,还轮不上你捡哩……
他相信这一切,就像相信一百个蛤蜊肯定会有两百个壳一样。没错。
那天她去外埠批发买药品,路过州府城,又去看望振和。她给他带去一副半截
指的黑毛线手套。他说,不用。同学们都不用,他也不用。她喜欢他的这种倔强、
刻苦。她知道他的那些同学没一个不使用暗招儿来抵御学校的这种“苦行僧”生活,
没一个不在被窝里使用暖水袋、在枕头里夹带鸭绒被、在制服裤子里套进皮护膝、
在高帮黑皮鞋里加穿西藏板曲拉毡袜。但她喜欢他的这种认真。她知道他不想多花
苏家的钱。她知道他始终没忘了自己的出身和原有的地位。她喜欢他的这种清醒。
后来,她又带他去小教堂,带他去吃饭。后来,她又去教会办的辅仁医院,打听一
种新药,盘尼西林的价格。他便回商校去了。
在辅仁医院那四处都挂着圣像的院长室里,跟院长嬷嬷谈完话出来,她看见在
那雪白的走廊尽头怔怔地站着一个中等个儿的神甫。她怔怔地认出是林德。她定下
神,故意向他走去,却不打招呼。
他有些慌张,向四周围打探了一眼,低声叮嘱:“跟我来,别离太近。”
他去医院后身的小教堂。
林德离开五源城以后,忙于筹办那两处疗养院。但也兼任了州府城教区的副执
事,常在几个教堂里走动。辅仁医院的院长嬷嬷很是器重这位富家出身、却又躬行
地方慈善事业的年轻神甫。他每回到城里,她都要请他到她医院的小教堂里来住几
天。这儿有两间专为过往神职人员准备的客房。当然,能享受这种殊荣的神职人员,
为数并不多。换一句话说,能被德高望重的院长嬷嬷瞧得起的人,即便在神职人员
中,为数也寥若晨星。
小教堂在院后一个不大的高坡上。全由水泥建成。铁栅栏并不能闭锁住它的庄
重和精巧。满院羊脂般白润的玉春棒花,更增添这一方小天地里的圣洁肃穆。
林德引苏可进了教堂,立即锁上大门,并把她带到祭坛旁的一个小屋里。这是
执事们为做弥撒更换法衣、休息、候场的地方。四壁立着一圈油棕色的雕花木柜。
一边的窗户,照例地由彩色玻璃镶嵌。窗户下摆放着一张供本堂神甫休息用的软垫
长躺椅和一个四方大机凳。
苏可紧张得浑身发抖,不知道他到底想干什么。但又止不住地要跟他走。他俩
是当年全五源城考取省国立高中的独一无二的两个学生。同窗三年。他后来去了上
海圣约翰大学,中途退学,又转到神学院进修了两年。在国高时,他几乎是全校所
有女生的崇拜对象。他的一切都是那么出色,优雅,从容。他总是用最简洁的明确
的语言对周围的一切进行最令人信服的解释。他什么也不需要。仿佛他生来就只是
为了向周围的人解释他们身边这个世界的。
离开五源城以后,他曾多次给苏可写过信。他觉得他有责任让她复归真平。他
觉得他有这个义务告诫她,灵魂最后的得救和被宽赦,除了我主基督的恩宠,还归
因于自身的补赎,也取决于各人的选择。这种选择是自由的。你可以选择接受主的
恩宠,也可以选择不接受这种恩宠。而紧随靡非斯陀坠地狱。
但苏可从来没回过他的信。
‘称为什么不回信?“
在充满着圣香气息的小屋里,他的声音显得那样的焦虑、空洞。
‘我为什么要回信?“
“你为什么不回信?”
“我为什么要回信?”苏可愤怒了。
“我希望你今后再别这样了!”他黑起脸叫道。他觉得自己所做的一切是那样
的明白可鉴,件件桩桩不必细说都应得到最充分的理解。他神经质地挥动双手,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