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 第57节
1.痰气郁结证
症状:精神抑郁,表情淡漠,沉默痴呆,时时太息,语无伦次,或喃喃独语,多疑多虑,喜怒无常,不思饮食,舌苔白腻,脉弦滑。
证机概要:肝气郁结,脾失健运,气郁痰结,蒙蔽神窍。
治法:疏肝解郁,化痰醒神。
代表方:逍遥散合涤痰汤加减。逍遥散疏肝解郁,涤痰汤化痰开窍,用于痰气郁结之癫证。
常用药:柴胡、白芍、当归疏肝养血柔肝;茯苓、白术健脾益气;枳实、香附、木香理气解郁;半夏、陈皮、竹茹、胆南星理气化痰;菖蒲、郁金解郁醒神。
痰浊甚者,可加用控涎丹,临卧姜汤送下。控涎丹虽无芫花逐水,但有甘遂、大戟之峻攻,白芥子能祛皮里膜外之痰,故搜剔痰结伏饮,功效甚佳,尤其制成丸剂,小量服用,祛痰而不伤正。若痰浊壅盛,胸膈瞀闷,口多痰涎,脉滑大有力,形体壮实者,可暂用三圣散取吐,劫夺痰涎,盖药性猛悍,自当慎用。倘吐后形神俱乏,宜以饮食调养。如神思迷惘,表情呆钝,言语错乱,目瞪不瞬,舌苔白腻,为痰迷心窍,治宜理气豁痰,宣窍散结,用苏合香丸芳香开窍。如不寐易惊,烦躁不安,舌红苔黄,脉滑数者,为痰郁化热,痰热互结,干扰心神所致,宜清热化痰,可加入黄连、黄芩、栀子;若病程日久,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弦涩,为兼瘀血之象,加丹参、郁金、红花、川芎等;若神昏志乱,动手毁物,为火盛欲狂之征,当从狂证论治。
2.心脾两虚证
症状:神思恍惚,魂梦颠倒,心悸易惊,善悲欲哭,肢体困乏,言语无序,面色苍白,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无力。
证机概要:脾失健运,生化乏源,心神失养。
治法:健脾养心,解郁安神。
代表方:养心汤合越鞠丸加减。前方健脾养心安神,用于气血不足之惊惕不宁等;后方行气解郁,调畅气机,用于胸膈痞闷、饮食不消等六郁之证。
常用药:人参、黄芪、甘草补脾益气;香附、神曲、苍术、茯苓醒脾化湿;当归、川芎养心血;茯苓、远志、柏子仁、酸枣仁、五味子宁心神。
兼见畏寒蜷缩,卧姿如弓,小便清长,下利清谷者,属肾阳不足,应加入温补肾阳之品,如补骨脂、巴戟天、肉苁蓉等;兼心气耗伤,营血内亏,悲伤欲哭者,仿甘麦大枣汤意加淮小麦、大枣清心润燥安神。
(二)狂证
1.痰火扰神证
症状:起病常先有性情急躁,头痛失眠,两目怒视,面红目赤,突然狂暴无知,逾垣上屋,骂詈叫号,不避亲疏,或毁物伤人,或哭笑无常,登高而歌,弃衣而走,不食不眠,舌质红绛,苔多黄腻,脉弦滑数。
证机概要:五志化火,炼液为痰,上扰清窍,扰乱心神。
治法:镇心涤痰,清肝泻火。
代表方:生铁落饮加减。本方镇心豁痰,安神定志,用于痰火上扰而致的癫狂证。
常用药:生铁落、钩藤平肝重镇,降逆泻火;胆星、贝母、橘红祛痰化浊;菖蒲、远志、茯神、辰砂宣窍宁心安神;天冬、麦冬、玄参养阴清热。
痰火壅盛而舌苔黄腻垢者,可加礞石、黄芩、大黄逐痰泻火,再用安宫牛黄丸清心开窍;脉弦实,肝胆火盛者,可用当归龙荟丸清肝泻火。
2.火盛伤阴证
症状:狂证日久,病势较缓,时作时止,精神疲惫,情绪焦虑,烦躁不眠,形瘦面红,五心烦热,舌质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证机概要:久病阴伤,气阴两伤,虚火旺盛,扰乱心神。
治法:滋阴降火,安神定志。
代表方:二阴煎合琥珀养心丹加减。前方重在滋阴降火,安神宁心,适用于心中烦躁,惊悸不寐等阴虚火旺之证;后方偏于滋养肾阴,镇惊安神,适用于悸惕不安,反应迟钝等心肾不足之证。
常用药:黄连、黄芩清心泻火,生地、麦冬、玄参、阿胶、生白芍滋阴养血,共奏泻南补北之用;人参、茯神、酸枣仁、柏子仁、远志、石菖蒲交通心肾,安神定志;生龙齿、琥珀、朱砂镇心安神。
痰火未平,舌苔黄腻,质红,加胆南星、天竺黄;心火亢盛者,加朱砂安神丸;睡不安稳者,加孔圣枕中丹。
3.痰热瘀结证
症状:癫狂日久不愈,面色晦滞而秽,情绪躁扰不安,多言无序,恼怒不休,甚至登高而歌,弃衣而走,妄见妄闻,妄思离奇,头痛,心悸而烦,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苔少或薄黄而干,脉弦细或细涩。
证机概要:气郁痰结,血气凝滞,瘀热互结,神窍被扰。
治法:豁痰化瘀,调畅气血。
代表方:癫狂梦醒汤加减。本方重在调畅气血,豁痰化瘀,适用于气血郁滞,痰热瘀结之证。
常用药:半夏、胆南星、陈皮理气豁痰;柴胡、香附、青皮疏肝理气;桃仁、赤芍、丹参活血化瘀。
蕴热者,加黄连、黄芩以清之;有蓄血内结者,加服大黄廑虫丸,以祛瘀生新,攻逐蓄血;不饥不食者,加白金丸,以化顽痰,祛恶血。
【预后转归】
本病的预后及转归,关键在于早期诊断,及时治疗,重视精神呵护,避免精神刺激。若失治、误治,或多次复发,则病情往往加重,形神俱坏,难以逆转。
狂证骤起,急投泻火逐痰之法,病情多可迅速缓解。如治不得法或不及时,致使真阴耗伤,则转为阴虚火旺。若病久迁延不愈,可转化为癫病,甚则气机逆乱,气血阴阳俱衰,预后不良。
【预防调护】
癫狂之病多由内伤七情而引起,故注意精神调摄最为关键。应正确对待病人的病态表现,不应讥笑和讽刺病人,鼓励患者参加社会交往,保持愉悦性情。严密观察和看护病人。对重症病人的打人、骂人、自伤、毁物等行为,及早采取防护措施,防止意外。
【临证备要】
1.注意癫狂先兆症状的发现。癫狂病患者在发病前,往往有精神异常的先兆出现,如本病患者平素性格内向,心情抑郁,若遇有志意不遂或猝受惊恐而出现神情淡漠,沉默不语,或喜怒无常,坐立不安,睡眠障碍,夜梦多,饮食变化等症状者,均应考虑癫狂病的可能,应及时就诊,力争早诊断,早治疗。
2.掌握吐下逐痰法的应用。癫狂的基本病理因素为痰,或痰凝气滞,或痰郁化火。故初病体实,饮食不衰者,可予吐下劫夺,荡涤痰浊,如大黄、礞石、芒硝、芫花之类。若痰浊壅盛,胸膈瞀闷,口多痰涎,脉滑大有力,形体壮实者,可先用三圣散取吐,劫夺痰涎,倘吐后形神俱乏,宜及时饮食调养。必要时可用验方龙虎丸(牛黄、巴豆霜、辰砂、白矾、米粉),使痰涎吐下而出,临床有经吐下而神清志定者。此法现虽罕用,但不可不知。
3.注意活血化瘀法在癫狂病中的应用。癫狂日久,气滞痰凝,影响血行,形成痰瘀胶结,痰为瘀之基,瘀亦能变生痰浊,痰夹瘀血,形成宿疾,潜伏脏腑经络之中,每因触动而发,遂成灵机逆乱,神志失常。为此学者将癫狂责之痰浊血瘀为主而加以辨证论治,选用活血化瘀法治疗,常用破血下瘀的桃仁承气汤,理气活血的血府逐瘀汤、癫狂梦醒汤、通窍活血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