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 第22节
治法:益气固脱,回阳救逆。
方药:参附龙牡汤加减。本方益气固脱,回阳救逆,用于元气衰惫,气血不荣脏腑,阳气欲脱证。
药用人参大补元气,振奋生机;附子回阳救逆,温通气血;生龙骨、生牡蛎收敛神机,固摄元气。
肺气虚脱,见呼吸困难、喘促息数者,合生脉散、胡桃肉敛肺定喘;肝气虚脱,见昏仆手撒者,加黄芪、白芍、山萸肉益肝气、敛肝阴;脾气虚脱,见久利滑脱者,合《时病论》补中收脱方温脾止泻;肾气欲脱,见喘促痰鸣、鼻扇唇黑者,加黑锡丹、蛤蚧温肾纳气,定喘固脱。
4.气滞
症状:脘胁胀痛,攻窜不定,时轻时重,嗳气,或腹痛腹胀,矢气则胀满减轻,其病情常随情绪波动而增减,苔薄,脉弦。
病机:肝失条达,气机郁滞。
治法:行气止痛。
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本方疏肝解郁,行气和血,用于肝郁气滞所致脘、胁、腹部胀痛,嗳气等症。
药用柴胡、枳实疏肝理气;白芍、甘草缓急止痛;香附、川芎、陈皮行气活血止痛。
兼有痰气郁结者,加半夏、厚朴花、茯苓、苏梗;心胸气滞者,加瓜蒌、薤白、降香;脘胁痛著者,加延胡索、川楝子;泛吐酸水者,加乌贼骨、瓦楞子。
5.气逆
症状:肺气不降则咳嗽喘逆;胃失和降而嗳气呃逆,呕吐恶心;肝气升发太过而头痛,眩晕,咳呛胁痛,咽中如窒。
病机:或痰壅于肺,肺气不降;或病邪犯胃,胃气上逆;或肝失条达,肝气上逆。治法:属肺者,降气化痰;属胃者,降逆和胃;属肝者,镇逆平肝。
方药:肺气上逆者,用苏子降气汤。药用苏子、半夏降气化痰,止咳平喘;前胡、厚朴肃降肺气;肉桂温肾纳气;生姜降逆和胃。
胃气上逆者,用旋覆代赭汤。药用旋覆花降逆;代赭石重镇;党参补其胃气;半夏降逆和胃。
肝气上逆者,用五磨饮子、四七汤。药用代赭石、牡蛎、白蒺藜平肝镇逆;沉香、槟榔、厚朴花顺气开郁;半夏、苏子、旋覆花、茯苓降气化痰。
二、血病
血的病证较多,一般可概括为血虚、血热、血寒、血瘀、血溢五种。除血虚外,血热、血寒、血瘀属实,血溢有虚有实。虚者当补血养血,实者当凉血、散寒、化瘀。
1.血虚
症状:头晕目花,心悸少寐,四肢发麻,唇爪无华,面色苍白或萎黄,舌淡,脉细无力。
病机:血虚不荣脏腑经络,四肢百骸失养。治法:补血养血。
方药:四物汤加味。本方功专养血补血,治营血亏虚所致的病证。
药用熟地甘温滋阴养血;当归补血和血;白芍养血和营;川芎和血调气。诸药伍用,补中有通,补而不滞。
若心血虚者,可用养心汤;肝血虚者,可用补肝汤;心脾血虚者,可用归脾汤。
2.血热
症状:身热,神昏谵语,烦扰不安,口渴,吐、衄、下血,斑疹紫黑,面红目赤,舌红绛起刺,脉细数。
病机:火热炽盛,入营动血。治法:凉血清热。
方药:犀角地黄汤加味。本方功专清热解毒,凉血散瘀,主治血分热盛证。
药用犀角(用水牛角代)、生地黄清热凉血;赤芍、丹皮凉血化瘀,使血止而无留瘀之弊。
气分热盛者,宜合泻心汤;营分热盛者,宜合清营汤;胃热炽盛而肾阴不足,宜用玉女煎泻南补北。
3.血寒
症状:手足厥冷,口唇皮肤青紫,筋脉拘急,肢体麻木,腹中冷痛,面色苍白,舌苔淡白,脉沉紧。
病机:血为寒凝,运行不畅。治法:温经散寒,养血通脉。
方药:当归四逆汤或温经汤。两方均有温经散寒之功,主治血寒络痹证。但前方散寒之力较强,主要用于寒凝经脉病证;后方温经之力较强,主要用于冲任受寒病证。
药用桂枝、细辛、吴茱萸温通经脉,鼓舞血行;当归、白芍、川芎养血活血,和营调经;人参、甘草、生姜、大枣益气和胃,以资生化之源,阳长阴生,血源可充。
4.血瘀
症状:痛处固定不移,或刺痛拒按,或血瘀积而不散,结成肿块(如肝脾肿大、腹腔肿块、肠覃、石瘕等),面色黧黑,肌肤甲错,或有紫斑,或红痣赤缕等。如瘀血乘心,扰乱心神,又可出现谵语、发狂等。舌质青紫或有瘀点,脉细涩。
病机:血行不畅,停滞为瘀。治法:活血化瘀。
方药:桃核承气汤或抵当汤。两方均有活血祛瘀之功,治蓄血证。但前方破瘀力较弱,用于蓄血程度较轻,其人如狂者;后方逐瘀力强,用于蓄血重证,其人发狂者。
药用桃仁、水蛭、虻虫、廑虫活血破瘀;大黄攻逐瘀结;芒硝软坚散结;甘草调胃安中,缓和药性。
兼气滞者,可加香附、旋覆花、郁金、降香;血热者,加凉血药,如生地、赤芍、丹皮等;寒凝者,加桂枝、当归、细辛。
5.血溢
症状:凡血溢脉外,即谓血溢。阳络伤的临床表现为咳血、吐血、鼻衄、齿衄和肌衄之类;阴络伤的表现为便血、尿血、月经量多等。
病机:火热迫血妄行,或阴虚火旺,灼伤血络,络伤而溢,或气虚不能摄血,溢出脉外。