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 第83节
一、病因
1.情志不遂
若因情志所伤,或暴怒伤肝,或抑郁忧思,皆可致肝失条达,疏泄不利,气阻络痹,而发为肝郁胁痛。正如清·尤怡《金匮翼·胁痛统论》云:“肝郁胁痛者,悲哀恼怒,郁伤肝气。”若气郁日久,血行不畅,瘀血渐生,阻于胁络,“不通则痛”,易致瘀血胁痛。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胁痛》日:“久病在络,气血皆窒。”
2.跌仆损伤
因跌仆外伤,或因强力负重,致使胁络受伤,瘀血停留,阻塞胁络,亦发胁痛,或跌仆闪挫,恶血不化,均可致瘀血阻滞胁络,“不通则痛”,而成胁痛。《金匮翼·胁痛统论》谓:“污血胁痛者,凡跌仆损伤,污血必归胁下故也。”
3.饮食所伤
饮食不节,过食肥甘,损伤脾胃,湿热内生,郁于肝胆,肝胆失于疏泄,可发为胁痛。如《景岳全书·胁痛》指出:“以饮食劳倦而胁痛者,此脾胃之所传也。”
4.外感湿热
湿热之邪外袭,郁结少阳,枢机不利,肝胆经气失于疏泄,而致胁痛。《素问·缪刺论》中言:“邪客于足少阳之络,令人胁痛不得息。”
5.劳欲久病
久病耗伤,劳欲过度,使精血亏虚,血不养肝,肝阴不足,脉络失养,拘急而痛。《景岳全书·胁痛》指出:“凡房劳过度,肾虚赢弱之人,多有胸胁间隐隐作痛,此肝肾精虚。”
二、病机
胁痛的基本病机为肝络失和,其病机变化可归结为“不通则痛”和“不荣则痛”两类,其病性有虚实之分;其病理因素,不外乎气滞、血瘀、湿热三者。因肝郁气滞,瘀血停滞、湿热蕴结所致的胁痛多属实证,是为“不通则痛”;因阴血不足,肝络失养所导致的胁痛则为虚证,属“不荣则痛”。
一般说来,胁痛初病在气,由肝郁气滞,气机不畅而致;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故气滞日久,血行不畅,其病变由气滞转为血瘀,或气滞血瘀并见;气滞日久,易于化火伤阴;因饮食所伤,肝胆湿热所致之胁痛,日久亦可耗伤阴津,皆可致肝阴耗伤,脉络失养,而转为虚证或虚实夹杂证。
胁痛的病变脏腑主要在于肝胆,且与脾、胃、肾有关。因肝居胁下,经脉布于两胁,胆附于肝,与肝呈表里关系,其脉亦循于胁,故胁痛之病,当主要责之肝胆;胃居于中焦,主受纳水谷,运化水湿,若因饮食所伤,脾失健运,湿热内生,郁遏肝胆,疏泄不畅,亦可发为胁痛;肝肾同源,精血互生,若因肝肾阴虚,精亏血少,肝脉失于濡养,则胁肋隐隐作痛。
胁痛病证有虚有实,而以实证多见。实证中以气滞、血瘀、湿热为主,三者尤以气滞为先。虚证多属阴血亏损,肝失所养。虚实之间可以相互转化,故临床常见虚实夹杂之证。
【诊查要点】
一、诊断依据
1.一侧或两侧胁肋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疼痛性质可表现为刺痛、胀痛、隐痛、闷痛或窜痛等。
2.部分病人可伴见胸闷、腹胀、暖气呃逆、急躁易怒、口苦纳呆、厌食恶心等症。
3.常有饮食不节、情志不遂、感受外湿、跌仆闪挫或劳欲久病等病史。
二、病证鉴别
胁痛与悬饮:胁痛发病号情志不遂、饮食不节、跌仆损伤、久病体虚等有关,其病机为肝络失和;其主要表现为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悬饮多因素体虚弱,时邪外袭,肺失宣通,饮停胸胁,而致络气不和;其表现为饮停胸胁,胸胁咳唾引痛,呼吸或转侧加重,患侧肋间饱满,叩诊呈浊音,或兼见发热。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在气在血
一般说来,胁痛在气,以胀痛为主,且游走不定,痛无定处,时轻时重,症状随情
绪变化而起伏;胁痛在血,以刺痛为主,且痛处固定不移,疼痛持续不已,局部拒按,入夜尤甚。
2.辨属虚属实
实证之中以气滞、血瘀、湿热为主,多病程短,来势急,症见疼痛较重而拒按,脉实有力;虚证多属阴血不足,脉络失养,症见其痛隐隐,绵绵不休,且病程长,来势缓,并伴见全身阴血亏耗之证。
二、治疗原则
胁痛之治疗原则当根据“不通则痛,不荣则痛”的理论,以疏肝和络止痛为基本治则,结合肝胆的生理特点,灵活运用。实证之胁痛,宜用理气、活血、清利湿热之法;虚证之胁痛,宜补中寓通,采用滋阴、养血、柔肝之法。
三、证治分类1.肝郁气滞证症状:胁肋胀痛,走窜不定,甚则引及胸背肩臂,疼痛每因情志变化而增减,胸闷
腹胀,嗳气频作,得嗳气而胀痛稍舒,善太息,纳少口苦,舌苔薄白,脉弦。证机概要:肝失条达,气机郁滞,络脉失和。
治法:疏肝理气,柔肝止痛。
代表方:柴胡疏肝散加减。本方功用疏肝解郁,理气止痛,适用于肝郁气滞,气机不畅之胁痛。
常用药:柴胡、枳壳、香附、川楝子疏肝理气,解郁止痛;白芍、甘草养血柔肝,缓急止痛;川芎活血行气通络止痛。
若胁痛甚,可加青皮、延胡索以增强理气止痛之力,中成药可服元胡止痛片;若气郁化火,症见胁肋掣痛,口干口苦,烦躁易怒,溲黄便秘,舌红苔黄者,可去方中辛温之川芎,加山栀、丹皮、黄芩、夏枯草等清肝泻火之品;若肝气横逆犯脾,症见肠鸣,-腹泻,腹胀者,可酌加茯苓、白术,中成药可服逍遥丸;若肝郁化火,耗伤阴津,症见胁肋隐痛不休,眩晕少寐,舌红少津,脉细者,可去方中川芎,酌配枸杞、菊花、首乌、天麻、沙参滋阴清热;若兼见胃失和降,恶心呕吐者,可加半夏、陈皮、生姜、旋覆花等和胃降逆;若气滞兼见血瘀者,可酌加丹皮、赤芍、当归尾、川楝子、延胡索、郁金等行气活血。
2.肝胆湿热证
症状:胁肋胀痛,口苦口黏,胸闷纳呆,恶心呕吐,小便黄赤,大便不爽,或兼有身热恶寒,身目发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证机概要:湿热蕴结,肝胆失疏,络脉失和。
治法:疏肝利胆,清热利湿。
代表方:龙胆泻肝汤加减。本方具有清利肝胆湿热的功用,适用于肝胆湿热而致的胁痛。
常用药:龙胆草清利肝胆湿热;山栀、黄芩清肝泻火;川楝子、枳壳、延胡索疏肝理气止痛;生地、当归滋阴养血;泽泻、车前子、金钱草、虎杖、木通渗湿清热;柴胡疏肝解郁,引药归经肝胆。
若兼见发热,黄疸者,加茵陈、黄柏,以清热利湿退黄;若肠胃积热,大便不通,腹胀腹满者,加大黄、芒硝;若湿热煎熬,结成砂石,阻滞胆道,症见胸胁剧痛,连及肩背者,可加金钱草、海金沙、郁金、川楝子,中成药可服清肝利胆口服液;若胁肋剧痛,呕吐蛔虫者,先以乌梅丸安蛔,再予驱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