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 第24节
症状:脘痞纳少,纳谷欠香,伴恶心呕吐,倦怠无力,苔白腻,舌质胖淡,脉濡缓。
病机:脾失健运,痰浊内生。
治法:健脾化痰。
方药:六君子汤。本方健脾醒胃,化痰和中。
药用党参、白术健脾补气;茯苓、半夏培脾化痰;陈皮、甘草理气和胃。脾气健而胃气和,乃杜其生痰之源。
若苔腻较著者,加苍术、厚朴以燥湿化痰。
4.痰郁于肝
症状:咽中似有物阻,吞之不下,吐之不出,胸胁隐痛,嗳气频频,易怒善郁,苔薄腻,脉弦滑。
病机:肝肺气郁,痰气阻滞。治法:解郁化痰。
方药:四七汤。本方理气解郁,化痰开结,治痰气交阻,胸闷咽塞等症。
药用半夏化痰开结;厚朴化湿行气解郁;陈皮、苏叶宽胸理气;茯苓化痰渗湿;生姜、大枣和中。
如气郁较著者,加柴胡、郁金、香附、青皮,以疏理肝气。如气郁化火,炼津成痰者,可改用加减泻白散,药用桑白皮、地骨皮、丹皮、山栀、橘皮、苏子、枇杷叶等,以泻肺清热。
5.痰动于肾
症状:喘逆气短,咳唾痰沫,或遍身浮肿,形体畏寒,腰膝冷痛,尿频,五更泄泻,舌淡无华,脉沉细。或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口干,舌红少苔,脉象弦数。
病机:肾虚水泛为痰,或阴虚虚火灼津为痰。
治法:补肾化痰。
方药:阳虚用济生肾气丸。本方温阳利水,治肾虚水泛为肿为痰者。用八味丸温补肾阳,增入车前子、怀牛膝消肿利尿,兼化痰浊。若肾不纳气者,可加五味子、蛤蚧、沉香以益肾纳气。
阴虚用金水六君煎。药用半夏、陈皮、茯苓、甘草燥湿化痰;当归、熟地养血滋阴,固本化痰。若火旺较著者,加麦冬、知母、五味子等以滋养肾阴。
6.痰留胸胁
症状:胸闷如窒,痛引后背,咳嗽气逆,痰多黏腻色白,苔浊腻,脉濡缓。
病机:痰浊壅塞,胸阳痹阻。
治法:通阳泄浊,豁痰降逆。
方药:栝蒌薤白半夏汤。本方功能豁痰开痹散结,治胸痹证之痰浊痹阻胸阳者。
药用瓜蒌祛痰散结开胸;薤白通阳行气止痛;半夏化痰止咳平喘。
若痰浊化热,苔黄腻,脉滑数者,加胆星、黄连;如胸闷气滞较甚者,多夹气郁,可增入苏梗、香附、绿萼梅等。
7.痰阻骨节、经络
症状:骨节酸痛,关节肿胀,肢体麻木不仁,苔白腻,脉弦滑。
病机:痰浊流窜,气机阻滞。
方药:指迷茯苓丸。本方燥湿行气,化痰软坚,治顽痰人络,臂痛麻木。
药用半夏、茯苓、风化硝化痰软坚;枳壳行气通络。亦可加入南星、苡仁、白芥子、僵蚕等化痰通络。
8.痰气互结
症状:颈部肿块,按之坚硬,历久不消,或伴有胸胁胀痛,急躁易怒,苔薄腻,脉弦滑。
病机:气机郁滞,聚而成痰。
治法:理气化痰,软坚散结。
方药:四海舒郁丸、海藻玉壶汤。前方重在理气解郁化痰;后方以化痰软坚散结
为主。
药用海藻、昆布、海带、海蛤粉、海螵蛸软坚化痰;青皮、陈皮、象贝母理气化痰散结。
若急躁善怒,口干苦,为肝郁化热,可加黄芩、山栀、夏枯草清肝泄热。
四、饮病
饮是指脏腑功能失调,水液输布运化失常,停积于体内某些部位的病理产物,并常可成为致病因素。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列有专篇,还进行了具体分类,谓:“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
饮邪的产生,或因外感寒湿,如遇气候湿冷,或冒雨涉水,或经常坐卧湿地,水湿之邪侵袭肌表,肺气不及输布,水津停滞,积而成饮;或因饮食不当,如暴饮过量,或贪食生冷,而致中阳被遏,脾失健运,津液停聚而为痰饮;或因劳欲所伤,如劳倦伤脾,纵欲伤肾,脾肾阳虚,水津失于输化,停而为饮。
饮病辨证,总属阳虚阴盛、本虚标实证,并应根据饮停部位、症状特点,分别虚实主次。治疗原则以温化为主,正虚者宜补,邪实者当攻。
1.水饮壅盛
症状:脘腹坚满胀痛,水走肠间沥沥有声,咳唾胸胁引痛,或喘咳不能平卧,舌苔白或腻,脉沉弦或弦滑。
病机:饮留肠胃,支撑胸肺。治法:攻逐水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