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 第59节
3.痫病与痉证
两者都具有四肢抽搐等症状,但痫病时发时止,兼有口吐涎沫、病作怪叫、醒后如常人,多无发热。而痉证多见持续发作,伴有角弓反张,身体强直,多不能自止,常伴发热,多有原发疾病的存在。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病情轻重
判断本病之轻重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病发持续时间之长短,一般持续时间长则病重,短则病轻;二是发作间隔时间之久暂,即间隔时间短暂则病重,间隔时间长久则病轻。从病机方面看,病情轻重与痰浊浅深和正气盛衰密切相关。
2.辨标本虚实
发作期多实或实中夹虚,休止期多虚或虚中夹实。实者当辨风、痰、火、瘀之别。如来势急骤,神昏猝倒,不省人事,口噤牙紧,颈项强直,四肢抽搐者,属风;发作时H吐涎沫,气粗痰鸣,呆木无知,发作后或有情志错乱,幻听错觉,或有梦游者,属痰;如猝倒啼叫,面赤身热,口流血沫,平素或发作后有大便秘结,口臭苔黄者,属火;发作时面色潮红、紫红,继则青紫,口唇紫绀,或有颅脑外伤、产伤等病变者,属瘀。虚者则当区分脾虚不运、心脾两虚、心肾两虚、肝肾阴虚等不同。
3.发作时辨阴痫、阳痼
痫病发作时有阴痫、阳痫之分。发作时牙关紧闭,伴面红、痰鸣声粗、舌红脉数有力者多为阳痫;面色晦暗或萎黄、肢冷、口无怪叫或叫声低微者多为阴痫。阳痫发作多属实,阴痫发作多属虚。
二、治疗原则
痫病临床表现复杂,治疗首当分清标本虚实,轻重缓急。发作期病急以开窍醒神定痫以治其标,治宜清泻肝火,豁痰息风,开窍定痫;休止期病缓以祛邪补虚以治其本,治宜健脾化痰,滋补肝肾,养心安神等。
三、证治分类
(一)发作期
1.阳痼
症状:突然昏仆,不省人事,面色潮红、紫红,继之转为青紫或苍白,口唇青紫,牙关紧闭,两目上视,项背强直,四肢抽搐,口吐涎沫,或喉中痰鸣,或发怪叫,甚则二便自遗,移时苏醒如常人。病发前多有眩晕,头痛而胀,胸闷乏力,喜伸欠等先兆症状。平素多有情绪急躁,心烦失眠,口苦咽干,便秘尿黄等症。舌质红,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数或弦滑。
证机概要:肝风夹痰,蒙蔽清窍,气血逆乱。
治法:急以开窍醒神,继以泻热涤痰息风。
代表方:黄连解毒汤合定痫丸加减。发作时急以针刺人中、十宣、合谷等穴以醒神开窍,继之灌服汤药。黄连解毒汤能清上、中、下三焦之火,定痫丸能化痰开窍、息风定痫,二方合用,共奏清热息风、涤痰开窍之功,适用于风火夹痰上扰清窍之阳痫发作。
常用药:黄芩、黄连、黄柏、栀子清泻肝火;贝母、胆南星清化热痰;半夏、茯苓、陈皮健脾燥湿化痰;天麻、全蝎、僵蚕息风止痉;石菖蒲辛温芳香,与远志相合,能增强化痰开窍之功;琥珀、石决明、牡蛎重潜安神。
热甚者可选用安宫牛黄丸清热化痰、开窍醒神,或紫雪丹清热息风止痉;大便秘结加生大黄、芒硝、枳实、厚朴等泻下通便。
2.阴痫
症状:突然昏仆,不省人事,面色晦暗青灰而黄,手足清冷,双眼半开半合,肢体拘急,或抽搐时作,口吐涎沫,一般口不啼叫,或声音微小。醒后周身疲乏,或如常人。或仅表现为一过性呆木无知,不闻不见,不动不语,数秒至数分钟即可恢复,恢复后对上述症状全然不知,多一日数次或十数次频作。平素多见神疲乏力,恶心泛呕,胸闷咳痰,纳差便溏等症。舌质淡,苔白腻,脉多沉细或沉迟。
证机概要:寒痰湿浊,上蒙清窍,元神失控。
治法:急以开窍醒神,继以温化痰涎,顺气定痫。
代表方:五生饮合二陈汤加减。昏仆者急以针刺人中、十宣穴开窍醒神,继而灌服五生饮合二陈汤加减方。五生饮温阳散寒化痰,二陈汤理气化痰,二方合用,共奏温阳、除痰、顺气、定痫之功,适用于阳痫日久不愈,正气损伤,脾肾虚损,阳虚湿痰内盛之阴痫发作。
常用药:白附子、川乌辛温散寒,祛痰除湿;茯苓、白术健脾化痰;陈皮、半夏、白豆蔻、砂仁燥湿理气化痰;石菖蒲、远志化痰开窍;全蝎、僵蚕搜风止痉;生黑豆补肾利湿。
时有恶心欲呕者,加生姜、苏梗、竹茹降逆止呕;胸闷痰多者,加瓜蒌、枳实、胆南星以化痰宽胸;纳差便溏者,加党参、炮姜、诃子健脾止泻。
痫病重症,持续不省人事,频频抽搐者,属病情危重,应予以中西医结合抢救治疗,注意及时防治其急性并发症。偏阳衰者,伴面色苍白,汗出肢冷,鼻鼾息微,脉微欲绝者,可辅以参附注射液静脉滴注;偏阴竭者,伴面红身热,躁动不安,息粗痰鸣,呕吐频频者,可辅以参麦注射液静脉滴注;抽搐甚者,可予紫雪丹,或配合针灸疗法,促其苏醒。
(二)休止期
1.肝火痰热证
症状:平时急躁易怒,面红目赤,心烦失眠,咳痰不爽,口苦咽干,便秘溲黄。发作时昏仆抽搐,吐涎,或有吼叫。舌红,苔黄腻,脉弦滑而数。
证机概要:肝郁化火,痰火内盛,上扰元神。
治法:清肝泻火,化痰宁心。
代表方:龙胆泻肝汤合涤痰汤加减。前方以清泻肝火为主,用于肝火炽盛者;后方涤痰开窍见长,用于痰浊内盛者。二方合用加减,适用于肝火痰热互结之证。
常用药:龙胆草、黄芩、栀子直入肝经而泻肝火;贝母、瓜蒌、竹茹、胆南星清热化痰;茯苓、橘红、枳实健脾理气化痰;石菖蒲、远志化痰开窍;石决明、牡蛎重镇安神。
有肝火动风之势者,加天麻、钩藤、地龙、全蝎以平肝息风;大便秘结者,加大黄、芒硝以泻下通便;彻夜难寐者,加酸枣仁、柏子仁、五味子以养心安神。
2.脾虚痰盛证
症状:平素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胸脘痞闷,纳差便溏。发作时面色晦滞或晄白,四肢不温,蜷卧拘急,呕吐涎沫,叫声低怯。舌质淡,苔白腻,脉濡滑或弦细滑。
证机概要:脾虚不运,痰湿内盛。
治法:健脾化痰。
代表方:六君子汤加减。本方具有补气健脾、祛湿化痰之功,适用于痫病休止期之脾虚痰湿内盛者。
常用药:党参、茯苓、白术、炙甘草健脾益气助运;陈皮、半夏、竹茹理气化痰降逆;白豆蔻、砂仁醒脾化湿;石菖蒲、远志、琥珀化痰开窍,宁心安神。
痰浊盛而恶心呕吐痰涎者,加胆南星、瓜蒌、旋覆花化痰降浊;便溏者,加薏苡仁、炒扁豆、炮姜等健脾止泻;脘腹饱胀,饮食难下者,加神曲、谷芽、麦芽以消食和胃;兼见心脾气血两虚者,合归脾汤加减;若精神不振,久而不复,当大补精血,益气养神,宜常服河车大造丸。
3.肝肾阴虚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