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 第50节
治法:补气回阳。
代表方:生脉饮、参附汤、四味回阳饮。三方均能补益正气,生脉饮重在益气生津,参附汤及四味回阳饮重在益气固阳。
常用药:临床可先急用生脉注射液或参附注射液静脉推注或滴注,补气摄津醒神。苏醒后可用四味回阳饮加味补气温阳,药用人参大补元气,附子、炮姜温里回阳,甘草调中缓急。
汗出多者,加黄芪、白术、煅龙骨、煅牡蛎,加强益气功效,更能固涩止汗;心悸不宁者,加远志、柏子仁、酸枣仁等养心安神;纳谷不香,食欲不振者,加白术、茯苓、陈皮健脾和胃。
(二)血厥
1.实证
症状:多因急躁恼怒而发,突然昏倒,不知人事,牙关紧闭,面赤唇紫,舌暗红,脉弦有力。
证机概要:怒而气上,血随气升,菀阻清窍。
治法:平肝息风,理气通瘀。
代表方:羚角钩藤汤或通瘀煎加减。前方以平肝潜阳息风为主,适用于肝阳上亢之肝厥、头痛、眩晕。后方活血顺气,适用于气滞血瘀,经脉不利之血逆、血厥等症。常用药:羚羊角粉(可先吞服)清心肝,息风潜阳;钩藤、桑叶、菊花、泽泻、生石决明平肝息风;乌药、青皮、香附、当归理气通瘀。
若急躁易怒,肝热甚者,加菊花、丹皮、龙胆草清泄肝火;若兼见阴虚不足,眩晕头痛者,加生地、枸杞、珍珠母以育阴潜阳。
2.虚证
症状:常因失血过多,突然昏厥,面色苍白,口唇无华,四肢震颤,自汗肢冷,目陷口张,呼吸微弱,舌质淡,脉芤或细数无力。
证机概要:血出过多,气随血脱,神明失养。
治法:补养气血。
代表方:急用独参汤灌服,继服人参养荣汤。前方益气固脱,后方补益气血。
常用药:独参汤即重用一味人参,大补元气,所谓“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缓解后用人参养荣汤补养气血,药用人参、黄芪益气,当归、熟地养血,白芍、五味子敛阴,白术、茯苓、远志、甘草健脾安神,肉桂温养气血,生姜、大枣和中补益,陈皮行气。
若自汗肤冷,呼吸微弱者,加附子、干姜温阳;若口干少津者,加麦冬、玉竹、沙参养阴;心悸少寐者,加龙眼肉、酸枣仁养心安神。
(三)痰厥
症状:素有咳喘宿痰,多湿多痰,恼怒或剧烈咳嗽后突然昏厥,喉有痰声,或呕吐涎沫,呼吸气粗,舌苔白腻,脉沉滑。
证机概要:肝郁肺痹,痰随气升,上闭清窍。
治法:行气豁痰。
代表方:导痰汤加减。本方燥湿化痰,行气开郁,适用于风痰上逆,时发晕厥,头晕,胸闷,痰多等症。喉中痰涎壅盛者,可先予猴枣散化服。
常用药:陈皮、枳实理气降逆;半夏、胆南星、茯苓燥湿祛痰;苏子、白芥子化痰降气。
若痰湿化热,便干便秘,舌苔黄腻,脉滑数者,加黄芩、栀子、竹茹、瓜蒌仁清热降火。
(四)食厥
症状:暴饮暴食,突然昏厥,脘腹胀满,呕呃酸腐,头晕,苔厚腻,脉滑。
证机概要:食填中脘,胃气不降,气逆于上,清窍闭塞。
治法:和中消导。
代表方:昏厥若在食后未久,应用盐汤探吐以去实邪,再用神术散合保和丸加减治之。常用药:山楂、神曲、莱菔子消食;藿香、苍术、厚朴、砂仁理气化浊;半夏、陈皮、茯苓和胃化湿。
若腹胀而大便不通者,可用小承气汤导滞通腑。
【预后转归】
发病之后,若呼吸比较平稳,脉象有根,表示正气尚强,预后良好。反之,若气息微弱,久久一息,甚则鼻中无气,说明肺气已绝;若见怪脉,或人迎、寸口、趺阳之脉全无,说明心气已绝;若手冷过肘,足冷过膝,说明阴阳之气隔绝。以上均属危候,预后不良。厥证病情加重或失治误治可演变为脱证。而血证、郁证、虚劳患者,因气随血脱或气机逆乱,亦可发生厥证。
【预防调护】
气厥、血厥实证患者,应避免一切不良刺激,使其心情舒畅。对于情绪容易激动,思想狭隘者,平时注意加强思想修养,避免病情反复发作或加重。虚证患者要注意劳逸结合,保持充足的睡眠,勿使过度疲劳或饥饿等。痰厥、食厥患者应及时清除痰、食以防窒息。失血或伤津亡液者应及时补充液体或输血。
【临证备要】
1.本病的发病有急骤性、突发性和一时性的特点。急骤发病,突然昏倒,移时苏醒。往往在发病前有明显的诱发因素,最多见的是情志过极,如暴怒、紧张、恐惧、惊吓等。发作前有头晕、恶心、面色苍白、出汗等先期症状。发作时昏仆,不知人事,或伴有四肢逆冷。对于重症患者,应采取中西医结合疗法,及中成药、针灸等综合应急措施,及时救治。
2.各型之厥,特点不同,但也有其内在的联系,这种联系主要是由生理上的关联和病因病机的共性所决定。例如气厥与血厥,因气为血帅,血为气母,而互相影响;又如痰厥与气厥,由于痰随气动而互相联系。至于情志过极以致气血逆乱而发厥,则与气厥、血厥、痰厥均有密切关系。因此临床上既要注意厥证不同类型的特点,又要把握厥证的共性,全面兼顾,方能提高疗效。
3.厥证是内科常见危急重症。由于厥证常易进而并发脱证,故有时也厥脱并称。近十多年来,中医加强了对本证的研究与探索,治疗本证的药物剂型,已从传统的口服丸、散、片、汤剂型发展为多种剂型,尤其是注射剂型,给药途径也从单一口服发展为多途径的给药,从而提高了中医治疗厥脱证的疗效。回阳救逆的参附注射液,益气养阴的生脉注射液和参麦注射液等,可根据临床情况,于急需时采用。
【病案举隅】
吉某,男,43岁。1967年5月15日初诊。
去年5月突然昏倒,四肢抽筋,不吐白沫。起初1~2月发作一次,以后逐渐加剧,每2~3天发作一次,经中西医治疗,效果不显。目前神疲乏力,头昏目糊,夜寐易醒,纳呆,每餐约一两半。舌苔腻,脉弦滑。证属厥证之风阳上扰,痰浊内蒙,治拟平肝潜阳,化痰宣窍。
处方:珍珠母30g,生铁落60g,白蒺藜9g,制南星9g,石菖蒲9g,夜交藤30g,决明子15g,蝎蜈片3g。5剂。
5月20日二诊:5天来未发昏厥、抽搐,头晕目糊有显著改善,胃纳亦增,精神较前振作。苔腻渐化,脉象弦滑。原方去珍珠母。10剂。
后经随症加减治疗一月,至6月22日诸症解除,返回单位上班。随访4年未复发。按:本案为癔症,病机为风痰上扰,属于中医学厥证范畴。由于肝风内动,故四肢抽筋;肝阳上扰,故头晕目糊;痰浊内蒙,故突然昏倒;舌苔腻,脉弦滑,提示肝旺而痰浊壅盛。方用珍珠母、生铁落、白蒺藜、决明子平肝潜阳;蝎蜈片息风镇痉;南星、菖蒲化痰开窍;夜交藤养心安神。明确病因病理,立法处方相宜,终能获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