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 第27节
治法:滋阴解表。
代表方:加减葳蕤汤化裁。本方滋阴解表,适用于体虚感冒,头痛身热,微恶风寒,汗少,咳嗽咽干,舌红脉数等症。
常用药:玉竹滋阴,以资汗源;甘草、大枣甘润和中;豆豉、薄荷、葱白、桔梗疏表散邪;白薇清热和阴。
若阴伤较重,口渴咽干明显者,加沙参、麦冬;血虚,面色无华,唇甲色淡,脉细,加地黄、当归。
【预后转归】
一般而言,感冒预后多良好,病程较短而易愈。如因感冒诱发其他宿疾而使病情恶化者,预后不佳。对老年、婴幼儿、体弱患者以及时感重症,必须加以重视,防止发生传变,或同时夹杂其他疾病。风寒易随汗解;风热得汗,未必即愈,须热清方解;暑湿感冒每多缠绵;而虚体感冒则可迁延或易复感。
【预防调护】
本病在流行季节须积极防治。慎起居,适寒温,冬春尤当注意。常易患感冒者,可坚持每天按摩迎香穴,并服用防治方药。冬春风寒当令季节,可服贯众汤;夏令暑湿当令季节,可服藿佩汤;时邪毒盛,流行广泛,可用贯众、板蓝根、生甘草煎服。
治疗期间应认真护理,发热者须休息。对时感重症及老年、婴幼儿、体虚者,须加强观察,注意病情变化。须注意煎药和服药方法。
【临证备要】
1.治疗禁忌:临床当辨清病邪之性质,若风寒之候误用辛凉,汗不易出,病邪难以外达,反致不能速解,甚或发生变证;而风热之证误用辛温,则有助热燥液动血之弊,或引起传变。除虚体感冒兼顾扶正补虚外,一般均忌用补敛之品,以免留邪。
2.寒热二证不显者,可予辛平轻剂。感冒轻证,或初起偏寒偏热俱不明显,仅稍有恶风、微热、头胀、鼻塞者,可予辛平轻剂,疏风解表,药用桑叶、薄荷、防风、荆芥等微辛轻清透邪。
3.寒热杂见者当温凉合用。若风寒外感,表尚未解,内郁化热,或肺有蕴热,复感风寒之证,可取温清并施,辛温与辛凉合用之法,解表清里,宣肺清热。并须根据寒热的主次及其演变,适当配伍,方如麻杏石甘汤、大青龙汤。
4.对有并发症和夹杂症者应适当兼顾。感冒病在卫表,一般无传变,但老人、婴幼儿体弱或感受时邪较重者,可见化热人里犯肺,逆传心包(如并发肺炎,流感的肺炎型、中毒型)的传变过程,当以温病辨治原则处理。原有宿疾,再加新感,当据其标本主次,适当兼顾。小儿感冒易夹惊夹食。夹惊者酌配钩藤、薄荷、蝉衣、僵蚕、石决明等息风止痉;夹食者加神曲、山楂、莱菔子、谷麦芽等消导之品。
【医案举隅】
张某,女,16岁。住院号10988。
症状:病经五六天,始觉恶寒,继则身热不寒,微恶风,汗出不多,午后热甚,头昏痛,咳嗽,痰吐黏黄,胸部闷痛,呼吸不畅,咽部微红,口渴欲饮,尿黄,舌苔薄白,边尖红,脉浮数。经西药注射数天,身热不退。
辨证施治:风热袭表,肺卫失和,治予辛凉解表,轻宣肺气,仿银翘散合桑菊饮意。
处方:淡豆豉四钱,薄荷八分(后下),冬桑叶二钱,菊花一钱五分,炒牛蒡子三钱,银花三钱,连翘二钱,前胡二钱,桔梗一钱,光杏仁二钱,甘草八分,枇杷叶三钱,芦根一两(去节)。
药后身热渐退,翌晨正常。至午睡时,风雨交加,室温骤降,因仅盖单被而致复感,醒来即感微恶寒,发热,体温39.5℃,汗少,头痛,身楚,加服上方一帖,得汗热降。第三日续投原方巩固。继因咳嗽不净,右侧胸胁闷痛,口中微干,表证罢解,而肺气未清,转予清肺化痰法,上方去豆豉、薄荷、菊花,加贝母、瓜蒌皮各三钱,炒黄芩一钱五分,继服,药后咳止,痊愈出院。
按:本案证属感冒之风热犯表证。因风热袭表,热郁肌腠,卫表失和,肺失清肃所致,治以辛凉解表,轻宣肺气,仿银翘散合桑菊饮之意用药,热退迅速,翌晨正常。当日午睡之时,起居不当,复感外邪,风热表证再现,仍投原方,辛凉疏解,两日卫表之证消除。然表证虽解,肺气未清,故转从清肺化痰治之,肺气得清,咳嗽休止,尽收全功。
(周仲瑛等编著.中医内科学.江苏人民出版社.1977)
【古代文献精选】
《伤寒论·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医学心悟·论汗法》:“汗者,散也。……风寒初客于人也,头痛发热而恶寒,鼻塞声重而体痛,此皮毛受病,法当汗之。……凡一切阳虚者,皆宜补中发汗。一切阴虚者,皆宜养阴发汗。”
《临证指南医案·风》:“盖六气之中,惟风能全兼五气。如兼寒则日风寒,兼暑则日风暑,兼湿日风湿,兼燥日风燥,兼火曰风火。盖因风能鼓荡此五气而伤人,故日百病之长也。”
第二节咳嗽
咳嗽是指肺失宣降,肺气上逆作声,咳吐痰液而言,为肺系疾病的主要证候之一。分别言之,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一般多为痰声并见,难以截然分开,故以咳嗽并称。
有关咳嗽的论述最早见于《内经》,如《素问·宣明五气论》说:“五气所病……肺为咳。”指出咳嗽的病位在肺。对咳嗽病因的认识,《素问·咳论》指出,咳嗽系由“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五脏六腑之咳“皆聚于胃,关于肺”,说明外邪犯肺可以致咳,其他脏腑受邪,功能失调而影响于肺者亦可致咳,咳嗽不只限于肺,也不离乎肺。该篇依据咳嗽的不同表现,将其分为肺、肝、心、脾、肾、胃、大肠、小肠、胆、膀胱、三焦诸咳,从而确立了以脏腑分类的方法,为后世医家对咳嗽病证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咳嗽候》有十咳之称,虽然体现了辨证思想,但名目繁多,临床难以掌握。明·张介宾执简驭繁,将咳嗽分为外感、内伤两大类,《景岳全书·咳嗽》指出:“咳嗽一证,窃见诸家立论太繁,皆不得其要,多致后人临证莫知所从,所以治难得效。以余观之,则咳嗽之要,止惟二证。何为二证?一日外感,一日内伤而尽之矣。……但于二者之中当辨阴阳,当分虚实耳。”至此,咳嗽的辨证分类渐趋成熟,切合临床实用。
关于咳嗽的治法方药历代均有论述,如汉代张仲景治虚火咳逆的麦门冬汤,至今仍为临床应用。后世在张仲景的基础上,对咳嗽的治法方药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如《景岳全书·咳嗽》指出:“外感之邪多有余,若实中有虚,则宜兼补以散之。内伤之病多不足,若虚中夹实,亦当兼清以润之。”提出外感咳嗽宜“辛温”发散为主,内伤咳嗽宜“甘平养阴”为主的治疗原则,丰富了辨证论治的内容。清·喻昌《医门法律》论述了燥的病机及其伤肺为病而致咳嗽的证治,创立温润、凉润治咳之法;针对新久咳嗽治疗中常见的问题,提出“凡邪盛咳频,断不可用劫涩药。咳久势衰,其势不锐,方可涩之”等六条治咳之禁,对后世颇多启迪,至今对临床仍有参考价值。
咳嗽既是独立性的病证,又是肺系多种疾病的一个症状。西医学中急慢性支气管炎、部分支气管扩张症、慢性咽炎等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其他疾病如肺痈、肺痿、风温、肺痨等兼见咳嗽者,须参阅有关章节辨证求因,进行处理,亦可与本节互参。部分慢性咳嗽经久反复,可发展至喘,称为咳喘,多表现为寒饮伏肺或肺气虚寒的证候,属痰饮病中的“支饮”或“喘证”,当参阅有关章节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咳嗽的病因有外感、内伤两大类。外感咳嗽为六淫外邪侵袭肺系,内伤咳嗽为脏腑功能失调,内邪干肺。不论邪从外入,还是自内而发,均可引起肺失宣肃,肺气上逆作咳。
一、病因
1.外感六淫
外感咳嗽为六淫之邪,从口鼻或皮毛而入,侵袭肺系,或因吸入烟尘、异味气体,肺气被郁,肺失宣降。多因起居不慎,寒温失宜,或过度疲劳,肺的卫外功能减退或失调,以致在天气冷热失常,气候突变的情况下,外邪人客于肺导致咳嗽。故《河间六书·咳嗽论》谓:“寒、暑、燥、湿、风、火六气,皆令人咳。”由于四时主气不同,因而人体所感受的致病外邪亦有区别。风为六淫之首,其他外邪多随风邪侵袭人体,所以外感咳嗽常以风为先导,或夹寒,或夹热,或夹燥,表现为风寒、风热、风燥相合为病。张景岳曾倡:“六气皆令人咳,风寒为主。”认为以风邪夹寒者居多。
2.内邪干肺
内伤咳嗽总由脏腑功能失调、内邪干肺所致,可分其他脏腑病变涉及于肺和肺脏自病两端。它脏及肺由于饮食不调者,可因嗜烟好酒,烟酒辛温燥烈,熏灼肺胃;或因过食肥甘辛辣炙尃,酿湿生痰;或因平素脾运不健,饮食精微不归正化,变生痰浊,肺脉连胃,痰邪上干,乃生咳嗽;或由情志不遂,郁怒伤肝,肝失条达,气机不畅,日久气郁化火,因肝脉布胁而上注于肺,故气火循经犯肺,发为咳嗽。肺脏自病者,常因肺系疾病迁延不愈,阴伤气耗,肺的主气功能失常,以致肃降无权,肺气上逆作咳。
二、病机
咳嗽的主要病机为邪犯于肺,肺气上逆。因肺主气,司呼吸,上连气道、喉咙,开窍于鼻,外合皮毛,内为五脏华盖,其气贯百脉而通它脏,不耐寒热,称为“娇脏”,易受内外之邪侵袭而致宣肃失司。肺脏为了祛除病邪外达,以致肺气上逆,冲激声门而发为咳嗽。诚如《医学心悟》所说:“肺体属金,譬若钟然,钟非叩不鸣,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自外击之则鸣,劳欲情志,饮食炙尃之火,自内攻之则亦鸣。”《医学三字经·咳嗽》亦说:“肺为脏腑之华盖,呼之则虚,吸之则满,只受得本脏之正气,受不得外来之客气,客气干之则呛而咳矣;只受得脏腑之清气,受不得脏腑之病气,病气干之,亦呛而咳矣。”提示咳嗽是内外病邪犯肺,肺脏祛邪外达的一种病理反应。病变主脏在肺,与肝、脾有关,久则及肾。
外感咳嗽属于邪实,为六淫外邪犯肺,肺气壅遏不畅所致。因于风寒者,肺气失宣,津液凝滞;因于风热者,肺气不清,热蒸液聚为痰;因于风燥者,燥邪灼津生痰,肺气失于润降,则发为咳嗽。若外邪未能及时解散,还可发生演变转化,如风寒久郁化热,风热灼津化燥,肺热蒸液成痰等。
内伤咳嗽,病理因素主要为“痰”与“火”。而痰有寒热之别,火有虚实之分。痰火可互为因果,痰可郁而化火(热),火能炼液灼津为痰。因其常反复发作,迁延日久,脏气多虚,故病理性质属邪实与正虚并见。虚实之间尚有先后主次的不同。它脏有病而及肺者,多因实致虚。如肝火犯肺者,每见气火炼液为痰,灼伤肺津。痰湿犯肺者,多因湿困中焦,水谷不能化为精微上输以养肺,反而聚生痰浊,上干于肺,久延则肺脾气虚,气不化津,痰浊更易滋生,此即“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的道理。甚则病及于肾,以致肺虚不能主气,肾虚不能纳气,由咳致喘。如痰湿蕴肺,遇外感引触,痰从热化,则易耗伤肺阴。肺脏自病者,多因虚致实。如肺阴不足每致阴虚火炎,灼津为痰;肺气亏虚,气不化津,津聚成痰,甚则痰从寒化为饮。
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可相互为病。外感咳嗽如迁延失治,邪伤肺气,更易反复感邪,而致咳嗽屡作,肺脏益伤,逐渐转为内伤咳嗽。内伤咳嗽,肺脏有病,卫外不强,易受外邪引发或加重,在气候转冷时尤为明显。久则肺脏虚弱,阴伤气耗,由实转虚。于此可知,咳嗽虽有外感、内伤之分,但两者又可互为因果。
【诊查要点】
一、诊断依据临床以咳嗽、咳痰为主要表现。应询查病史的新久,起病的缓急,是否兼有表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